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建立中国的危机管理体系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建立中国的危机管理体系
高小平
2003-06-19 14:14:16 来源:
美国“9·11”事件被喻为21世纪的珍珠港事件,人们认识到,即便极为富足、安全的美国也无法免受各类危机的伤害,平静的桃花源无处可寻。一场蔓延全球的非典疫情,更让人们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了危机所带来的冲击。究竟如何应对非传统威胁?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控制危机事态、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何作好与民众的沟通,维护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政府公信力?这一系列应对危机问题形成了当代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对于中国社会而言,有效、及时、和平地处理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更是关系重大。
自2001年初建立以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就开始收集有关国际资料和国内案例,同国务院办公厅、公安部、民政部、国家信访局等政府部门,重庆市、深圳市、南宁市等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实际工作者,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研究机构,以及瑞典Crismart、香港乐施会等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由薛澜等三位学者共同撰写的《危机管理》,就是课题组两年来的理论探讨与实践调研的阶段成果。该书比较系统地反映了“9·11”事件发生后全球危机形态的变迁,并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详尽探讨了转型期我国危机形态的根源及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勾勒了现代危现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提供了非常规决策治理的整体战略设计和制度安排,为促进公共治理结构的顺利转型和社会协调发展提出了可资借鉴的模式。
该书分为六部分:导论:中国转型期治理变革与危机管理;基本概念:危机与危机管理;现代危机管理体系构建——时间序列分析;现代危机管理体系构建——组织行为分析;现代危机管理体系构建——决策过程分析;国际借鉴——体系、机构及个案;中国实践——体系、机构及个案。
该书出版,恰逢全球携手抗击非典公共卫生危机、中国正在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之际,适应了我国危机管理的现实迫切需要,部分阶段性研究成果还得到了中央相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该书对于建立我国的危机管理体系,培养全社会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应当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9·11”事件发生后,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任何国家和政府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这不仅对一个国家的政府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提出严峻考验,而且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在国际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国内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有效、及时地处理各种类型的危机已经成为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挑战,这直接关系到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和良好形象,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危机管理》一书的出版,对于尽快建立中国的危机管理体系,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应当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 薛澜 张强 钟开斌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来源:光明日报2003.6.19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