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廉政之道》(书摘)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廉政之道》(书摘)
2016-07-28 14:33:17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廉政之道是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结晶。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的廉政思想资源,“廉”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思想。廉政这个话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从夏商周的尧虞舜到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一直延续到近现代,为政以德、以廉为本、关心民瘼、爱护民众、崇德尚能、提倡节俭、清心养廉、遏制贪欲等廉政思想举不胜举。廉洁为本的为政之道、礼法为要的治国之道、仁爱民众的为官之道、戒奢从俭的为官之德、选贤与能的用人之道,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政之道。

    廉政,顾名思义,就是清廉并且恪尽职守、勤于政事。廉政既要做到廉洁,不以权谋私,还要实现勤政,两者缺一不可。光廉洁不勤政,或只勤政不廉洁,都不是真正的廉政。古人甚至用六个维度来评判是非做到廉政:一是廉善,是指能够做到廉洁并且善于办事;二是廉能,是指能够做到廉洁并且推行政令;三是廉敬,是指能够做到廉洁并且谨慎勤劳;四是廉正,是指能够做到廉洁正直、清廉公正;五是廉法,是指能够做到廉洁并且守法;六是廉辨,是指能够做到廉洁并且能够明辨是非。

    时至今日,重读古代经典,可见古人的“廉政之道”依然是可资利用的资源,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第一,讲廉政、守清廉先要做到厘清公私、关心民瘼、执政为民。公生明,廉生威,秉公用权,廉洁执政,可以赢得威望,获得爱戴;关心民瘼,服务行政,可以赢得追随。第二,讲廉政、守清廉要做到廉洁正直、以德促廉。廉洁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自律与自守。清正廉洁是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对自身品德修养的自觉追求。廉洁行政,俭以养德,以德执政,才能德行惠民,使众人行。第三,德法相济、共促廉政。廉政既要注重隆礼,靠软约束,又要依靠重法,靠硬约束。既要以礼化吏,又要用法治吏,唯其如此,才可廉政。当然,传统的支离破碎并非皆是精华,又非彻底无望,古代的经典就摆在那里,需要我们拨云见日,加以明辨。

  第一章

  励精为政,廉洁为本

    清正廉洁是从政之德、为政之道。中国历朝历代有远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廉洁在治政治吏中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到廉洁是关系政权存亡、国家兴衰的根本问题。因此,本章着重引经据典介绍古人的为政之道,重温古人廉政建设的理念和举措。

    本章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讲廉正。“政者,正也”。为政应当先做到坚直廉正。第二部分讲廉洁。“廉者,政之本也”。致廉而威,就是说廉洁做到极致能够产生不令而行、不怒而威的影响力。第三部分讲勤政。廉政既要廉洁,还要勤政。为政者唯有自己做到“励精为政”,才能“克己化人”。第四部分讲廉平。公平也是一种廉洁。为政至公,秉公执政,事事处以公心,天下自然也就一心为公了。第五部分讲廉明。为政需要清清白白、光明磊落、把握全局、明辨是非。第六部分讲廉介。不随波逐流,清介自守,知止可以不殆。

    廉政治吏,古已有之。古人重视廉洁勤政在治政治吏中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打击了营私舞弊,造就了少数的清廉之吏和清明之政,其中确有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对今天的廉政建设很有借鉴意义。

  第二章

  为官之道,仁爱民众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官为民役”,所以为官应该爱民,施仁政。无论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之说,还是“民贵君轻、君舟民水”之喻,都体现了古人对民众重要性的认知。这虽然是统治者基于长治久安的政治需要,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章着重从重民、安民、富民、爱民、养民、民瘼、民心七个部分回顾古人经典:第一部分讲重民。心中有民、以民为本是古代重民思想的核心内容。第二部分讲安民。重民需要落到实处。古人认为,国以民为本,治国必先安民。第三部分讲富民。古人认为,既要国富,也要民富,唯有藏富于民,才能国、民俱富。第四部分讲爱民。爱民而安,爱民如子。第五部分讲养民。古人提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因而“政在养民”。第六部分讲关心民瘼。古人认为,为政要关心民瘼,关切民生。第七部分讲如何赢得民心。古人认为,得民之心,可以为治。

    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体现了古人对民众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其中有些观点虽然带有浓浓的时代烙印,但不乏有很多论断值得当下重新审视与吸纳。

    本文摘自《廉政之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