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阅读,越读——教育科学出版社《另一种可能——一个特级教师的跨界生长》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阅读,越读——教育科学出版社《另一种可能——一个特级教师的跨界生长》
池昌斌
2017-04-14 08:33:05  来源: 教育科学出版社 
 

  小时候在山区长大,基本上没有条件阅读课外书。初中时,我开始对地理、历史,尤其是军事产生了浓厚兴趣,读了一些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方面的书籍。

  读中师的时候不好好学专业文化课的我,开始狂读武侠小说,金庸、梁羽生、古龙等作品通读了一遍,但是当时读这样的书会被看作是虚度光阴的表现。后来我曾经用金庸先生的武侠方式表达我的教学探索路径—《从无为到无剑—我的课堂教学探究之路》,颇能启发听众。

  真正的阅读,其实是从我到农村当教师开始的。在农村待着,空闲的时间比较多,一开始纯粹是因为无聊,为了打发时间才读书。精心读的第一本书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看完一遍深受感动。这是源于我自己身处底层对生活苦难的理解,对坚韧生活态度的感同身受。孙少平、孙少安兄弟出生在如此艰苦的地方,历经生活磨砺,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们的内心是如此强大。

  我同样出生寒门,被分配到特别偏远的地方工作,情景相似,读起来特别入情入境、有感触。我想那些生活在中国社会底层、有梦想和追求的青少年,读这本书也会收获非常强大的心灵力量。

  后来,这本书我又重读了好几遍。深夜在那个偏僻山村小学的宿舍里,潜心阅读路遥先生的作品,激励自己在农村好好工作和生活,相信未来总会有希望。我还想了很多办法弄到了路遥先生所有的作品:《早晨从中午开始》 《人生》,等等,逐一细细品读,从此慢慢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接着,我有了定期到书店淘书的习惯,开始看贾平凹、梁晓声、余华、王朔、王蒙、余秋雨等作家的书,并在朋友的推荐下订阅了《南风窗》 《南方周末》 《方法》 《三联生活周刊》等报纸杂志。那段时间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南方周末》,给了我很多的滋养。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本书,我喜欢他的文字,穿越千年传递的温度与沧桑,历史典故、人物传奇、人文叙事,娓娓道来的描写方式,《莫高窟》 《阳光雪》 《一个王朝的背影》 《寂寞天柱山》……我发现文化评论式的文章很有意思,读起来很是过瘾,之后又开始陆续看他的其他作品。

  因为听摇滚乐,我开始买一些和艺术有关的书来读,也看经济学、统计学方面的书籍,还报了法律专业的自考,系统地读了一些有关法律知识的书籍。看的书越来越多,知识面也就越来越宽。

  关于阅读,我不得不说《南方周末》 《南风窗》 《方法》这三份纸媒对我的影响重大。1995 年,我的一个好友去了浙江大学读书,有一次他在给我的信里提到《南方周末》这份报纸非常好,让我一定得想办法订来读一读。人交什么朋友真的太重要了,跟着谁、和谁在一起做事情,往往能决定人的一生。人能走多远,很多时候就取决于和谁在一起经历。我们俩一起玩摇滚,后来他还给我推荐了《南风窗》 《方法》,我被这些媒体所传递的对中国社会的忧虑、对现实与未来的理性思考所感动。

  到今天我都深深记得《南方周末》主编江艺平在1999 年《新年献词》中的两句话:“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那个时候的《南方周末》激进而理性,又充满温情。他们正义的声音总能进入人的内心,击中人们最柔软的那一部分,引发我的强烈共鸣。《方法》杂志的撰稿人都是那个时代的思想者,雷颐、茅于轼、吴敬琏、余杰……他们是坚定而理性的改革派声音,通过他们的介绍,我开始了解西方宪政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这样的思考和观点总是那么打动人心!在那个偏远的乡村,尽管订阅的《南方周末》通常晚一个星期才到,但我总是充满了期盼。每周都有期待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那只是一本书、一本杂志和一份报纸带给我的希望。《南方周末》和《南风窗》如同在我面前打开的一扇窗户,让我在那个没有互联网、信息闭塞的年代,尽管身处偏远之地,但眼睛和思维却和这个时代同步,甚至是超前的。因为我和那个时代最具远见卓识以及公平正义感的群体站在一起,这对我人生观以及教育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后来我开始读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何青涟的《现代化的陷阱》……我还读了大量的人物传记:《李嘉诚传》 《洛克菲勒传》 《罗斯福传》 《毛泽东传》……阅读内容越来越多元。

  当我的阅读面越来越宽广,就越来越发现自己的知识太匮乏,观念太落后,思维太肤浅。我经常感慨:自己懂得的真是太少了,原来还有这么多的知识我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观点和视角,原来还有人这样思考问题……1997 年,我接触到一个人的书籍,对我产生了较大影响,那就是林达先生。

  我读林达先生的第一本书是《近距离看美国之一:历史深处的忧虑》,然后又读了他的《近距离看美国之二:总统是靠不住的》,可谓惊叹!正是这两本书从根本上奠定了我的基本价值观—民主、自由、平等、独立、尊严、理性的价值追寻。之后读他的《扫起落叶好过冬》 《如彗星划过夜空》 《带一本书去巴黎》 《像自由一样美丽》……把他的一系列的书籍全部读完了。

  林达用书信的方式,娓娓道来,为我们讲述了有关美国的一个个生动案例:什么是民主?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权利?一个社会的道德是如何形成的?什么是美国式思维?什么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如何构建相互制约的政府管理体系?……

  如果说摇滚乐让我开启了民主与自由思想的大门,那么对林达系列书籍的阅读就是我对民主与自由思想的深入建构过程。另外,林达系列书籍对我最大的影响是理性思维方式的转变,从“愤青”走向理性与宽容。从此,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以及理性辩证的思维方式开始主导我的思想,而这些对我后来的教育教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摘自《另一种可能——一个特级教师的跨界生长》教育科学出版社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