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大学语文”的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大学语文”的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
温儒敏
2003-06-19 11:14:36 来源:
“大学语文”是全国各类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还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个专业(中文专业除外)必考的一门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该课程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这样一门课在许多大学并不怎么受重视,学生也不见得很欢迎,有的甚至戏称为“中四语文”。就是说其路数和中学语文大同小异,教材也多是文选,不过稍微深一些就是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其实还不够成熟,困扰也不少。
这可能跟“大学语文”的“地位”有关系。虽然被设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它却仍然处于边缘位置。因为“大学语文”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现在所有的大学几乎都在奔着科研成果的指标,如果一个教员老是教“大学语文”,在科研上是没有位置的,也就没有什么积极性。很少有人是愿意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许多学校只好指派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员去教大学语文,这些教师也只是把“大学语文”作为过渡。这样的状态,怎么能够保证质量?回想老北大,老清华,像闻一多、朱自清等很多名家,都教过“大一国文”。那时越是低年级的基础课越受重视,一般都是由资深教授来教。现在这样讲求功利的风气,什么都要量化,要求教授来教“大学语文”的确也是困难了,甚至连普通教师也不一定愿意在这方面下功夫。这是影响“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这门课的定位不明确。许多大学开设“大学语文”,初衷主要是为那些上了大学而语文基础又比较差的学生补课。特别是理科生,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中学阶段可能比较偏科,读写能力欠缺,就想通过“大学语文”来解决他们这个问题。但这谈何容易?“大学语文”课时比较少,一般就是一个学期(还不到英语课的五分之一),和专业课没有什么联系,学好学坏似乎不打紧,学生也没有什么压力。想靠这样一门课来迅速提高读写能力,是很难的。“大学语文”到底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是强调工具性、提高读写水平,还是讲究人文性,把语文作为一种素养来培育?定位不太确定,上课也各式各样。至于那种基本上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上的课,肯定不受大学生欢迎,效果也值得怀疑。有些学校干脆就取消了“大学语文”。
“文革”之后北大也一直没有“大学语文”,4年前才恢复了这门课,主要为理科生开设的。我们开始的目标也比较单纯,就是为理科生补补语文课,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教员是各个专业的老师,大家轮流上;没有统一的教材,讲法也各有不同,有的偏重语文知识与读写练习,有的则主要是文学鉴赏。经过几年探索,逐步形成一些共识,就是不能完全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开“大学语文”,必须要有提升;也不能完全放开,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大学语文”应当还是“语文”,不过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普遍水平,要让他们有兴趣,还要能够多少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语文基础。定位太高或者太偏,都不合适:其他学校许多主讲“大学语文”的老师可能也有类似的体会。如何做到真正重视这样一门课,是个涉及学科体制的比较复杂的问题,光是老师的努力无济于事,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而关于这门课的教学定位问题,我们觉得倒是应当也可以提出来讨论。
我们便联络了北大、南大、武大、北师大、西北师大、清华和中山大学等校一些关心“大学语文”的教授,在今年初开了一个关于“大学语文”改革与新教材编写的讨论会。经过反复认真的探讨,大家比较接近的看法形成了:“大学语文”应当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以及眼光和品位的养成。必须兼顾语文课必要的工具性,给学生多一点阅读和写作的机会,更是要通过这门课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想像力、感悟力与思考力,让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大学语文”就不仅是基础语文的延伸,更是基础语文的更高一级的提升。
为此,我们不妨就把新思路的“大学语文”定名为《高等语文》。目前大学的语文教材普遍称为《大学语文》,而这套新教材名为《高等语文》,并非标新立异。其实类似的命名不无先例。例如,大学理科教学中就有公共课起名为《高等数学》、《高等物理》或《高等化学》的。新编教材定名《高等语文》,意味着和中学语文的承接与区别,也表明是在探索更加适合大学生的新的语文教学结构和学习方式。当然,这也是为了区别于当下坊间许许多多“大学语文”教材。我们认为“高等语文”的“高等”是一种教学的定位,意味着这本教材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设计和探求语文教学的高等形态,建立起适合大学生特点的语文教育模式和教学规范。大学生学习语文已经不再像中学时期那样要受高考的制约,需偏重语文的工具性。大学生选修语文课,应当也可以比学中学的基础语文更放得开,更活泼,也更能发挥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高等语文》的编写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求。在策划思想上,或者说是作为一个目标,新编的《高等语文》不止是一部教材,也是尝试建立一门富于变革意味的课程,以引起各个学校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切实推进现有的“大学语文”的改革。
下面不妨介绍一下《高等语文》的设计框架和相应的教学方法的变通。和一般的大学语文教材最大的不同,这本教材就是打破惯有的文选讲解的模式(这种模式与中学语文大同小异),而采用分专题讲授语文知识(包括文化史、文学史等方面知识),并引导阅读、思考和写作的“拼盘”模式,老师讲解和学生学习都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教材根据大学生普遍的语文水平,和要求大学生应当了解的基本的语言文化知识,大致从语文的角度兼顾到有关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考虑到大学语文课的课时,设计了25个专题。教师可以根据各校的教学安排,并结合同学们的兴趣(甚至可以让同学们来选择),从中挑选一部分专题来讲解和学习讨论,其余则由学生自学。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都应当注意,每个专题都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可以有重点地合理地搭配使用。
第一层是专题讲座,也就是导读,大都由著名专家撰写,深入浅出地介绍与专题相关的语文知识,包括文学史、文化史、艺术史等方面的知识。不是面面俱到的介绍,而是在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配合文选做讲解与赏析,引导学生阅读与思考。教师参考这些导言给学生讲授时,也最好扣着“语文”这两个字,尽量带进对于语言文字和文学审美的感悟、分析与表达,不宜把这门课完全讲成文学史或文化史。第二层次是与讲座导读配套的文选,有的是单独一篇,也有节选数篇的。古代诗文一般都有简明的注释。任课教师讲解应当主要围绕文选,而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材料。选文一般避免与中学教材曾经入选过的课文重复;注重其经典性价值以及文字的精美。上课之前学生应当预先阅读有关文选,教师讲授时可以择其部分,做细读讲解。第三层次是拓展阅读材料,包括与专题相关的作品以及代表性的研究观点摘录,主要是泛读的材料,也为那些对专题有兴趣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线索和指引。这三部分内容中,文选这一部分最重要。教师讲授以文选为主,又有所发挥。泛读部分也是和文选配合的,可以理解为是拓展学习的材料和指导。
《高等语文》主要是为中文系之外的其他专业(包括理工医农等学科)的学生设计的,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普遍接受水平,不太深,力求简明,深入浅出。讲课时也注意还是扣住“语文”,通过专题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有一个感性的、又有一定系统性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能多少引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每一专题后面都附有两类思考题。一类是比较浅近的知识性复习题,一类是有一定学术探讨意味的研习题。根据各专题选文的情况,可以提议学生背诵、朗读文选,讨论某一课题,撰写读书笔记以及做其他实践性练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多在拓展阅读与探讨意味的研习上下功夫。
在策划思想上,或者说是作为一个目标,新编的《高等语文》不止是一部教材,也是尝试建立一种富于变革意味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以引起各个学校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切实推进现有的“大学语文”的改革。我们希望《高等语文》这本教材的编写出版,能够成为探讨“大学语文”改革的一个话题,一个契机。
相关链接
《高等语文》的25个专题及其导读文的作者:
1、《诗经》与中国诗歌的起源(北京大学褚斌杰);
2、《离骚》与“骚”的传统(西北师范大学赵逵夫);
3、《易》与中国古代神秘文化(清华大学廖名春);
4、《论语》、《孟子》与儒学(清华大学张岂之);
5、老、庄与道家文化(中山大学孙立);
6、《史记》与《汉书》(北京大学于迎春);
7、赋与骈文(北京大学费振刚);
8、魏晋风度(北京大学钱志熙);
9、“李杜”与唐诗(武汉大学尚永亮);
10、“豪放”、“婉约”与宋词(武汉大学王兆鹏);
11、《九章算术》与中国古代数学(北京师范大学王宁);
12、唐宋八大家与古代散文(北京师范大学李道音);
13、传奇、话本、拟话本与古代小说(暨南大学程国斌);
14、元杂剧与明清传奇(中山大学欧阳光);
15、《孙子兵法》(西北大学陈学凯);
16、《红楼梦》(北京大学叶朗);
17、汉字文化与书法艺术(北京大学卢永麟);
18、乾嘉学派与“小学”考证(北京师范大学王宁);
19、王国维及其《人间词话》(北京大学汪春泓);
20、鲁迅(北京大学温儒敏);
21、新诗(北京大学姜涛);
22、中国现代小说(南京大学朱寿桐);
23、中国现代散文(苏州大学王尧);
24、《哈姆雷特》中译本与中国现代翻译(北京大学张沛);
25、通俗文学(北京大学孔庆东)
(《高等语文》,温儒敏主编,朱寿桐王宁欧阳光副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即将出版)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3.6.18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