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时隔20年,《马赛曲》再次奏响 南京大学出版社《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时隔20年,《马赛曲》再次奏响 南京大学出版社《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
2018-07-17 16:54:58  来源: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俄罗斯世界杯决赛,90分钟的比赛中法国4比2战胜克罗地亚,自1998年后第二次夺得大力神杯。

    时隔20年,《马赛曲》又在世界杯决赛赛场奏响了。《马赛曲》(La Marseillaise)是法国的国歌,作者鲁热·德·利尔。“《马赛曲》的历程是个难题。它提出的不仅是一首国歌如何诞生的常见问题,而且还涉及这首1792年4月在斯特拉斯堡创作的《莱茵军团战歌》是以何种途径取得今日的地位的:最早的现代国歌之一,与绝对主义时代君主制欧洲的那些歌曲不同,它是一种民族意识的自觉表达。

    《马赛曲》具有两张面孔:它是一首以自由来歌颂新世界的价值观的革命歌曲,也是表达一个战斗中民族的爱国主义的刺耳嘹亮——有人认为还很“血腥”——的战歌。”

    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是第八届傅雷翻译出版奖入围作品,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动员120位作者,穷十年之功,编纂出版了由135篇论文组成的三部七卷本、超过5600页的皇皇巨著——《记忆之场》。

    《记忆之场》获得法国最高国家学术奖,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被选择为英、德、日等多种文字出版,成为讨论历史与记忆问题的必读之作。

    学衡历史与记忆译丛/孙江主编
    《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
    [法]皮埃尔•诺拉 主编 
    黄艳红 等 译

    从1879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马赛曲》走过的基本上是一段革命的历史,它成了国歌,这既给它带来了胜利的光荣,也让它面临各种被歪曲的危险,反过来说,那些不再认同《马赛曲》的人也想排斥它。1870年战败之后是个民族主义剑拔弩张的时代,《马赛曲》被歪曲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它的重心已经转移到狭隘的爱国主义层面上,甚至强调这首1792年的战歌的攻击性特征(虽然是防卫性的),而歌曲的革命和民主内涵则被漠视。这便造成一种深刻的苦恼:一方面,《马赛曲》是团结的旗帜,这种神圣团结在1914—1918年成了血腥的延长号;另一方面,在这种团结的表象背后,全体劳动人民在胜利的资产阶级的圣歌中已经很难看到他们自己了。在1918年之前的第三共和国的历史中,《马赛曲》的这种蜕变经历了好几个阶段,当时人已经意识到的《马赛曲》的“危机”是在官方和谐的背景下发生的。

    对共和国来说,在麦克马洪下野之后,1878年到1879年2月间,围绕《马赛曲》仍须进行一场战斗。在当时,集会和剧院中演唱的《马赛曲》表明了一种确定无疑的信念。南特爆发的一个事件颇为耐人寻味:当时这个旺代大门口的城市上演《马索或共和国的孩子们》(Marceau ou les enfants de la République),激起了反革命官员的抗议。南特的议员莱桑(Laisant)上尉是个共和派军官,他在自己集团的支持下提议将《马赛曲》定为国歌,1878年1月25日,众议院根据他的请求就此进行辩论,他的建议被否决,不过容许延期再议,这就反映了所谓的群众压力到底有多大。为了迎接1878年世界博览会的开幕,麦克马洪总统觉得法国需要一首国歌来表达那些安全可靠的价值观,于是他请德鲁莱德(负责歌词)和古诺([Gounod]负责作曲)以“法兰西万岁”为主题协同创作一首作品。然而,当世界博览会开幕时,这首定制的作品似乎夭折了,这也是它唯一的演出机会,而《马赛曲》则大放异彩。1879年1月底,麦克马洪去职,事态于是加速演变:1879年2月14日,甘必大主持召开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最终赋予《马赛曲》国歌的地位。光辉的确认仪式很快就到来:共和国自身是偷偷摸摸地确立的,同样,《马赛曲》也是通过瓦隆修正案(amendement Wallon),以不太张扬或曰遮遮掩掩的表述获得正式身份的,因为军事部长格雷斯莱(Gresley)将军援引的是共和三年穑月26日的法令以恢复这首歌曲的特权,这项确认《马赛曲》为国歌的法令从未被废除过。即便采取的是这种形式,这一新官方歌曲的胜利也并非没有遇到麻烦。议员勒普罗沃·德洛奈(Le Provost de Launay)代表君主派反对党痛斥这首巴黎公社和大革命的歌曲,以嘲弄的口吻说:“你们将把至高无上的人士招到巴黎来聆听《马赛曲》!”

    随后几年中出现的情况恰好是这样。《马赛曲》是7月14日国庆节和阅兵式上的必备项目,在巴黎,1880年,市政议会主席塞尔内松(Cernesson)以时髦的术语欢呼它是“当天的女明星”,在外省,当儒勒·格雷维和甘必大于八月份访问瑟堡的舰队时,年轻的姑娘们身着白袍,头戴三色披巾,列队唱着《马赛曲》欢迎他们:这场景颇有大革命节日的味道,它同样是为了祝贺共和国的胜利。正是在这种气氛下,参议院主席夏尔·德·弗雷西内(Charles de Freycinet)在1882年7月14日的次日为坐落在舒瓦西勒鲁瓦的鲁热·德利尔的雕像揭幕,他在演讲中总结了(我们这里只能概述这篇雄辩的官方陈词)《马赛曲》对急切地寻求合法性的第三共和国的意义:“《马赛曲》是祖国的圣歌……”,这份遗产让人追忆“我们祖先的英雄壮举”,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整体性理想的构成部分,这理想既是民族性的又具有教育意义,因为它是“一种力量、一种荣耀、一种启示”。这位政治家进一步发挥说,《马赛曲》是法国爱国主义的突出的表现形式,但他拒绝任何形式的军事扩张主义,而是向所有人民提出他的自由理念:

    外国人民也会珍视我们听到这爱国主义圣歌时所激起的情感。他们知道,《马赛曲》不是战争之歌,知道共和国政府是和谐宽容的。法国今天高举的旗帜不是血腥的军旗。这是进步、文明、自由的旗帜……

    这篇演讲好像是着眼于未来的,而对于法国的国歌来说,以后的这种演讲机会多的是:这演讲是1889年大革命百年庆典的基调,也是1900年的世界博览会的基调。当然,在这些年中,和平宣言的精神并非没有发生转向,《马赛曲》又开始重现战歌或警惕的色彩,例如,在弗雷西内的演讲20余年之后,雷蒙·普恩加莱试图对《马赛曲》做个人化的解读。

    不管人们对和平有怎样的热情,我总觉得,每时每刻都在我们中间维持对祖国神圣的热爱并非坏事,为了击退入侵者,我们可能早晚要拿起武器,组成军队,时刻有这种想法也并非坏事。

    和平之歌还是战争之歌?《马赛曲》背后的共和国并不决意要将这一辩论弄个分晓,而是青睐于时而强调这一历史歌曲的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这些年当中,音乐家们为最终确定国歌的法国特性和鲁热·德利尔的作者身份,每一步都要战斗(而且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其原因可能就在于此。20世纪前十年,贡斯当·皮埃尔和朱利安·蒂耶索(他同时也是研究《马赛曲》和鲁热·德利尔的史学家)的实证主义研究成果看来是标志这场战斗终结的文献。

    博学者之间的争论总有各种不可示人的想法,不过,在这些争论之外,作为民族精神的特有表达方式的《马赛曲》已经成为神圣的历史纪念物,并赢得人们的敬重。当初拉马丁曾想修改国歌的歌词,以去除其中的血腥味道,后来有人请维克多·雨果从事这样的工作,但这样的请求并不受人嘉许。1906年8月,记者马克西姆·福尔蒙(Maxime Formont)就“是否应重写《马赛曲》”展开一项调查,保罗·杜梅(Paul Doumer)的回答很有代表性:“《马赛曲》是法国的国歌,它是不可触动的。”路易·菲奥(后来在1918年写过国歌的传记)的回答不那么简洁,但他后来在著作中评论说:“《马赛曲》仍然是法国所仰赖的。那些想冒破坏它的风险去修改它的人还是罢手吧。”

    人们努力让这份珍贵的资产增值,而且看来取得了切实的成就。从188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马赛曲》在整个教育领域内都占据了一席之地,这让它在群众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程度:军事部长下令其演奏配器法应适合于军乐,公共教育部长规定它是学校教育的内容,第三共和国的教育成就是在以《马赛曲》为背景音乐的奖金颁发仪式中取得的。在流传至今的口传文化中,祖辈们曾谦恭地低头鞠躬唱着这七段词的歌曲,以展现“对祖国神圣的爱”,不过儿童只须掌握缩减版的《马赛曲》,先是缩减至第一段歌词,后来缩减为第六段和第七段。这种选择意味深长,当人们梦想着为“对祖国神圣的爱”而复仇时,它便强调寄予新生一代人(“我们将踏上征程”)的希望,不久这一代人就要实现这一希望了。

    (本文选摘自《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文章有删节,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南京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王者何求:漫画世界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06.11 10:18:34)
  • 西耶斯:法国现代公法的“立法者”《现代法国公法的诞生:西耶斯政治思想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06.05 11:19:16)
  • 南京大学出版社《天空之蓝》:一部二战前夕法国知识青年黑色流浪记  (2018.01.08 9:09:04)
  • 大屠杀,从法国走向世界《大屠杀:巴黎公社的生与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7.04.26 14:40:35)
  • 苦中作乐 苦中求乐——南京大学出版社 法国当代史学名著《记忆之场》编辑手记 (2016.10.31 15:20:05)
  • 庄智象(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推荐《法国文学史》(第二版) (2016.10.12 8:51:50)
  • 浙江大学出版社《加缪手记》展示法国哲人深思 (2016.07.26 9:55:06)
  • 专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拇指一代》作者法国哲学家塞尔 (2016.06.27 14:20:18)
  • 巴洛克时期的女装奢靡——浙江大学出版社《革命与霓裳:大革命时代法国女性服饰中的文化与政治》 (2016.06.13 10:36:56)
  • 广东高教社两套校园足球教材面世 (2016.03.22 9:49:44)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