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校长唐国安——一位早期留美学生的报国之路》前言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校长唐国安——一位早期留美学生的报国之路》前言
2016-07-15 09:20:43  来源: 光明网 
 

  《清华校长唐国安唐绍明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订购

  本书是一部全面反映唐国安生平事迹的著作,重点着墨于他对清华学校的贡献。

  从当时社会经济及文化等环境出发,通过充分发掘史料,围绕其家史身世、留学教育、洋务工作、路矿建设、新闻舆论、社会改良、宗教活动、外交活动以及教育事业诸方面的实践与心灵感悟,阐述他对留学报国思想的深刻理解和身体力行。

  书中不乏对中西文化交流、中美人民友谊的探讨与反思,对清华创建初期历史作了较详细的记述,尤其是对庚款退款和留美教育的历史,进行了充分的叙述和辨析,并从中探寻清华爱国传统的历史根源,为今日的留学生教育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

  作者将唐国安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反映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历史,也写出清末民初中国留学海外归来的学者们,面对中国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发奋图强,寻找救国之路的群体面貌。

  前言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曾任游美学务处会办、清华学堂副监督的唐国安先生,积极致力于清华的复校改制,1912年出任清华学校首任校长。当初,庚款留美由外务部和学部(即教育部)合办,外务部牵头,成立游美学务处,主要负责人从外务部官员中派出。主管学部的大学士张之洞明确指示,游美学务处“关系甚重,总办一差尤为重要”,为“灵捷”计,只须各部出一总办、带几名秘书即可,因此,对总办人选就很看重他的官阶和地位。唐国安那时刚入外务部不久,充任外务部后补主事,五品官,显然没有资格当总办,只能“会同办事”,当会办。但恰好这一点,使他得以免去许多无谓的官场纷争,少沾些官僚习气,专心致志于办教育,最终成就了他的事业。待到民国成立时,他的几位身居高位的清华同僚纷纷弃教归政,升官晋爵,独他留守清华,将已停办半年的学堂重新恢复起来,整饬校制,开展教学,精心育人,直至心脏停止跳动。他为日后清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国安办留美教育有他优长的地方。他本人就是一位留学生,是容闳最早带出去的留美幼童之一,留美8年,肄业于耶鲁大学法律系,成绩一贯优异。这有助于他对西方教育的先进性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他是一位基督徒,长期致力于基督教青年会工作,先后在香港、上海、北京的青年会中担任领导职务,对青年以及青年思想工作比较熟悉。更重要的是,经过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和体验,他看准了中国问题的要害在体制,惟有对现有经济的和政治的体制进行改革才有出路。怎样起步呢?他给出的答案是,派学生出国留学,由这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先进、视野广阔的留学生来推进改造中国的任务。他写过一篇文章《寄语中国留学生》,阐述留学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明确留学报国的宗旨。由此可以理解,他何以对留美教育事业如此钟情,一直关注着它的发展,并为此付出他最后岁月中的全部热情和精力。

  留学是学习西方,报国是回报祖国,留学与报国是一对矛盾,但既矛盾又统一,统一于对中国现实情况的正确理解上。唐国安在美国留学,深受基督教影响,曾联络几位同窗好友,发起组织一个25人的基督教团体,取名“兴华会”,主张用基督教拯救中国。初回国时,他与中国社会格格不入,擅自离开学习岗位,依附英美洋行和美国领事馆近十年;后转入开平煤矿、京奉铁路从事实业近十年;再以后转战上海,当审计,办报纸,参加社会活动,广泛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几十年的生活起伏和磨砺,促使他深入思考中国社会的现状。这一思考是从重新审视基督教在中国宣教遇到种种障碍开始的。他在美国《世界宣教评论》上发表一篇《基督教在中国宣教所遇到的种种障碍》的长文,分5期连载,直言为什么宣教频频引发“教案”,激起中国官民的强烈反抗?原因就在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驱使教会充当其侵略的“鹰犬”,欺压民众,寻衅闹事,甚至引发战争。为什么中国民众对基督福音采取如此坚决的拒绝态度?原因就在于西方教会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误读,將根深蒂固地植于人民心中的儒家优秀传统,如孝道,视为多神论而一概排斥。这些都出于对中国国情的错判,是西方自己的错。因此,要使基督教的在中国宣教得以成功,必须反对列强侵略,使教会摆脱列强的羁绊,恢复基督教的文化本性;必须端正对中国文化历史传统的认识,采取尊重与和谐共处的态度,共同走上人类文明大道。这是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它的要求。这不仅应当是基督教来华宣教的立足点,也应是所有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的立足点,更应是千百留学归来的青年学子报效祖国的立足点。

本着对中国国情的这一认识,他猛烈抨击列强侵略中国的野蛮行径,称一国的首都任由外国军队驻扎是为可耻!他公开抨击洋人在我通商口岸施行治外法权。他批评上海英租界巡捕大闹会审公堂,声援民众维护司法权利的斗争。他最早提出建立由志愿者组成的上海中国商业民团,紧急情况时可以开进租界,保护中国居民。他认为惟有铲除列强的侵略,才能为引进西方先进思想开路。他的言论不仅遭到洋人办的《北华捷报》的点名批驳,还受到租界工部局书记员蒲兰德的警告,扬言要将他逐出租界。他毫不退缩,坚持斗争,得到上海民众的支持,被誉为“社会之义士”。

  他主张基督教与儒家思想并行不悖,并特别推崇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耶稣基督的“你应该爱你的邻人象爱你自己一样”为两条崇高的道德法则,呼吁两大思想体系携手并进,共建人类道德的精神高地。他提出宣教工作“本土化”,培养中国的传教士,改进中文福音书籍的出版,用中国民众所习惯的方式进行宣教。他力主基督教应淡化宗教本身的礼仪、教规、管理等形式,凸显基督教的道德力量,致力于对社会的服务。他的宗教活动主要集中在创建和开展基督教青年会工作,实际上是一项慈善事业,以组织青年志愿者做好青年服务为己任。他是受到教育家传教士的影响而归于这一类的基督徒。

  1917年3月,蔡元培在清华学校高等科发表演讲,要求留学生“存特性”、“保我性”。他说:“吾国学生留学他国者,不患其科学程度之不若人,患其模仿太过而消亡其特性。所谓特性,即地理、历史、家庭、社会所影响于人之性质者是已。”他还说,留学生要“保我本性,则所得于外国之思想、言论、学术,吸收而消化之,尽为我之一部,而不为其所同化也”。唐国安在强调留学报国时,无论是涉及中国政治、经济的改革,或思想、文化、民俗的进步,都强调了解中国现状,认识中国社会特性,承认和尊重中华文化传统的优越性,并以此为留学报国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这和蔡元培的“存特性”、“保我性”在方向上是一致的。

  当然,唐国安这时所说的改革,是在基督教救国的体系内进行的,所谓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只是方式方法的现代化,所谓社会改革更多集中在移风易俗的改良上。他的思想正如大多数留美幼童那样,基本上属于立宪民主的范围,并没有达到彻底推翻封建皇权的高度。这应是一百年前时代条件的局限性的反映。

  他进而向留学生提出实现报国的要求。在《1905年环球中国学生会年会上的演讲》中讲道:留学生首先要树立爱国的思想,爱护自己的家园。唯有爱国,才能获得动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搞好个人修行。他认为爱国绝非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要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理想相一致。他以日本为反例,指出把爱国主义引向军国主义就是极大的祸害!他主张爱国与基督教相结合,这当然是百年前人们的认识,有它的局限性,但他能指出爱国要与社会进步和理想相一致的方向,则是先进的、难能可贵的。其次,要爱国,就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是他对留学生的第二点要求。就是说,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摆位上,前者应居前,后者应列后。自我牺牲精神是爱国思想的保证。青年人留学归来,具备许多优越条件,是把这些条件用在追求个人的飞黄腾达上,还是用在为社会进步、为国家效力上?无疑应当是后者。再次,他提出要团结。留学生不论是从哪个国家留学归来,在哪个时期留学归来,都应团结起来,形成合力,才能有所作为。他为留学报国指出一条明确的道路。

  作为受过西方教育的留学生,他在强调留学保本性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开放的态势。摆脱列强侵略的羁绊不等于和西方隔断,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文化。他擅长用英文写作,发表过十几篇署名文章,近百篇报刊评论,积极开展对外宣传。他坚持在自己担任主笔的《南方报》等英文报上,反映中国人在重大问题上的立场和观点,为中国人说话。他凭借自己娴熟的英语水平,在国际会议上慷慨陈词,伸张正义。在上海万国禁烟会上谴责吸食鸦片的毒害,呼吁禁绝鸦片贸易。在美国国际人道大会上细数中国妇女缠足陋习的危害、开展天足运动的成就,获得社会好评。他被选为国际人道大会名誉副主席,美国人道协会通讯委员。他还是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的会员(Member或译为“会士”)。他曾率领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在马尼拉举行的首届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当然,他的开放精神的最大成就当属创办清华学校、开创中国二十世纪留美教育的新局面。他在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他对外常用其号“介臣”交往,而且是按广东音拼写为Tong Kai Son,因此多不为国人知晓,但却经常出现在英国《泰晤士报》、美国《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主流报刊上。他的逝世传到他当年留学的城市斯普林菲尔德(又译为春田)、诺桑顿时,引起当地媒体很大关注,在《春田共和报》上大篇幅登载他的卟闻、悼词、缅怀文章并配发照片。

  唐国安一生以出国留学始,又以兴办留学教育终,是容闳留学事业的赓续者,20世纪留美教育新局面的开拓者,近代留学教育的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毕生怀着留学报国之愿,虽经跌宕起伏,即使在最彷徨时也曾表示“将来如遇国家用人之际,生情愿效力,不敢自外”,终其一生,并未食言。留学报国是近代仁人志士有的梦想,是国家对留学生的的期望,也是留学生应有的责任。但留学报国须自省,唯有深入实际,体察国情,与时俱进,方能更好地发挥自身才智,为强国富民做出自己的贡献。唐国安正是用自己的一生起伏跌宕的轨迹,勾画出一条留学报国之路。这是老一辈留学生创造并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这里不免映记有一百年前那个时代的标识、受到当时社会条件的局限,以及具有个人的行为特质,但也包含着留学报国的一般规律性元素,相信这些史实和记述能够对今天探寻留学报国之路会有所启迪。

来源:光明网 2016年7月13日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