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为什么要听音乐会?古典音乐值得欣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我该几时鼓掌》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为什么要听音乐会?古典音乐值得欣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我该几时鼓掌》
文/ 丹尼尔•霍普
2017-12-14 11:15:05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音乐能自我表达,但前提是,我们给它表达的机会。”——耶胡迪•梅纽因,小提琴家

  
  我必须承认,我热爱音乐会。没有什么比现场聆听贝多芬、门德尔松、勃拉姆斯更令人激动不已了。没有什么能让人在一瞬间释放如此多的肾上腺素和“快乐荷尔蒙”。

  我是否有点夸大其辞了?

  也许吧,对音乐的热爱让我有些不由自主。但我始终坚信一点,那些从未听过音乐会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

  你至少得经历一次现场体验,听听各类木质和金属乐器如何从乐谱上的符号及线条之中突然爆发出乐声,犹如一次爆炸。这仿佛魔术一般,似乎真有魔力在起作用。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觉得。对一些人来说,这跟蹦极差不多,他们事后会说:一次就够了,用不着来第二次!但大多数人,在亲临了这般奇迹之后,会远远不满足于他们从中所获的感受。

  问题是,上述状况究竟还能持续多久。因为最大的问题是:古典音乐会已经危机重重。甚至连业内人士都在谈论和预言音乐会行业几乎已经走到尽头,如几年前伦敦一位著名乐评人在其书中所称,古典音乐会“大势已去”。而音乐会听众平均年龄的不断上升,让悲观主义者们更对此坚信不疑;根据德国电视一台(ARD)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德国音乐会听众的平均年龄已达到63岁。这就不难断定,如果没有年轻听众接替,至多20年后,音乐家们将面对一排排空荡荡的观众席演奏。这样的想象让我忧心忡忡。

  为什么有兴趣听音乐会的年轻人这么少?这不可能、也不应该是音乐本身的问题。不管怎样,其他民意调查显示:18岁以上的人群中,有超过50%的人对古典音乐持开放态度,但只有6%的人会定期去听音乐会或看歌剧。

  超过50%,这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吗?

  究竟是什么吓跑了年轻人?是他们觉得古典音乐无聊,还是不够酷?是他们害怕不得不长达几十分钟地全神贯注于一首曲子,还是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们,除了摇滚、浩室(House) 和说唱,这世界上还有其他种类的音乐?而有些人已开始对古典音乐产生兴趣,可是却认为去不去音乐会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作为职业音乐家,我无法对这样的状况视而不见。其实,我始终在利用每一个机会去寻求解答,究竟是什么让年轻人对音乐会反感、紧张、厌烦。我已在自己的每场演出后,同不少年轻观众进行过交谈,想了解他们是否喜欢我的音乐。

  我总是听到同样的说法:人们认为音乐“很好”,乃至“棒极了”,但音乐会的其他方面却糟透了。整个过程太过于呆板和拘谨,票价太贵,完全不合时宜。此外,初涉音乐会的人很容易有这样的印象:那些头发灰白的老观众更希望不受干扰地欣赏音乐。而古典音乐的“门外汉”,极有可能在错误的时间节点鼓掌,这时常让他们招致反感。

  有些观点完全是一种成见,但大多数却合乎实际情况。这种过时的氛围长久以来也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不仅观众,甚至包括台上的演奏者。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业内已做出不少努力,对此我们也不该回避。越来越多的演出组织方和音乐家尝试用全新的、更现代化的形式以及试验性的模式来吸引年轻人,但同时也不排斥年长观众。因为绝不能让那些长年光顾音乐会的人感到自己突然被排斥在外。

  那么是否需要专业知识呢?如果完全不懂的话,估计在音乐厅里你会感到不知所云,这也是音乐会入门者最担心的。对此我想请大家放心,要相信这都是因为对音乐知之甚少。去听音乐会,你无须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也能欣赏音乐。但这并不是说,就这样满足于现状了。如果有一些知识,并对作曲家及其作品有些了解,再去听音乐会,你很快就会发现,对所听曲目有了更多的认识。而若你能不断提出问题,并进而以这种方式对音乐继续探究下去,那就更好了。

  这也就是所谓的给音乐以表现自己的机会,正如著名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所说的那样——音乐与我们对话的机会。音乐始终有很多话要对我们说。你接触音乐越久越深入,对它的感知也就越发强烈。你会意识到:古典音乐值得欣赏,但首先你得在音乐会现场感受它。

  本文摘自《我该几时鼓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