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书摘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书摘
2003-06-04 15:02:33  来源:  
 
卫生与社会变迁


 不少现代人和清末游历过中国的西方人,往往指责当时的人不讲卫生,比如美国的明恩溥就指出:“不讲究卫生,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有此特点。他们甚至不把已经了解的卫生规则当回事。”这表明从现在或当时西方的眼光来看,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不尽如人意。不过,这类说法应与观察者没能从历史的具体情境中来理解卫生观念不无关系。如果不带偏见地看,清代江南的卫生观念和行为虽然问题多多,但显然也不是可以简单否定的。就从“卫生”这一概念来说,卫生原主要指养生,在养生学中,与环境的关系主要讲究调适而非控制和改变,所以长期以来它与现代卫生观念中对人们生活和劳动环境的管理和改造等内容并不相关。不过,不论卫生一词的内涵在清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预防疾病、护卫生命这一点上,却是完全相通的。而且,在传统的观念内,有关个人和公共卫生的内容虽未包容在“卫生”一词中,但此类的意识和行为却早就存在,在个人卫生方面,现代的卫生条款主要部分基本在清末前的传统思想中已经出现。而公共卫生,至迟到南宋,官方的公共卫生意识和举措均已产生。到清代,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趋严重,社会和官府合作共同保护环境的行动在江南的中心地区也应运而生。嘉道以后,由于水质状况的恶化,改善水源公共卫生的意识也随之加强,不少原本出于别的目的的行为也逐渐赋予卫生方面的意义。正因有这些相通之处,到晚清,在西方思潮和制度的影响下,人们才能够顺理成章地发展和丰富“卫生”一词的含义。从中不难看到,所谓的近代化,并不是缺乏内在传承的西化,从根本上说,清代江南并不缺乏应对外界变化以求自存的活力,晚清一些卫生观念的出现,并不都是西化的结果,而有不少是中国社会本身对环境变动的反应。

 当然,我们不能无视或淡化晚清我国卫生事业的变化和发展。除了因引进西方科学和技术成果而产生的变动(比如自来水、细菌学说引入对个人和公共卫生方面某些认识的修正等)外,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卫生事业逐渐由个别的、自发的、缺乏专门管理的行为转变成系统化的、有组织的、纳入官方职权范围的工作。这种变动不可谓不大,甚至是突破性的。在清代中前期的江南,有明确意识的卫生事业发起者和实施者基本是个人和地方社会力量,尽管国家在必要时给予的支持并非无足轻重。清末官方把卫生事业纳入自己的职责范围,自然与西方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影响和促动密不可分,但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社会力量在卫生领域的认识和活动日趋加强的反映。可以想见,在众多的西方社会制度中,卫生制度能为当时的新政所选中,必然存在可以依赖的基础和现实的需要,事实上,像清道这类的卫生事业在不少地区,最初也是由主要属于社会力量的商会首先发起的。

  
瘟疫与习俗


 瘟疫既是天灾,更是人祸。自然界中的病原体其实是无处不在,并不时会花样翻新的。而它们之所以能祸及人类,形成瘟疫,则往往与人类自身的因素密不可分。在众多的因素中,日常生活中的习俗这样的“小事”实际上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习俗对瘟疫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清代江南来说,首先是用水及相关习俗。这与当时江南瘟疫以霍乱、痢疾等肠胃道传染病为主的特点相一致。江南温暖湿润、水网密布的环境特别有利于清代江南有关肠道传染病的爆发流行,不仅如此,江南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生活习惯,更使水在传播疫病时意义重大。这些生活习惯包括厕所简陋、在河水中洗涮马桶甚至倾倒粪便和以河水为生活用水等。这方面的情况,当时的记载较少,不过从当今江南农村的状况和此前的一些记载中可见一斑。民国成立之初,当出身广东的张国高来到江南的城乡后,便对这里有利于疫病传播的环境颇感惊诧,其中对这里厕所之简陋就印象非常深刻。这些厕所不少就建在河边,“由于平时不断的渗漏,已将水源污染,假如遇到河水涨升,满缸的粪便就全部流入河中了”。人的粪便一直是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的肥料来源,所以,农民肯定不会轻易将粪便倒入河中,而城里之粪便也都有专人收集并运到乡下出售。在清代,这已成了专门的产业——壅业。嘉庆时,昭文的吴熊光在与皇上谈话时也说:“(苏州)城中河道逼仄,粪船拥挤,何足言风景?”这里所说的粪船,显然就是壅业商人的运粪船。粪船在河中来回穿梭,船身摇晃,自然难保粪便不泼漏河中。而且,江南人还普遍在河中洗涮马桶,这样的情形,至今在江南农村,仍还不时可以见到。张国高在文中也指责说:“倒了粪桶,在河中冲刷,只晓得要洗净马桶的污秽,却不顾这些污秽已污染了大众用作饮料的水源。”另一方面,人们又以这同一河流的水为生活用水,不仅汲取饮用水,而且于此淘米、洗菜、梳洗乃至游泳嬉戏。肠道传染病的病菌无疑主要通过粪便排出体外,而江南的河水,经常地会受到粪便的污染,在这种情况下,水传播在清代江南疫病的传染中的重要性也就不难想见了。

  (本文摘自余新忠著《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3.6.4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内容
  • “医疗社会史”的力作 (2003.04.24 9:53:01)
  •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