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制定一份给孩子的奖励计划——重庆大学出版社《奖励出好孩子:适合正面家教的即用图表与活动》 - 社长总编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社长总编荐书
制定一份给孩子的奖励计划——重庆大学出版社《奖励出好孩子:适合正面家教的即用图表与活动》
代雪曦
2016-09-01 15:06:57  来源: 重庆大学出版社 
 

  书名:奖励出好孩子:适合正面家教的即用图表与活动(订购)
  ISBN:978-7-5624-8186-7
  作者:维吉尼亚·M·谢勒 梅格·F·施耐德著 邦妮·马修斯插图 代雪曦译  字数(千):218
  印次:2-3
  单价:¥26元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5-28

 
  在我们小的时候,家里的父母大多信奉“不打不成才”“黄荆棍下出好人”之类的教育理念,严父慈母往往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遇到孩子的问题行为(如不认真完成作业、说脏话)或一些原则性问题(如偷拿家里的钱)时,多以责骂或体罚解决。相信在那个年代,没尝过“竹笋炒肉丝”滋味的孩子少之又少。这种方式至今仍有父母采用,尽管当年他们在挨揍时曾在心里默默发誓说以后肯定不会碰自己孩子的一根小手指头。

  那么,这种方式的效果如何呢?有些家长似乎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把孩子“骂”进了哈佛,“打”进了北大,但那毕竟是少数。而且当孩子因为太小还不那么明白是非曲直的时候,当孩子因为体罚跟你的关系恶化对你怒目而视的时候,当孩子把“竹笋炒肉丝”当成家常便饭而变得麻木的时候,你打算怎么办呢?当竹片一下下落在孩子的身上,却一阵阵痛在父母的心上时,你是否考虑过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解决问题呢?
  在日常生活方面,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务一概不做,且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责任感以及进入社会后与人相处都没有好处。有些家长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但当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可能觉得跟他们说不明白。等孩子长大以后,一些习惯已经形成,家长虽然知道不好,但已经很难改变。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娃娃抓起。这一阶段的孩子可塑性强,但自控力差。对一些坏习惯可能导致的后果还没有清楚的认识(比如爱吃糖、不刷牙),或者在一些问题上对家长的良苦用心还不能理解(如学习乐器、培养阅读习惯)。在这个很多教育方法都还不具备施展条件,但又是如此关键的时期,家长们应该怎么做呢?

  美国哈佛大学儿童心理学家维吉尼亚·M. 谢勒在培养自己的孩子时获得了灵感,并根据她多年的研究实践,从诸多反馈中不断总结完善,与她的伙伴一起,最终完成了本书。她以广泛意义上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建立良好的行为表现和良好的结果——奖励之间的心理联系,让孩子即使不明白你让他这么做的深层涵义,也能乐于配合。在教育实施过程中,适当的奖励是一种积极正面的办法。即使是成年人在工作中,大部分情况下奖励也是他们前进的动力,而非批评。当孩子年幼时,奖励方案能使他们将良好的表现和积极的结果联系起来,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当孩子逐渐长大时,奖励方案可以帮助他们尝试并体验良好的行为带来的益处,使其乐意保持这样的行为。

  中国和美国在教育孩子的理念方面肯定是有共性的,但也有差别。本书特别详加阐释的奖励与贿赂之间的区别肯定是中美家长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很多疑问和问题也是正在看这本书的,并希望改善孩子问题行为的家长们所共同关心的,如个人卫生问题、睡眠问题、与他人相处、完成作业等。书中的案例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家庭环境背景,采用了各式各样的奖励方法。通过对方案实施过程的细致讲解,家长们可以试着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举一反三地实行。虽然问题行为是共同的,但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绝不能被忽视。照搬此书或是想要找到和自己孩子一模一样的案例不太现实,这本书提供的是解决问题行为的另一种方法和灵感。相信正在翻看本书的你正考虑或试图用其他更积极的方式来改变孩子的一些顽固的问题行为,那么不妨请你仔细阅读本书。通过深入考虑孩子问题行为的根源,再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个性等特点(这是奖励计划能否成功的关键),发挥你的想象力、创造力,开动脑筋、动起手来,设计出最适合自己那独一无二的孩子的奖励计划。

  愿所有家长都能收获更为积极正面的亲子关系以及一个人见人爱、让你为之骄傲的孩子。

来源:重庆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