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纳博科夫的“双L 人生”——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纳博科夫的蝴蝶:文学天才的博物之旅》前言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纳博科夫的“双L 人生”——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纳博科夫的蝴蝶:文学天才的博物之旅》前言
刘华杰
2016-07-21 10:00:19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书名:纳博科夫的蝴蝶:文学天才的博物之旅(订购)
  作者:[美] 库尔特•约翰逊 史蒂夫•科茨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3958-0
  开本:16开
  包装:精装
  页数:552页
  字数:398千字
  出版日期:2016.4
  定价:88.00元
  版次:1
  印次:1
  中图法分类号:K837
  主题词:博物学、科学人文、文学

  纳博科夫有三个身份:作家、文学教授和鳞翅目分类专家,前两者与文学(Literature)有关,后者与鳞翅目昆虫学(Lepidoptera)有关。“双L人生”,意思就是这两者。他也写诗、下棋、制棋谜等,但与上述三个身份相比都可忽略。

  纳博科夫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防御》《天赋》《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微暗的火》《说吧,记忆》《爱达》《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透明》等。最有名的当然就是《洛丽塔》,电影好像就被拍过三回,早期中译名挺奇怪的,叫《一树梨花压海棠》。在出版《洛丽塔》之前,他虽然已经出版了很多书,却都不赚钱,用它们养活不了自己和家人。但《洛丽塔》“引爆”了,带动了其他作品的销售,一家人才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听说过纳博科夫名字的人,差不多都知道他是一名作家。纳博科夫也是一位有特色的文学教授,在俄罗斯文学评论与翻译、文体学上都有一定的地位。但知道的人就少了一些。他还是一位博物学家,是蝴蝶专家。了解这一点的又少了一些。

  纳博科夫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从来没有让事业受制于经济状况的胁迫或激励,无论在有钱还是在没钱的时候。他一生中,对文学、对蝴蝶的两大爱好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我想特别强调这一点,能这样做很不容易,非有坚定的意志不可。

  纳博科夫是怎样的博物学家?

  很多文化都关注蝴蝶。蝴蝶这类生物很有特点,在西文词源上,它也跟人的“心灵”有关系。有一份鳞翅目专业期刊《赛凯:昆虫学杂志》(Psyche: A Journal of Entomology),是剑桥昆虫学俱乐部于1874年创办的。刊名有时就简称《蝴蝶》。纳博科夫的一些蝴蝶论文就发表在这份刊物上。

   纳博科夫并不研究所有的蝴蝶,蝴蝶种类实在太多了。仅北京就有蝴蝶近200种。他研究的是其中的灰蝶。灰蝶也比较多,又不是特别好看。中国的灰蝶有一百多种。在灰蝶中,他又特别关注一类蓝灰蝶(blues)或叫眼灰蝶,中文有时音译作布鲁斯,即蓝色的蝴蝶。其实,多数情况下,它们并不是蓝色的,而是灰色、土黄色的。纳博科夫对这类蝴蝶有非常专业的研究。

   《纳博科夫的蝴蝶》这部书仔细描述纳博科夫做了怎样的研究,达到了什么样的专业程度。英文版我仔细读了,非常棒,便推荐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引进翻译版权。现在中文版终于要面世了,感谢译者和编辑做了大量工作。

   “纳粉”们对纳博科夫的几乎任何事情都有兴致。研究纳氏的学者也不少,用功最多的可能要属博伊德(Brian Boyd),他的纳氏传记(中译本有4册)几乎推动了一个“纳氏产业”,他本人也靠纳氏出了名。不久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刘禾教授出版了《六个字母的解法》(The
Nesbit Code),也是拿纳氏说事。希望此书出版后,能引起人们对纳氏博物学工作的诸多讨论。

   《洛丽塔》出版以后,纳博科夫变得非常有名。1969年5月23日纳博科夫的肖像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一下子他成为昆虫学家中名气最大的人物。人们早就知道他是个蝴蝶爱好者,但他是一个什么程度的蝴蝶爱好者呢?并不是很清楚,昆虫学界对他也关注不多,虽然他发
表过专业的论文。当时,昆虫学家甚至有些嫉妒他:纳博科夫凭什么如此有名?纳博科夫明里暗里不得不面对两方面的质疑:(1)来自博物传统之外的质疑,这个好理解,也不奇怪;(2)来自鳞翅目昆虫学内部的质疑,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外人不好评说。就纳博科夫的个性来说,他对自己从来都很有信心。但在“双L人生”中,他对自己的文学能力更自信些,对昆虫学则差一些。毕竟与职业昆虫学家相比,他发表的昆虫学论文数量跟人家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工作时间也相对短。在文学界,特别是在广大“纳粉”中,很早人们就知道他是捕蝶能手和蝴蝶分类爱好者,但也仅仅如此。

   1977年去世前,纳博科夫一直颇在意自己在科学史、博物学史中的地位。可惜他没有等到“共识”达成的那一天。从1990年代到2010年代,纳氏的蝴蝶研究才得到昆虫学界最终的高度评价,纳氏的一个猜想半个多世纪后也被证实。

  ……

  纳博科夫从小就特别喜欢蝴蝶,他的爷爷、父亲都喜欢蝴蝶,他母亲则喜欢蘑菇。他母亲也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不是小贵族而是一个大贵族,家里有好几个庄园。他很小的时候,他家里就有两辆汽车,有专职的司机。他父亲是那时俄国政府官员,也是一位法学教授。1906年纳博科夫7岁的时候开始抓蝴蝶,母亲教他展翅。他一直希望能够发现蝴蝶新种,这也是所有博物学家的一种念想。但是几次努力都不成功。9岁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发现了一个新种,给鳞翅目专家库兹涅佐夫写信说发现了一个新亚种。等来的回信只有几个词:亚种名和发现者的名字!回信的意思是:“你看到的这种蝴蝶已经有名字了”,也就是说,纳博科夫不可能享有优先权了。纳博科夫在鳞翅目上取得成就的渴望大于文学。12岁写信给《昆虫学家》杂志描述一种新蛾子,经核实,已经被别人描述过。接下来20年仍然没有发现新种!描述新种对于博物学家,要说没有诱惑,是假的。一直到什么时候,他才真正发现了新种?最后他当然发现了新种,但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了。他由俄罗斯到克里米亚,由克里米亚又到英国剑桥,由剑桥又到德国,由德国最后流亡到美国,在美国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在美国他一边教文学,一边看蝴蝶,终于发现了一个新种,完成了一个宿愿。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