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材,代表着各个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也彰显着各学科的教学水平,是不同时期教学改革的风向标。诚然,目前国内高教类出版市场竞争激烈,低水平重复出版现象严重,市场准入门槛低,作者忠诚度小,出版社低端低价无规则竞争情况泛滥,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可持续的经典教材凤毛麟角;同时,由于版权等问题,很多好教材随着作者退出教学一线或者个人健康等等原因而不再修订,有些则因为内容不再适应当前的教学而退出市场,或者被限制在十分狭小的范围内使用。但目前来看,高教市场仍不乏一些经过几轮、几十轮教学的使用和检验的经典教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会计系列教材共十余个品种,自1993年起推出第1版,至今已有25年,整套教材中更新速度最快的一本已修订到第10版。截至2017年年底,全套教材累计销量725万册,累计码洋2.5亿元,成为会计学专业销量和影响力都遥遥领先的一套本科生教材。这套教材是如何运作的?又是如何多年在同类竞品中保持领先的?

以不变的理念应对万变的教材市场
25年来,这套教材见证了我国会计界的发展变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会计学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材的内容不断修订、升级、调整、适应,销量每年都有新的增加和突破。总结这样一套教材的成功运作经验,我认为,之所以能实现可持续的增长,核心在于作者、编辑的工匠精神。
首先,编辑和作者的工匠精神,是打磨好教材必不可少的环节。20多年来,每次修订,教材的编写团队和编辑都专题封闭式讨论至少三轮以上,基于各学校开课情况等因素,逐字逐句进行修改。同时,编辑修改等基础工作全部有作者参与其中,完全没有学生参与教材编写,绝对保证内容是基于使用学校和教师的视角。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做到并不容易。编辑必须能始终坚持初心,不为市场所动,肯投入,肯琢磨,耐得住,也就是要真正具备且践行工匠精神。
我国经过了近40年的高速发展,各方面都成效显效。但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却在下滑。在我们谈及质量时,更多想到的是日本、德国的产品。但是,当我们从要规模向要质量转变时,我们必须更多关注产品本身。
其次,紧跟会计准则变化,常变常新。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材,会计类教材是非常特殊的,近十年来,我国的会计类教材编写处在与国际接轨的时期,内容和方式都需要不断变化和更新。特别是近年来,会计准则更是数次调整,仅2017年就多次发生变化,经常导致刚编写完成的教材就不再适用。一方面,这给各高校的教学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一段时间来,老师们不知该如何上课了,纷纷重新寻找能体现最新会计准则的教材;另一方面,也给出版机构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通过每次准则的变化,快速跟进,不断占据新市场。特别是由于纸质书的出版需要一定周期,教材更新会比理论更新滞后一段时间,所以对人大社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抢占时间差。从第1版至今,编辑和作者都在坚持努力适应会计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尽可能满足高校会计教学的需要。
再次,是配套教辅精细化。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让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倍增,人大社除将教材本身打磨到位之外,还努力将免费提供的教学用PPT做到极致、好用,让老师好教、学生易学,同时还为教材配备大量练习题、教案,努力提供所有老师需要的教学辅助资源。
用户需求才是教材修订的根本
会计专业的学生,大多会选择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因此,人大社的系列教材,一方面关注学生备考的相关需求,另一方面也十分重视学生的长远发展、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注册会计师考试重视现行法律法规等规定,但大学的会计教育却不能局限于此。所以我们修订教材的核心,更多是培养学生处理复杂业务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重视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也是我们要反复向使用我们教材的学校和老师传达的理念,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
一方面,我们通过在线、现场教师培训,强化老师们对教学、教材的理解,通过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帮助其讲解教学难点。自2006年起,人大社每年至少组织1次教学研讨,有时多至3次,通过与用户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反馈,编辑能够收集到更多有效的用户信息,从而更好地改进教材。
另一方面,我们用技术服务于传统教材营销,为教学提供便利。通过网络技术、微信、QQ等,通过社群模式,在线及时解决教师的问题,通过编辑的引导让老师们互动解答问题、进行专业沟通研讨。
此外,在体制机制方面,为保持经典教材的修订更新,保证教材生命力,人大社制定了明确的老作者退出机制和新作者进入机制。以系列教材中《初级会计学》为例,随着主编退出教学一线,我们两次尝试加入新作者,以保证从不同角度体现本门课程教材的内容完整性。这一做法目前还是尝试,我们期待未来可以解决更多教材传递和更新的问题,也期待能解决经典教材无法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当出版业迈入快速发展阶段时,当我们的文化自信日益加强时,出版人的理念必须要从只关注发展速度转向兼顾发展速度与发展品质。大学教材对出版市场的影响虽看起来不及畅销书,但对使用者的作用和影响却同样重大。一本普普通通的教材,通过精心打磨,通过编辑、作者以工匠精神去雕琢,同样可以成为百万级销量的畅销品。
来源:《出版商务网》2018年06月0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