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怀师录》:厦门大学出版社《苔痕履印——俞兆平人文随笔选集》摘登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怀师录》:厦门大学出版社《苔痕履印——俞兆平人文随笔选集》摘登
2018-05-24 15:34:48  来源: 厦门大学出版社 
 

  俞兆平

  1945年生,福建省福清市人。1982年厦门大学研究生院毕业,留校,为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厦门大学学报》主编、福建省文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会长、福建省美学学会副会长等。已出版《闻一多美学思想论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四种范式》(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南华文存》(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等11部学术专著,在《新华文摘》、《文学评论》、台湾《联合文学》等海内外刊物上发表近200篇学术论文。日本九洲大学、香港岭南大学、台湾《联合报》系等访问学者。

怀师录
——悼念郑朝宗先生

  先生走了。在我有生以来心境最为暗淡的时日里,先生走了。师母走后,先生曾在百日之祭写下一篇令人潸然泪下的情性之文——《怀清录》。而今,我亦仿先生,为此文题曰:《怀师录》。
 
  在先生的告别仪式上,我脑中闪现的是“功德圆满”、“实至名归”这8 个字。“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若按自然规律而言,先生走时90高寿,乃人世间难得的“金石”之寿,况且先生毕生传道、授业、解惑,所哺育的弟子遍布海内外,其功卓著,其德崭然,口碑载道,众望所归。若论学术,先生著述丰赡,40年代评涉中外小说,神思通达,博辩纵横,自成一家风采;80年代,先声夺人,挟古凌今,开中西方“钱学研究”之先河。从教者、为师者,若能如此,亦不愧已一生。但先生还有一手,他与众不同的是还有一支生花妙笔,其散文承“清华”一脉,醇净绵密,情文融和,内里的功力只有品味再三,方能悟得。先生常说:“学术靠勤奋,创作靠天分”,他在内心深处崇奉的更是“灵性”、“神思”,所以在我的心目中,先生首先是一位诗人,而后才是授业者。也正因为如此,先生才会“1957年我以言语获咎,困顿三年,幸免沉沦。”(《怀旧》)为先生策划、出版《梦痕录》一书的香港三联书店编辑梅子先生曾与我谈及两辈人文笔之距,他认为奠定先生那一辈人国学根柢的环境氛围,如家学渊源、文脉气韵等,断然追回。所以能把西洋文化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拓出新境的,如钱钟书、宗白华、郑先生这样,恐怕吾辈永难企及。此说我甚赞同。我想,这可能就是《读书》、《随笔》等杂志的编辑们一拿到先生的文稿,便爱不释手,赞叹再三,不敢妄加删动,惟恐佛头着粪的原因吧。
 
  但是,望着灵柩中先生瘦削而安详的面容,我又不愿意相信这一切是真实的。20年的时光难道就这么匆匆地逝去?带走了先生,也带走了我们的青春!1979年,先生与许怀中先生联合招收了8位厦大中文系首届文艺理论研究生,我也有幸忝列于内。那在鲁迅纪念馆楼上,先生诵读自译荷马史诗中《安娘曲》一诗时神采飞扬之状;先生讲解《管锥编》“心同理同,正缘物同理同”时洞瞩明察之貌,迄今仍历历在目。印象犹深的是,先生以70高龄赴京参加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回校之后,神情振奋,演讲多次,呼曰:“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到了!”让你绝对想不到先生已是古稀之人。

  先生在讲课中,除了对鲁迅、钱钟书先生推崇备至之外,对宗白华先生也赞赏有加。他说:“《美学散步》中《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乃空前绝后之作。”这是我所听到先生唯一一次用“绝响”之标准来评定一篇文章的,我觉得从中透露出先生的人生价值取向:超然澄沏、淡泊明志乃极致之美。先生一生,经战乱,遭困顿,大起大落,历尽沧桑,故而看透功名利禄,鄙视名实难副之徒。先生谈到未拿学位提前回国之原由时说:“中国人研究中国文学,却要到英美去拿博士学位,岂非怪事?”或许这便是他和写《围城》的钱钟书先生成为莫逆之交的缘由之一。
 
  先生对于哲义、宗教等,多取顺其自然之道。师母信佛,温良慈善,其时因住房狭小,从北村搬到西村,却不幸身染沉疴,终成不治。先生为此,曾两次对我感叹道:“若师母还住在北村,不致于此。”我知先生之意,因先生在北村的寓所,(我后来亦住于此楼)打开窗户,近旁便是一高僧之墓塔,师母虔心,必获庇佑。先生为人可贵之处,便在于此,他宽容、顺和,尊重他人的选择,而不是刚愎自用,强加于人。在对弟子学业的指导上,亦是如此。我们撰写硕士毕业论文,在选题上先生的一条原则是:依性之所近而择。我早年写诗,亦喜诗论,故先生赞同我以闻一多为研究对象,终历数年辛劳而成“正果”。
 
  在先生执教60周年纪念之际,我写了篇散文《“梦痕”中的先生》,得到先生首肯,他笑道:“你算是踏上散文的门坎。”先生为人宽容,但对弟子学业要求却极为严格,极少赞许,以致年届半百的我听了这句稍微算是表扬的话后,竟有了点飘飘然之态。此后,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先生在与我交谈中多提及往事,但当时我并不在意,仅以为闲聊而已,未留下只字笔录,现才追悔不及。这些往事,我曾与数人谈及,他们均未闻之,可见有录下之必要,以便为将来系统地研究先生的生平著述(愿有这么一天)提供点线索。
 
  先生缘何应王亚南校长之聘离英伦回国呢?此中原由在于他俩神交已久。先生说:40年代,他和王亚南校长都在上海一家进步杂志《时与文》(周刊)上发表系列论文,王校长写的是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文章,先生则是关于中外小说的评论。俩人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默契合拍,人未相会,神却交应。“惺惺惜惺惺”,王亚南校长到厦大后,便遥望海天,力邀先生回国,主政中文系。
 
  先生离英之际,因政治倾向过于鲜明,护照等被亲蒋的台湾留学生(实为特务)偷走。先生从香港抵达广州后,深怕补办的证件手续不齐全,惹出麻烦。未料到广州后,负责此事的军代表在会见先生时,则对先生大为赞扬,高度评价先生与台湾特务斗争的勇气,肯定先生对新中国、对共产党的一片忠诚。
 
  先生说,他回到厦大后,一下就戴上了5顶“红帽子”,(我记得大概是中文系主任、厦门市文联主席、厦大工会主席,以及土改工作队队长等)没想到时乖命蹇,57年“以言语获咎”,一夜之间变成一顶“白帽子”。在此之后漫长的20年中,先生动辄得咎,忍辱负重,历尽人间磨难,尝遍世态炎凉。对知识分子而言,精神上的摧残,尤为酷烈。先生辞世前的一年,偶尔会发生意识迷惑现象,有时竟会问及:“中文系运动搞完了没有?”闻此言,我无法抑制眼眶中的泪水,此等心灵的创伤决非你我所能感受得到的。在先生的追悼会上,我从悼词中方得知先生在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担任过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在烽火连绵,民族危亡之际,能胜任此职定为群体中的佼佼者。遥想当年先生意气奋发、挥斥方遒之英姿,与今对照,判若两人。当然,历史是不会为个体承担些什么,但对历史的是非功过,我们这一代人应做出判断。
 
  先生还告知,《记萨本栋先生》一文中顺笔提及的在长汀与萨校长争吵的那位教师,乃现在上海某名人。此文发表后,该名人曾在《随笔》杂志上刊登二篇文章,对先生发难,颇有泄私愤之态,有失名家风范。当时,我曾问先生:“弟子们要否应战?”先生阻止了。由此,也透示出先生一贯信奉的“无欲则刚,有容乃大”的人生宗旨。
 
  人可以被客观所扭伤,但绝不可以被客观所扭曲。历尽磨难的先生从未放弃过自身的信念与追求。1978年,先生从黄山归来,写了一首七绝述怀:“八闽文献久消沉,敢有豪情继严林?已分冥顽同槁木,山灵触我旧时心。”先生毕生尊重他父亲一辈的朋友林纾、严复、陈衍这几位老先生,他“生平深愿是使本省文化恢复到严复、林纾时代,居国内前列的水平”,(《海夫文存》)“使落后的福建再度蜚声全国”,(《记林纾》)这是先生的遗愿。我们能做到吗?能使先生安息吗?

作于先生仙逝之际

来源: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