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2月20日,富瀚微电子登陆创业板。从最初芯片产品收入很少、员工只有20人左右的小公司,成长为如今销售收入超过3.2亿元、人员过百人的安防等领域的视频处理芯片设计公司,富瀚微电子成功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IT人在路上》一书收录有对创始人杨小奇的长篇专访。
以下内容摘自《IT人在路上》一书
《IT人在路上》 作者:王珏 陈国湧 邓煜坤 高博 定价:88元 书号: 978-7-313-15548-1/F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信息技术是如日中天的行业,创业更是时下炙手可热的社会焦点。《IT人在路上》借鉴服务学习的框架理念,通过大学生采访者与12位创业者的访谈,试图展现这些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并从求学、家庭教育、业余爱好和职业发展等方面剖析一个创业者成功的奥秘。书中插入增强现实效果的访谈视频,多角度供大学生、商界人士、准备创业的人士和创业者阅读,从中感受创业的体验。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创业或不创业,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创业是一种我选择的生活方式。
“已经下海了,那就继续走江湖吧。”谈及“创业”,杨小奇笑着摆手,那个年代还没有“创业”这一概念,在深圳已经下海,便自此开始了“走江湖”的人生。平和的心态,敏锐的嗅觉和敢想敢为的做事风格大概是创业者们普遍共有的一种姿态。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经历着改革开放的初期“阵痛”,资本加速流动,供需关系改变,单凭体制内的力量已经无法破解新增的社会问题。于是,从领导层面开始尝试“简政放权”,鼓励民间资本,号召人们“下海”。当时下海都是自愿的么? 倒也不尽然,在体制化的沙漠里存活了二、三十年, 大部分人哪儿还会“游泳”,但迫于温饱的问题,以及对财富最原始的渴望,很多人还是一咬牙、一跺脚地下去了,毕竟还能扑腾两下,从前可是连“淹死”的机会都没有。对比如今的局面,整个社会都在争做创业的“温床”,政府频频出台政策鼓励创业,资本市场的热钱也自发地流入,连社会舆论都对创业者极大地偏帮和爱护。在个人意愿上,创业个体也多出于兴趣追求、自我实现,以及对社会未来的预期。其实无论“创业”还是“下海”,都可能充当着转型期的“社会实验品”,风险永远存在,个体在其中的命运,往往要受到自身因素和环境变迁的双重考验。
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了,从“下海”到“创业”,词性变了,环境变了,人也变了,但唯一不变的,是影响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保持批判主义的理性以及能够克服人类贪婪本性的自制力。国家的任何一个政策都是从整体出发的战略选择,发生的转折对历史而言可能就是一朵小浪花儿,但对个体往往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无论曾经的“下海”,还是如今的“创业”,个体都要在理性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和抉择,而面对那些你无法参透和左右的“历史规律”,只好心存敬畏,最终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深圳的环境也给了杨小奇出发的一次机遇。1992年,邓小平南巡归来,鼓励创业。市场经济开始起步,越来越多的机会摆在了年轻人的面前。
很多人都选择了离开体制,闯入社会。事实上,当时的“下海潮”,在全国各地很普遍。人社部曾做过统计,1992年辞职下海者超过12万人,不辞职却投身商海(停薪留职、兼职)的人超过1000万人。那一拨下海潮中,许多体制内的人都勇敢地下海创业了,许多大学生也把创业作为自己毕业后的梦想。创业成为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由此也推动了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
在这样的环境推动下,杨小奇正是在90年下海的。离开国企后,物质压力不大,心很安定,又有七八个老部下的跟随和家人的支持,便决定下海闯荡。二零一四年一月十八日刊的《经济学人》做了一个关于科技创业的专题,里面有一章就叫做“HackingShenzhen”(黑客深圳),文章指出深圳从九十年代开始就是世界上最适合硬件创业的地方。而杨小奇最初创业的地方就是现在深圳华强北的前身。这个对于电子工程师来说不亚于硅谷之于程序员的创业天堂早在数十年前就为杨小奇这样的平民企业家提供了发展平台,深圳得天独厚的货源条件加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成为杨小奇不断进步的阶石。
深圳城市环境的氛围,或是自身敢拼的性格,都给了杨小奇果敢出发行走江湖的理由,杨小奇说,“创业对我而言就是一种维持生活的方法,一种生活方式,在创业的道路上我乐此不疲”。
一切总归要走下去,还能有多惨?
创业路上,总会有数不尽的艰辛与困难,最难的时候,不曾经历的人是无法体会创业者当时的想法与思考,也不懂得究竟怎样的困境会让一个笃定的创业者选择放弃。对于现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富瀚微电子而言,也曾经历过常人难以想象的危机。对于富瀚微电子成立至今的十多年里,最艰难的日子大概是在2007年左右,杨小奇透露,那是公司初创三四年的时期,种种原因下,总经理走了,项目经理也走了,凡此种种,项目青黄不接,资金周转不灵,不断投入人力却没有收入。谈起那段凄凉的时光,杨小奇倒没有那般悲观,“一切总归是要走下去。”他语气坚定地说,“微电子行业产业链大,简简单单的生产一个贴片电阻电容都是很大的产业,大不了我们也回去继续卖芯片,就和在深圳时一样,不会有更惨的境遇了。”对微电子产业的信心里带着打趣,这大概就是一种他所选择的生活。眉宇间充满着对于微电子行业的笃定,字里行间也透出坦然、乐观的态度。
拥有一技之长就不会没有立足之地。
IC属于高风险、高投入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立身之本即为其技术,这也是如今的科技创业根本的立足之处。
杨小奇从上海交大电子工程系微电子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微电子行业内的工作,对人才和技术的积累,成为了他创业的资本。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在一起共事时间比富瀚微电子本身的历史还要长的技术团队。
从深圳的国营企业离开起,他一直拥有自己的跟随者,共同的目标和努力给了杨小奇团队常人难及的竞争力和实力。
富瀚微电子为什么会成立之初选择定位在H.264技术? 该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自然是足够充分的理由。这从H.264被确立为国际标准到富瀚微电子成立前后时间不到一年便可看出。不过更重要的是,该公司创建前便拥有了一支实力雄厚的技术团队。
“市场前景固然重要,但创业者需要评估的是,你有没有能力去做这件事情。”杨小奇强调,“就好比谁都知道3G基带处理芯片的未来发展非常诱人,但是具有足够技术实力能够进入这个领域的公司却少之又少。”而据他表示,高速数字信号处理是富瀚微电子创业团队的强项。“早在1997 年我们就已经开始一起共事,进行专用高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研发工作。我们的创业者们积累了大量的高速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的开发经验。”
不论是最初的创业团队还是如今的富瀚微电子,团队中都不乏上海交大的校友。最初和上海交大自动控制系学长在国营的企业结识,后一同下海,一起开创了深圳的公司,这位学长现在也是富瀚微电子深圳公司的负责人,负责市场方面的工作,现在依然是公司核心员工。从深圳到武汉再到上海,杨小奇团队中的人有所来去,但是与上海交大的联系一直至关紧密。
戎蒙恬教授是上海交大的退休教授,是当年杨小奇研究生时期的导师,也是对杨小奇创业过程影响很大的长辈。杨小奇作为戎蒙恬教授实验室的前辈,因为一直坚守行业,公司的技术方向与实验室对口,公司成立后便为实验室的师弟师妹们提供了大量的实习机会,同样也吸引了一批同门师弟师妹们的加盟,灌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也壮大了公司的技术力量,使得公 司焕发出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在校期间,杨小奇蒙受导师的教诲,离开上海交大,仍能相互联系,彼此协助,届届相传,代代维系,让交大人的网越织越密,交大人的情越系越浓,交大人的精神永流不息,也让交大人的智慧与汗水一起引领社会的科技发展潮流,这是一份难能可贵的情谊与缘分。
自身技术的优势和行业经验的积累,给了杨小奇底气,成为其创业之根本,自立门户之依托。“行业内拥有一技之长就不会没有立足之地。”杨小奇说道。
选择就选择了,反正又没法儿重来。
至于为什么会开始跑市场而不是埋头做技术,这要追本溯源到杨小奇的第一份工作,也就是他在深圳国营企业做销售的那段经历。国营企业招聘高级工程师,企业内部的情况大多是专业技术人员都在忙于制造和生产, 新招进的高校毕业生们便要从销售做起,在销售领域杨小奇结识了很多行业内的人,而对自己的定位就自然而然的变成了“老杨就是卖东西的”,这样简单直接的标签在那个年代和他打交道的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他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就这样杨小奇告别了纯技术,走上了洞悉市场把握市场之路。
“选择就选择了,反正又没法儿重来。没什么好后悔和遗憾的。”杨小奇说得云淡风轻。当然也会与朋友谈笑间畅想另一种生活写成的人生,但一旦做了选择,便会在此选择的道路上认真生活。杨小奇也坦言“自己的几度辗转,有些时候并不是先因自己喜欢什么而做选择,而是先做了选择然后认真去做,也许再做一定程度上的修正。”这就是“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不在于他喜欢做什么,而在于学会喜欢正在做的事” 的另一种诠释吧。 采访人: 上海交通大学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许昀璐 上海交通大学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14级本科生 金之光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