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宾于文存》郑宾于著 熊飞宇 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12月
郑宾于,一个被淡忘的名字——由于某些原因,被岁月的风尘所淹没,成为中国文学史的失踪者。但虽然时光可以选择让后世人遗忘郑宾于,却唯独不能抹杀他的文学贡献。当代学者熊飞宇慧眼识珠,追思先贤,让郑宾于及其文学观点有幸再次映入人们的眼帘。郑宾于,民国学者,出生于重庆酉阳县,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教于成都师大、成都大学、四川大学、中俄大学和福州协和大学。他博学多识,涉猎领域及其广泛,对歌谣、风俗、方言、神话、传说等都有真知灼见。代表作《中国文学流变史》从上古讲到南宋,在文学史上曾享有盛誉。该书依据朝代的更迭划分文体,例如唐之诗、元之曲、汉魏之赋、六朝之骈文、两宋之四六文,从文学体裁、风格等方面观照文学创作的发展,注重文体形式的发展变化,并用“流变”的眼光和“纪事本末体”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学,在中国文学史的建构方面具有创辟之功。 读罢全书,不难发现,郑宾于的使命就是要打破文学以及学术上陈规旧俗的枷锁,取其精华推陈出新。他通过引证精博的考证,敢于提出不同前人的观点,质疑权威。如对雷峰塔、孟姜女、杨朱、公孙龙的考证,或补充或反驳鲁迅、顾颉刚、蔡元培等人的观点和论证。鲁迅先生曾发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认为“雷峰塔”就是“保叔(俶)塔”,后来遭到被孙伏园质疑,遂怀疑自己有误,还特地附文更改。但是,郑宾于用心考证了一些材料后发现,此塔除了这两个名称,还有“黄妃塔”等六个名字。通过考明季朱国桢的《涌幢小品》以及《钱塘县志》两说互相证明,该塔是钱王的儿子钱俶所建——“因俶入朝,恐其被留,作此以保之。”最终证实并发表了“雷锋塔”就是“保叔(俶)塔”这一观点。因此,鲁迅笔下的郑宾于是一个执着钻研学问,并值得尊重与敬佩的人。 值得强调的是,郑宾于的研究非常具有地域特色,重视挖掘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如对酉阳民歌的采集、对保定刘爷庙的刘爷事迹的考据等。他还大胆创新,根据民间歌谣来研究婚姻,如男子唱“萝卜那有姜辣嘴,家葱那有野葱香”,女子唱“人家老公像条龙,我的老公像毛虫,那年那月毛虫死,斑鸠跳进画眉笼”,反映四川酉阳南部山民婚姻的真实状况,从中看出“不安于位”“见异思迁”,自然而又坦诚地流露追求爱情的婚姻观念。 总之,熊飞宇用敏锐的眼光捕捉民国学者郑宾于的成就,将他介绍给当代读者。而且,为了让本书容易看懂,还对书中的一些重要词语进行了详细注解,如“山歌好唱口难开,林檎好吃树难栽”,编者将“林檎”进行注释,让读者知道它又名花红、海棠或沙果。又如“在在”,则注释其语出东晋郭璞《葬经》。同时,他还对原文中出现的错别字、衍文和脱落的文字以及个别标点符号一一做了修正和完善,并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依据内容的紧密度将文章适当进行了归并。显然,其潜心钻研和执着精神和郑宾于一样令人敬佩。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