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大学体验英语》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访谈录之三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大学体验英语》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访谈录之三
2003-06-18 11:36:54  来源: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大学体验英语》中的“体验”二字的?

 胡壮麟(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去年冬天,我拿到一套新的大学英语教材,它的书名是《大学体验英语》。当时我对“体验”这两个字感到很特殊。后来,阅读了教材的内容,我认为它反映了当代外语教学理论的新进展。

 任何一个教材必然要依据一定的外语教学理论,外语教学理论最早是偏向于语言学方面,后来又先后注重于心理语言学、功能语言学。最近的理论发展就是认知语言学,认知科学在语言学里的运用。人们对认知的接受往往是通过自己的体验。同样应用到外语学习里,也是需要学外语的人自己去感受、去体验。现在强调“体验”,我觉得是很重要的。

 记者:面对这样一套“立体化”教材,老师该如何调整自己以往知识权威的角色?

 胡壮麟(著名语盲学家、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外语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成绩面前我们还应看到不足。我觉得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在应用外语技能方面,在听说读写方面,应该说“说”的方面还差一点。第二是现在的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技术运用到外语教学里,这些都是对我们外语老师的挑战。过去是老师占领课堂,以他讲解为主。现在就要求老师作为一种资源,同时又作为一个组织者,来组织学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

 我们不是在美国在英国学外语,而是在中国的语境下,学生在课堂外使用外语的机会很少。所以我们要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机会去听,有机会去说,有机会去看,有机会去写,也就是所谓的“立体化”,这样学习外语的效果就会有更大的提高。

 现在外语教学强调互动。到底怎么互动?通过实践,我认为《大学体验英语》基本上可以满足这个要求。互动表现在三个方面: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和电脑和网络之间的交流。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参与整个外语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个听众,听老师讲课。

 记者:您说过,学习语言就是要不断接触它。《大学体验英语》能够满足学生接触语言的需求吗?

 桂诗春(著名语言学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跟在国外不同,中国这个环境是没有一个讲英语的社区。所以在中国学外语,从教师到学生都必须要想办法加强对外语的接触,不能把学习限制在课堂上,或者限制在某一本教科书上。要尽量加强语言的接触,而这种接触不是一般的,是要有交往的,互相交往的接触。这个问题老师认识到以后,要尽量提供机会让学生多接触外语,学生认识到以后,就应该有意识地寻找接触英语的机会。到处都可以学,看电影可以,看报纸可以,听广播可以,在什么场合都可以接触外语。

 《大学体验英语》很好地适应了当代社会发展对大学英语教育的要求,在目前我所看到的一些教材中,算是比较好的。这套教材尽量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接触英语。现在高校的普遍情况是大班上课,老师不足。为了解决好大班上课的问题,《大学体验英语》在学生自主学习和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这方面有很多新的尝试,特别是利用了多媒体的手法,结合了网络教育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不一定局限在课堂里学外语,还可以在家里、在多媒体教室里,在各个地方都可以学外语。实际上,也就是所谓的个性化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去主动地获取信息。学生过去学外语最多就是一本教材,而现在不单单是文字的东西,还有生动的画面、声音,甚至可以交互,这些都是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的,语言就是要强调交际。

 记者:《大学体验英语》是“立体化”的编写,这个提法在国内好像还是第一次。

 刘援(《大学体验英语》总策划):
 这套教材我们正式打出了“立体化编写”,这在国内是第一部。过去我们的教材是平面的,现在是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把声音、图像、文字等感官元素融合在一个立体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在真实感中学习,却又没有真实世界的压力,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使用者,他们可以自由地控制自己的学习方向、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在各种生活场景和语言环境中漫游,甚至可以得到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

 我们在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目标时,实现体验理念就是必然的结果。体验本身定位在学生的感受,学生在实践中处于感受的主导地位,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体验英语就是通过交互式的场景教学,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愉悦,在愉悦中引起共鸣,在共鸣中获得语言能力,从而实现应用的目标。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3.6.13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