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
2003-05-13 14:42:26 来源:
《大学书苑》本期话题: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期嘉宾:许渊冲 北京大学教授 著名翻译家
主持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流已经越来越频繁。西方文化精品被介绍给国内的同时,将国内文化精髓推向西方同样成为当代学者的重任。我国大约有3.5万种古典书籍,但时至今日翻译成外文的只有千分之二左右。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将我国古典名著翻译成外文,并已经出版英文、法文译作50本,同时还有上百篇专著发行。许教授这部新的译作《英汉对照唐诗三百首》把中国文化中最美的东西介绍给世界,为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走向21世纪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许先生,这本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的编写工作耗费了您多长时间?
许先生:前后有20年时间。
主持人:我们知道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唐诗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关于唐诗的翻译还有这样一段轶事:作曲家马勒的《大地之歌》是一部驰名世界的优秀曲目。1998年5月,德国交响乐团在北京首演《大地之歌》就获得了成功。这场演出不仅吸引了音乐爱好者的目光,还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的轰动。这是一部根据中国唐诗进行创作的乐曲,经历了近百年从中文到法文、从法文到德文的翻译,再回到唐诗的故乡找寻原来所依据的唐诗,已经成了一项很艰难的工作。最后是您成功破译了《大地之歌》。而这首名曲引起我们注意的关键就在于唐诗是这部作品的起源。 许先生:我们的唐诗到底是怎样进入德国作曲家的视野的呢?根据有关学者的考证可知,1862年,法国人赫维·圣丹尼斯根据中文版的 《唐诗合解》(1726年出版)、《唐诗合选详解》(乾隆年间出版)、《李太白文集》和《杜甫全集详注》四种书选译了法文版的《唐诗》。 1867年,法国女意象派诗人朱迪斯·戈谢也出版了一本唐诗的法文选 译本--《玉书》。1905年前后,汉斯·哈依曼根据前两种法文版本 又转译出版了德文的《中国抒情诗》。1907年,汉斯·贝格根据以上 三种版本再次转译的德文唐诗译本《中国之笛》出版。第二年,即 1908年,马勒就根据《中国之笛》创作了《大地之歌》。《大地之歌》引起大家关注其实是反映了唐诗的世界性影响。
主持人:您能说说您是怎样看待唐诗翻译的,像这部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唐诗英译的翻译手法是什么,起到的作用呢?
许先生:简单说来,这本《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是一本发挥了译语优势的书,应当说是具备意美,音美,形美的诗集。我认为译诗是一种再创作,译者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美,可以采取等化、浅化、深化等丰富而具有强烈表现力的手法。
主持人:我曾经读过您翻译的王之焕的《登鹳雀楼》,You will enjoy a grander sight印象很深刻。这首诗里用到了哪些手法呢?
许先生: 王之焕的《登鹳雀楼》是大家都熟悉的一首唐诗。 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The Yellow River seaward flows.)基本上是等化的英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You will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基本上是用浅化的方法,因为"千里"并不真是九百九十九加一里,所以可浅化为登高望远的意思。
主持人:这段英译十分平和、准确、精炼的传达了原诗的意境美。那么深化的方法呢?在哪一首诗里有典型的体现呢?
许先生:至于深化的方法,我可以举一个王维〈鸟鸣涧〉的"人闲桂花落"和"时鸣春涧中"。 "桂花落"一般说是秋天,怎么说"春涧"呢?我译成(Their fitful twitters fill the dale with spring)使涧充满了春意, 这就可以说是深化了。等化、浅化、深化都是为了传达原诗三美中的意美。
主持人:许先生,您刚才还谈到这本书里译文的三美,大家都知道,中英文的发音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且汉字是象形文字,英文是符号文字,形状是相差甚远的,在翻译过程中又怎么去体现音美和形美呢?
许先生:三化和三美在这本《唐诗三百首》里每一篇都有所体现,等化、浅化、深化都是为了传达原诗的意美;押韵是传达原诗的音美;一个中文字大致译成英文两个音节,这是传达原诗的形美。余光中和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在台湾谈话时说:"不只是音调,像杜甫《登高》里面这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落木,'木'的后面接'萧萧',两个草字头,草也算木,不尽长江呢,'江'是三点水,后面就'滚滚'而来,这种字形,视觉上的冲击,无论你是怎样的翻译高手都是没有办法的。"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早在四十年代,卞先生就在翻译课上把"萧萧下"译成shower by shower,音义双绝,使大家赞不绝口了。1948年卞先生到牛津,我问他全句如何翻译,他说还没译好。我便根据他译"萧萧下"的方法,把这两句诗译成: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 s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这样,草字头就用重复sh(sheds,shower)的译法,三点水则用重复r(river,rolls)&hour的译法,表达了一点原诗的音美和形美。而这点成绩是在卞先生启发下取得的。
主持人:钱钟书评价您的英译《李白诗选》,说:太白"与君苟并世,必莫逆于心耳。"他又说这部《翻译的艺术》专著和英译的《唐诗三百首》:"二书如羽翼之相辅,星月之交辉,足徵非知者不能行,非行者不能知。"您能说说钱先生和您的翻译思想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吗?
许先生:钱先生对我的影响很大。但钱先生的翻译思想和我不同。他说我的这种译法是个不忠实的美人。"A faithful wife is not beautiful,a beautiful wife is not faithful",这就是一个"unfaithful beauty",漂亮但不忠实。这是一句俏皮话,钱先生认为译诗应该忠实。我认为,译诗不是科学是一种艺术,是译语间或译原语间的竞赛。我总结出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主要矛盾,就是直译与意译,形似与神似。提出文学翻译三公式:一、译词:1+1=1(形似);二、译意:1+1=2(意似);三、译味:1+1=3(神似)。译味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这些都在《唐诗三百首》中有鲜明的体现。文学翻译中,诗歌翻译要求更高。我认为,以译诗而论,主要是真与美的矛盾。翻译求真而诗求美,所以译诗应该在求真的基础上求美。真是必要条件,美是充分条件。如果真与美能够统一,那自然是最好不过;如果真与美有矛盾,那不是为了真而牺牲美,就是为了美而失真。西哲云:美是最高的善,创造美是最高的乐趣。我主张以求美为最高目标。诗歌不但用字精炼,而且有音乐美和形式美,由此我提出译诗"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在这一点上,我和钱先生有分歧,这种分歧是真与美的分歧。诗代表美,翻译代表真,所以译诗不是"得罪"美,就是"得罪"真,钱先生是两害相权择其轻,他选择了真;而我则选择了美。
主持人:您曾经说过在三百首的编译过程始终,您都是本着"三之"目的进行的,具体是哪"三之",它的内涵又是什么呢?
许先生:如果译诗能使中国读者理解原作,那就是"知之";如果能使人喜欢,那就是"好之";能使人愉快,那就是"乐之"。如果能使英美读者知之、好之、乐之,那就是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如果英美读者能把译诗当成英美文学高峰,认为译诗可和英美诗人媲美,那中国文学就丰富了全球文化。
来源: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