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让女儿学会了思考。站在敦煌石窟的千年壁画前,面对那来自盛唐的飘逸,她惊叹之余,也发出了对敦煌罪人王圆篆的质问;站在玉门关的遗址上,她围着那来自汉代的土墙走了一圈又一圈,疑惑地问:“这就是玉门关?”……
在乡村教书的时候,春天来了,我会带学生去山谷里寻找春天的足迹,那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山谷里那满山的映山红、潺潺的流水、长出春芽的枝条,一切都是那样清新,如孩童一般。
有一段时间,孩子们一直在讨论当地最高的一座山,大家都在想一个问题:那高高的山上有什么呢?那山的背后又是什么?其实每一个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几乎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大山上有什么?山里头有没有住着神仙?那是儿童好奇心的彰显。
于是,我组织孩子们去攀登最高的那座山。当孩子们站上山顶的时候,欢呼雀跃!那是好奇心得到满足与融入自然的愉悦。站在山顶远眺,孩子们发现了更高的山。想去看看吗?有的孩子又开始蠢蠢欲动。其实,山的背后是值得儿童去认知的又一个世界,而那一个世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
学习就这样发生了,成长就这样在融进自然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实现了。
为什么要带上孩子远行,融进自然,走在路上?也许从我女儿的经历中可以得到更好的解释。
我对女儿的教育态度同样很朴素:始终把她作为一个普通人来培养,希望她长大后做一个善良、知性、优雅、平凡而幸福的女子,享受人间的美好与温暖。也许是受我影响,她的梦想是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店,而且要开在像大理、丽江这样一路风花雪月的地方。
而这样一个向往自由、热爱宁静的女生,她的成长之路一定离不开大自然这所最美学校的滋养。因此,带着她远行,融进自然,走在路上,成了我们父女生活的一种常态。

在女儿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我就带她去攀登过我们当地海拔 1340 米的最高峰—棋盘山,一个 5 岁大的孩子懵懂中凭着坚持居然跟着我徒步到了顶峰。
夜里睡在半山腰的帐篷里,我们生起了篝火。深秋的晚上,伴着温暖的篝火,伴着许巍的音乐《旅行》《蓝莲花》入眠,她第一次享受到了大自然的静谧与安详。
阳光温暖的周末,我会带她去钓鱼。女儿会带一本书,如果觉得没意思了,就在我身边静静地看书。坐在田野里的女儿,阳光写满脸庞,身后一片金黄的稻田。

暑假,她不上补习班,只阅读、游泳、画画、种植和旅行。再大一点,我就带着她参加户外拓展活动,好多地方的森林与峡谷都留下了她的足迹:2011年行走丝绸之路;2013 年穿越青海三江源无人区;2014 年穿越三江并流地区,徒步梅里雪山明永冰川,进入滇金丝猴国家公园拍摄野外滇金丝猴;2015 年全程走完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并在拉姆拉错、纳木错等地以徒步的方式进行了深度旅行。
每一次行走,我都会惊喜地发现女儿的进步。

2011 年我们一家沿着丝绸之路往西走,女儿写了一万多字的旅行笔记——《八千里路云和月——我的丝绸之路》,详细记录了丝绸之路自驾的旅行经历,文字如水一样流淌而出,连她自己都惊讶了。
行走,让女儿学会了思考。站在敦煌石窟的千年壁画前,面对那来自盛唐的飘逸,她惊叹之余,也发出了对敦煌罪人王圆篆的质问;站在玉门关的遗址上,她围着那来自汉代的土墙走了一圈又一圈,疑惑地问:“这就是玉门关?”
阵阵风沙中,她吟诵着石碑上刻着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写下了“这就是历史”的文字。
如果没有走进茫茫大漠戈壁,走近阳关与玉门关,女儿能真正体会跨越两千年的历史沧桑与厚重吗?能够有这样的质疑与感叹吗?这难道不是我们带着孩子行走的真正意义吗?
不要疑惑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总是写一些虚假而冰冷的文字,那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是封闭而单调的。周一到周五在学校,晚上回家无数的作业等着他们,周末在好几个培训班之间来回奔波,疲于奔命,缺少对生活的多元经历和体验,缺乏源于自然的温暖滋养。他们的生活只有上课、作业、补习班、成绩、名次、竞争,这样单调而乏味的童年生活能有好文字产生的可能吗?
儿童写作是什么?是孩子用他们的笔墨描述他们自己的世界,思考他们的生活。如果没有了生活的丰富体验,那笔尖流淌出来的会是什么?一个儿童要写出好文章,前提是他要有丰富而多元的生活体验。我们成人要利用假期和周末,尽量为孩子创造丰富而多元的生活体验。
前往祁连山七一冰川的徒步,是女儿在户外遇到的第一次大挑战。海拔4000 米左右,她有了比较明显的高原反应。我出于心疼,问她:“要不要上去?”她说:“爸爸,上去吧,都来到这里了,不上去很遗憾的。”听她这样说,我义无反顾开始背着她走。她很懂事,在那样的情况下坚持自己走一段,再让我背一小段。就这样,我们终于来到了海拔 4400 米的冰川前。那一刻,不言而喻,她明白了什么叫信念与坚持。而我,作为父亲,只是努力为她的经历创造条件而已。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户外能力也越来越强。2013 年,她跟着我从四川一直穿越到青海三江源无人区,线路漫长,海拔甚高,一路上非常艰辛,但是她都很好地坚持了下来,毅力和韧劲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为了圆她看看五彩池的梦想,我们首先去了阿坝州的黄龙国家自然保护区,到山脚已经是中午了,简单吃了午餐,背上水和干粮,我们沿着徒步道向着五彩池攀爬。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乘缆车上去,不过那样会失去亲近自然的过程体验,因为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走了不到五分之一的路程,她已明显体力不支,喊着走不动了,并呕吐了两次。我知道很多家长在这样的情况下会选择放弃,因为目标还很远,但是我采取了各种方式的鼓励。过了最困难的时间点之后,女儿能坚持了,最终历时 6 小时,顺利来回。12 公里的高海拔徒步,她经受住了毅力与体能的巨大挑战。
经历这样的挑战之后的心态是最美的。那天下山的路上,当我们穿过茂密的原始森林,感受着森林里昏黄的光线,脚踩千万年积累的松软的苔藓,她兴奋又自然地躺了下来,惊叹之余激动地对我说:“爸爸,这就是霍比特人生活的森林吧!真神奇啊!”瞧,这就是大自然给女儿的洗礼!
在黄河源头,海拔高,空气稀薄,我自己都有了轻微高原反应,而女儿的表现则令我吃惊,她居然活动自如。我们徒步登上黄河源头海拔 4600 多米的牛头碑,鸟瞰碧蓝的扎陵湖,她在飞扬的经幡中张开双臂拥抱神奇的荒原。
进入三江源无人区,一路上她还看到了很多野生动物:藏野驴、黄羊、藏羚羊、金雕、草原雕、旱獭、秃鹫、斑头雁……在这样一个野生动物的天堂,女儿在阵阵感叹中表达了近距离观察这些顽强生命的真实感受……
走在路上,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女儿。

2015 年夏天,是女儿小学毕业的人生节点。早在半年前,她就开始设计自己的毕业旅行计划。有了前几次的高原经历,她把这次毕业旅行目的地设定在西藏。而作为父亲,我能做的就是全程陪伴,并为她的旅行攻略设计提供必要的帮助。
女儿说:“爸爸,我想去看看大昭寺和拉姆拉错,想看看仓央嘉措在布达拉宫住过的宫殿,想看看那八廓街的黄房子,想看看纳木错的日出日落,想看看最美雪山南迦巴瓦。我想知道为什么藏民要变卖家产全家磕长头去大昭寺朝圣?想知道在拉姆拉错真的能看到自己的前世今生吗?”
于是,我们有了 20 天的川藏、青藏自驾之行。这一路充满艰辛、惊喜与历练,真正是身体在地狱,眼睛和精神却在天堂漫步!
我们沿着被称为世界最危险的公路—川藏公路一路向西而行。经历折多山和排龙天险的超级大堵车;深夜 12 点到达八宿住 20 元一晚的旅社,伴着门外公共厕所迎面而来的阵阵臭气入睡;在东达山顶遭遇暴风雪和严重高原反应;在波密被恶狗盯上一路夺命狂奔;路宿纳木错满屋子牛粪和酥油味道的大通铺,在藏民的厨房里面对菜刀和案板开始刷牙洗脸;前往拉姆拉错超高海拔的高原徒步,顶着咆哮的寒风爬至海拔 5000 米的山顶看纳木错的日落;时常超过 15个小时的长途奔袭……
这一切,无一不考验着小小年纪的女儿。欣慰的是,女儿没有半点抱怨,稚气和娇气都在行走中丢在了路上,她能够咬牙坚持努力适应并坚定地走过。
走在路上,一切的困难与挑战都成了女儿对生活的另一种见证和体验。只有在吃了那些苦之后,才能对生活和无限美景充满感恩!
走在路上,女儿也见证了什么是信仰的力量:每每在路上遇见朝圣的藏民,她都会停下来久久凝望他们三步伏地朝拜的身影、黝黑的面容以及他们额头上乒乓球大小的大茧子。在大昭寺的门口,她再次被绕着寺院虔诚朝拜的藏民所感动,那一刻,信仰的力量就这样悄悄根植于一个女孩的内心。

走在路上,女儿更遇见了难得一见的景观:卡子拉山碧绿如毯的高山草甸,被称为“公路奇迹”的怒江 72 拐,静寂的来古冰川和然乌湖,毛垭大草原一望无际的花海,茂密的鲁朗林海,穿越天际的南迦巴瓦峰,气势恢宏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神秘的拉姆拉错与冉冉升起的煨桑,纳木错的日落日出,念青唐古拉山脚下寒风中猎猎作响的漫天经幡,可可西里成群奔跑的藏羚羊,沱沱河夜空中硕大如珠的北斗七星和璀璨银河,柴达木盆地无边无际的荒凉,青海湖畔盛开的油菜花天堂。

走在路上,见证艰辛,见证虔诚,见证神秘,见证梦想,见证美景,见证温情,见证成长。我和女儿就在这样的长途旅行中彼此认识并相互温暖。
从海拔 5350 米的拉姆拉错徒步回来的路上,女儿对我说:“爸爸,我觉得你特牛!”我对她说:“宝贝,你今天又创造了纪录,表现更棒,老爸期待你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纪录。”
“会的!”女儿的回答特别坚定。就这样,成长因为走在路上而变为现实。
期待有更多的学校,能创造机会让孩子们走进自然,期待有更多的家长能带上孩子远行,走在路上。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美好的教育也在路上,因为——亲近自然、走在路上,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本文选自《另一种可能——一个特级教师的跨界生长》)
作者简介
池昌斌,七十年代生人,知名特级教师,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从浙南大山里走来,中师毕业后先后执教于村小、乡镇中心小学、县城实验小学,现任教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好读书,喜爱登山与户外行走。从教二十余年,从浙江平阳偏僻的农村小学教师成长为深受学生喜爱的特级教师。他有多种角色——教师、摇滚乐迷、背包客、越读者……从教以来坚持理性、独立、开放、尊重、包容和贴近自然的教育理想。曾在全国各地执教公开课、做讲座近四百场,引起同行广泛共鸣。
来源:百道网 2017年3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