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文化读本》中的中国形象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教材图书查询






综合查询 分类查询
查询新闻




最新可供书目

呼吸支持与重症肺炎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商标法原理与诉讼实务

郑州大学出版社


进口竞争对中国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中华源·河南故事:书法

河南大学出版社


足球训练基本理念与基本方法概论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主页 > 书评园地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文化读本》中的中国形象
胡自信
2017-05-08 16:04:44  来源: 中华读书报 
 

    
    《清明上河图》(局部) 
 
   
    《中国文化读本》叶朗朱良志
 
  近年来,很多学者都在谈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大家的意见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认为,应该积极地把我们的文化“送出去”,我称之为“送去主义”;一种认为,文化的事情急不得,从实际情况看,送去主义的效果并不好,最好是让外国人来挑,他们需要什么,自然会“拿走”什么,从他们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拿来”,我称这种观点为“拿来主义”。我倾向于后一种看法,因为衡量对外文化传播的标准,是效果而不是动机。送去主义不一定符合人家的国情,但是拿来主义一定符合,因为人家需要什么,他们比我们清楚得多。由此看来,文化走出去的问题,至少有两个要素:(1)人家需要什么?(2)我们有什么?对我们来说,关键还是文化建设。我们这里有物可拿,他们才能来拿。

  我认为,由叶朗教授和朱良志教授撰写的《中国文化读本》(第2版,以下简称《读本》),就是这方面的一个重要成果:对外国人来说,这里的可拿之物比比皆是;对中国人来说,这里的可送之物唾手可得。作为“人文奥运”的标志之一,2008年该书第1版问世,好评如潮。八年后,其第2版又面世了。读者也许会问:在诸多好评中“再加”一条,有这个必要吗?我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是我要说,新加一条不是为了重复旧论,而是为了“重新理解”,原因很简单: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事业依然在路上,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显现;只有通过及时的、不断的思考,这项事业才能进步得更快更好。一些学者早已指出:外国,尤其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实在太少了;比较而言,中国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明显好于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2010—2012年,我曾任职于英国西北部的一家孔子学院,对这种情况有切身体会。举例来说,为了推广中国的语言文化,我们在当地学校(主要是中学)有计划地举办“中国日”活动,其中的“中国知识竞赛”很受欢迎。题目的设计者有中国老师,也有英方的汉语教师,以英方为主,因为他们更了解情况。我还记得这样一个选择题:中国的首都是哪个城市?东京,北京,香港,或新加坡。有些回答是香港,有些则答不来。西方对我们的了解,由此可见一斑。

  在我看来,《读本》的优点在于其深度。有深度者,必有一定的广度;但是有广度者,不一定有深度。诚如该书前言所述,作者要写一部“有深度”的读物,以“照亮”中国文化。这个写作原则颇具哲学意味:有深度,才能“照亮”;深度不够,照得就“不够亮”;照得不亮,读者就难以理解或无法理解。有深度,有学术含量,是该书区别于同类著作的重要标志。这与作者的学术背景、学术造诣与社会担当有关。就学术背景与学术造诣而言,两位作者都长期执教于北京大学,都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和哲学家。他们不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晦涩难懂的哲学思想,而且积极采纳其他学者以及他们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在构建“文化中国”的同时,他们还揭示了一个“美丽中国”——不仅有器物之美,而且有精神之美——他们巧妙地把中国人民对真的探索与美的追求融为一体。就其社会担当而言,这部有深度的普及读物,自觉地承担了为普通读者服务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

  在该书第2版的发布仪式上,叶朗教授以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与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为例,阐述了他对“普及读物与学术著作”的独到见解:前辈学者的范例告诉我们,一方面,普及读物不能写成学术著作,因为学术著作难以普及;另一方面,普及读物又不能没有学术含量,没有学术含量,就没有普及的意义。这个见解的“独到之处”在于,同类著作一般来说不怎么强调学术含量。从该书的发行量看,由“大家”写的这本“小书”(普及读物),深受读者喜爱。

  该书的深度主要表现在其构建的“中国形象”之上。何为中国形象?根据我的阅读,中国是一个哲学上信仰“万物一体”,道德上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文化上坚持“开放包容”,生活上追求“平安、和乐”的国家。当然,作者列出的中国文化的特征远不止这些,但我认为,这四点最为重要。首先来看我们所信仰的“万物一体”。这是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最主要特征,它存在于中国的政治、军事、法律、经济、建筑、教育、医学、文学、艺术、社会习俗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选取了既有代表性又有可读性的一些原文,来说明这一特征。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说,“从爱父母开始,一直推广到爱天地万物。这就是‘仁’。”(《读本》)作为哲学家,作者深知哪些哲学知识重要,哪些不太重要;与非哲学家相比,这是他们的一大优势。与此同时,作为美学家,《读本》的作者还有一双慧眼,不仅能欣赏事物的美,还能把真的东西与美的东西融为一体,引导读者领略“万物一体”的哲学意蕴。例如作者引用《论语》中的一个故事,来阐述古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有一次,孔子与弟子们谈论人生理想,子路和冉有的理想是治理国家,公西赤的理想是礼宾官,曾点与他们迥然不同,他说:暮春时节,我身着春服,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说,他赞同曾点的追求(“吾与点也”)。作者深刻地指出:“孔子的话表明,尽管他十分重视一个人要为社会做贡献,但是在他心目中,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应该是一种人与人和谐、人与天(自然)和谐的境界,是一种审美的境界”。新万物一体的思想,是真善美的统一。这是我国学术界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在其学术著作中,叶朗对此论述如下:“如张世英所说,一个只有低级境界的人必然过着低级趣味的生活,一个有着诗意境界的人则过着诗意的生活。每个人的境界不同,宇宙人生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同。”(《美学原理》)普及读物不同于学术著作。作者用孔子的一个小故事,来阐述这样深奥的哲理,真可谓深入浅出,独具匠心。这就是这本普及读物的“不普通之处”,其深度或学术含量正在于此。我认为,真善美的统一或新万物一体论(即区别于传统的万物一体论)是全书的“大纲”,纲举而目张,这个总特征表现在该书所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凭借这个大纲,我们就能把看似互不相关的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

  其次,再来看中国形象的第二个特征:道德上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文化包含着极为丰富的道德思想,儒家主张“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八德,《读本》作者为什么偏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一条呢?我觉得作者所突出的这一点,既代表学术界的主流思想,又有重要的理论依据。例如张岱年认为:“刚健自强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旋律。”(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我所谓“有重要的理论依据”是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天道,孝悌忠信礼仪廉耻是人道;与后者相比,前者具有万物一体的本体论意义。(参见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换言之,在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中,万物一体的思想主要表现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样一种人生观,前者是纲,后者是其道德之目。作为普及读物,《读本》没有做这样的理论分析,而是让一些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来说话。例如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公元前138年,张骞率一百多人,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但刚进入河西走廊就被匈奴俘获,软禁了十多年。后来张骞逃脱软禁,又经千辛万苦,最后回到长安,一百多人的队伍只剩下两人。”(《读本》)被软禁十余年,一百余人仅存活两人,张骞依然牢记使命,载誉凯旋。公元前119年,他再次出使西域,“还分遣副使到西域各国,他们到了南亚、西亚以及地中海地区,足迹遍及十多个国家。”(《读本》)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苦难经历,丝毫没有吓倒张骞。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观。这里的“厚德载物”表现在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上——汉武帝三次出击匈奴,消除了西汉帝国所遭受的边境袭扰,打通了对外交流的丝绸之路。“出击”是手段,“交流”才是目的。

  再次,我们来看中国形象的文化特征:坚持开放包容。很多中国人不知道,这是我们的一个优秀传统,于是一提改革开放,这些人言必称西方。这是缺乏学习、思考的标志。国人尚且如此,某些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误解自然更多、更大。在英国工作期间,我听过一个中国文化讲座,主讲人试图用一幅漫画来说明中国人的思想。这幅漫画的主题是,一个留着辫子的中国人,正洋洋得意地对几个西方人说,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其他细节早已被我淡忘,唯独这个“中国形象”保留着,还有我的几个中国同事对他的反驳。据我了解,这个教授不但没有恶意,反而对中国很友好。他对中国的曲解,完全是由于无知。他不知道,闭关锁国、妄自尊大是中国历史上的特例,不是主流。《读本》讲述的历史事实,与此形成鲜明对照。首先是大唐盛世的开放气象。作者指出:“《论语》一开头就记载着孔子的教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唐太宗开启的大唐盛世,正体现了孔子所表述的这种中国文化精神。大唐盛世在文化上显示出开放和包容的态势,在当时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呈现出涵容百川的五彩缤纷的景象。”作者用白居易的诗来说明当时艺术领域的开放程度:“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胡旋舞来自当时的西域,却深受汉人欢迎。宗教领域的开放程度同样令人惊讶。作者指出,“基督教传入中国就是在唐太宗的时候。那是基督教的一个派别,叫聂斯托利派。”被罗马教廷判为异端后,他们不得不向东发展。贞观九年,主教阿罗本带领一些信众来到长安。他们自称景教。“唐太宗派房玄龄热情接待他们,让他们在皇帝藏书楼翻译景教经典,并由政府出资帮助他们在长安建了一座教堂。”唐人不仅不排斥外来文化,而且虚心地、努力地学习外来文化。玄奘大师和义净大师就是最好的例证。公元627年,玄奘启程赴印度取经,历经17年,游历110余国,带回佛经657部。“当时唐太宗在洛阳,他命宰相房玄龄派右武侯大将军莫陈实等官员迎接玄奘。很快唐太宗又在洛阳接见玄奘,长谈十二三个小时。”武则天同样重视学习外国文化。公元671年,义净大师由海路经苏门答腊等地赴印度取经,“前后24年,带回梵本经、律、论400部。武则天亲自到上东门外迎接,极其隆重。”我们的先人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及其学习外国文化的热情,由此可见一斑。《读本》言简意赅地告诉读者,开放包容的广阔胸怀是我们的一个弥足珍贵的传统价值观。

  最后,我们来看中国形象中的百姓生活:追求平安、和乐。换言之,和平、安宁、和谐、快乐的生活,一直是我们祖先的追求。我并不是说,中国人只有这两个特征,而是说《读本》所讲的这两个特征,一定是中国人所具有的诸多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我只能选取其中的两个:长城与《清明上河图》。说起长城,人们往往把它与战争联系在一起。与此相反,《读本》高度认可一个英国学者的观点,把介绍长城的一章取名为《祈求和平的万里长城》。作者认为:“长城是和平的标志,是人们在和平的愿望下修建的。绵延万里的长城,包含着这个东方民族要过安宁生活的强烈愿望。”这就是说,中国老百姓的最大特点之一是爱好和平,反对战争。作者的言外之意显然是,古人如此,今人亦然。这就把我们的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爱好和平也是我们的一个传统价值观。以平安(和平)这个极为重要的价值观念为纽带,长城不仅把古代和现代联系起来,而且把东方和西方联系起来。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则描述了中国百姓所追求的和谐、快乐的生活。它把北宋都城的广阔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赶毛驴的小孩儿,纤夫,装卸工,大桥,小桥,地摊儿,算命先生,酒楼,客栈,香料铺,绸缎铺,药铺,和尚,道士等——“应有尽有。有人数过,画面上出现的一共有七百七十多人……处处透露出市民们满足的、散淡的心态,透露出一片宁静安乐的和谐。”由此可见,作者心目中的中国百姓,与上文提到的那位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英国学者心目中的中国百姓,有天壤之别。

  《读本》告诉我,中国人相信“万物一体”,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观,对不同的文化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生活上追求“平安、和乐”。在我看来,这个“中国形象”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仅反映了中国的过去,而且照亮了中国的现在:“与古人、今人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使历史、传统的纽带生动起来,而只有生动的纽带才构成真实的历史和传统”。(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在阐述我们的基本国策时,我国领导人曾援引古人的话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不是“万物一体”的哲学信仰吗?数学家陈景润,作家张海迪,以及无数身处逆境却能乐观向上的中国人,不正体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观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虚心向西方学习一切有益的知识,这不是一种文化上的“开放包容”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常听到的祝福之一是,愿你平安、快乐,这不也是古人所期盼的平安、和乐吗?

  张世英说,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因为它是对求真的科学境界与求善的道德境界的超越。(《审美启蒙》)从这个角度来读这本由美学家写的书,读者或许会有所收益。近些年,在教学实践与对外交往中,我常被问及中国形象之类的问题,每每感觉难以作答。《读本》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我要用它所援引的两句古语,来结束我对该书所塑造的中国形象的讨论:与同类著作相比,该书的独特优势在于,它不仅为读者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一朝风月”(即本体的不同显现,亦即不同的中国形象),而且清楚地指明了中国文化中的“万古长空”(即作为本体的新万物一体)。正是这万古长空与一朝风月,既把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开来,又把二者联系起来。



    来源: 《中华读书报》(2017年05月03日19版)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教材征订
公共课类 外语类 文科类 艺术体育类 理工类 医药卫生类 农林牧渔类 电大类 高职高专类
中职技术类 继续教育类 馆配类 其它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