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犹太人与上海:一段无法忘却的陈年往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模式》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犹太人与上海:一段无法忘却的陈年往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模式》
夏仟仟
2018-02-08 10:13:06  来源: 百道网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模式》分为史述、理论、模式三个篇章,总结归纳了犹太人来华避难的历史,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来华犹太难民研究》的最终成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于2014年开始策划“犹太难民与中国”出版工程,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了3期15种图书,《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模式》正是其中一册,已于2017年12月出版。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潘光 主编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

20世纪三四十年代,600余万犹太人惨遭纳粹分子的疯狂屠杀,在此情况下,惟有中国向急需帮助的犹太人提供了帮助。先后有近3万犹太难民涌入上海,将上海看作自己的诺亚方舟,与中国人同甘共苦。有些犹太人甚至参加了中国的反法西斯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模式》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梳理总结了二战期间犹太难民来华避难的历史,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12月出版。

该书作者潘光担任着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政法学院特聘教授、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项目主任、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世界史学会会长、联合国文明联盟大使等多个职务,长期从事国际关系和世界史研究,目前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来华犹太难民研究”首席专家。潘光曾获詹姆斯·弗兰德中国一犹太研究学术奖、圣彼得堡300周年荣誉勋章、奥地利大屠杀纪念奖。其在犹太研究领域颇有建树,著有《艰苦岁月的难忘记忆——来华犹太难民回忆录》《犹太人在亚洲》《犹太学和以色列研究在中国的发展》《犹太研究在中国——三十年回顾:1978-2008》《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上海犹太人》《犹太人与中国:近代以来两个古老文明的交往和友谊》《纳粹大屠杀的政治和文化影响》等相关作品十余部。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于2014年开始策划“犹太难民与中国”出版工程,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了3期15种图书,《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模式》正是其中一册。该书分为史论、理论、模式三大篇章,系统地归纳总结了犹太人来华避难的历史。在史论篇史述篇“在华犹太难民社区的形成、发展和结束”中,作者通过对资料系统地梳理,对来华犹太难民的历史做了系统的归纳与分析;理论篇“理论视阈中的来华犹太难民和中犹关系”则是从理论的角度对来华犹太难民与中犹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模式篇“犹太人避难史上的‘中国模式’”,深入研究了纳粹大屠杀期间犹太人来华避难的一些主要特点,将犹太难民在世界不同地区避难的历史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中国模式”的概念并对此模式的五大特点进行了详实的分析。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模式》的出版是“犹太难民与中国”项目的最终成果,该书曾入选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英文版版权目前已输出至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犹太难民与上海”7卷本、“犹太难民与上海”英汉对照、德汉对照、希伯来语汉语对照版,《来华犹太难民资料档案精编》4卷本均是此项目的成果。

来源:百道网 2018年2月8日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