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约会奥斯卡》前言:奥斯卡有什么好?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约会奥斯卡》前言:奥斯卡有什么好?
2003-07-23 09:17:01  来源:  
 
约会奥斯卡》前言 
 
 在一般电影观众眼中,全世界颁发的电影奖可能只有一个值得信赖,那就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The Academy Awards),简称奥斯卡金像奖(The Oscar)。何出此言?

 试看看,只要是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电影,在全球各地的媒体上就会获得大肆报道,影片的票房跟着水涨船高,自有不少观众慕名前往捧场。若是被提名的影片或个人最后得了奖,那就更加像镀了金一样身价百倍。可见,一部电影只要得到奥斯卡的证书,就有如取得通往“票房”的通行证。而观众对金像奖提名和得奖电影的品质信赖,则是支持这张通行证在电影市场上通行无阻的主要因素。

 相对之下,其他各式各样的电影奖或国际电影节的得奖名单,在电影观众的心目中就欠缺这种公信力。无论是所谓世界三大影展的“戛纳”、“柏林”、“威尼斯”,或是“东京”、“南特”、“鹿特丹”等各具特色的国际电影节,尽管在举办期间报刊也会有相关的报道,但影迷却始终抱着隔岸观火的态度,一点也无法燃起他们对得奖电影的观影热情,有时候甚至会产生“ 国际电影节得奖的电影就代表着这部电影不好看”的反效果。

 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落差?难道只用“崇美”两字就能解释一切?当然不能。笔者花了多年时间钻研历届金像奖最佳影片的艺术成就与其得奖原因,陆续写成这本【约会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札记】,并在写作期间不断思索相关的问题,也算得出了一些心得,不妨在此提供给诸位参考。

 基本上, 造成奥斯卡金像奖在观众心目中鹤立鸡群的最主要原因,是它的评奖万式——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全体会员(约5000名)投票选出每一项的人围者与得奖者,而不是像其他电影节那样, 由几名至多十几名评委组成的评审团掌控影片和个人得奖与否的生死大权。因此, 奥斯卡的得奖可以说是一种电影民意的反映, 而其他电影节的得奖则往往只是反映了少数艺术精英的意见。在这个“人人都自认是专家”的自我膨胀年代, 所谓的精英意见并不容易令人信服。

 再说,负责给奥斯卡各奖项投票的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会员,虽然与应邀担任电影节评委的代表同样是电影界的专业人士, 但他们评选电影的方式却颇有不同。奥斯卡金像奖的评选方式是公开而明确的:凡是在上一年度于美国洛杉矶地区上映过的影片,都有资格报名(外语片项目则由各国政府或当地电影界选送一部作品代表参加)。这些已经报名的影片, 分别由学院隶属的13个分会(制片人协会、 导演协会、 编剧协会、演员协会、摄影师协会、 美术师协会、 剪辑师协会、 录音师协会 、音乐师协会、 公共关系人员协会、 行政管理人员协会、 临场一般工作人员协会、短片制作人员协会)各依其专业项目投票选出每一项的入围者(一般是每项5名入围,亦有不足5名者,原则是宁缺勿滥)。人围名单公布后,再由学院安排各提名影片作多场放映,近年来还采用“分送录像带给投票者”的万式, 让各会员都有机会看到提名影片。之后再由各分项协会的会员就其专业项目选出各单项竞赛的得奖者,而“最佳影片”一项则由全体会员投票选出(“纪录片”与“外语片”项目之“最佳影片”则由学院特别组成的专门委员会负责选出)。整个投票过程完全保密,每张选票交由洛杉矾的一家“瓦特豪会计公司”秘密统计,在颁奖典礼上才正式揭晓。由于整个评选过程完全公正透明,而且由数千人同时参予,个别人士根本无从操纵得奖结果。因此,不但全球影迷都会期待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揭晓得奖名单的那一刻, 连赌徒都因为相信奥斯卡评选结果的公正性而把这个得奖结果拿来大赌一番。

 对比之下,其他电影节的所谓精英评审制度却大多缺乏一套长期不变的评审标准和评选方式, 每一届的电影竞赛几乎都会因为评审委员组成的不同而出现风格不统一的得奖结果,充满了人治色彩。更因为评审团的人数有限,比较容易运用人情关系或是金钱收买等不正当手段来左右得奖结果。某些电影基于政治上或经济上的考虑,在各大电影节上暗箱操作而得奖的传闻近年来不断传出,使这些当初以“艺术竞赛”为号召的国际电影节评奖活动变得越来越不可信赖。反映在眼睛雪亮的观众眼中,就是对这些得奖影片“投反对票”——不到电影院看它。因此, 这些电影节的“权威地位”也就日趋低落。

 其次, 对于评选电影的选择标准, 奥斯卡金像奖也正好兼顾了雅俗共赏的中间路线, 使最大范围内的观众愿意认同和接受学院会员们的选择。

 那么, 若说到“电影民意”则直接诉诸广大电影观众的投票活动似乎更具有代表性。然而这些纯粹根据观众个人喜, 或一时情绪,或流行风潮等因素而得出来的投票结果,几乎都毫不例外地只是为一些卖座电影和票房巨星锦上添花而已,电影艺术的成就毫不相干。奥斯卡奖的投票者可不是一般观众,而是对电影艺术和电影技术都相当了解的专业观众。退一步来说, 就算他们对某部影片或某位个人投出的一票都是基于个人偏好,这个“ 偏好” 也是基于电影专业上的考虑而造成的。因此, 奥斯卡的得奖结果有时候固然也会为巨星巨制锦上添花, 但也经常会为那些本来处于弱势、比较不为人所知的文艺小品或独立制片争取到鲤鱼跃龙门的出头机会。例如描写两个英国人参加奥运会赛跑的英国片【火的战车】,不仅主角无赫赫之名,而且导演也是新秀,加上影片拍得十分绅士风度, 高雅而不煽情, 要不是获得奥斯卡奖的肯定, 在全球电影市场上恐怕凶多吉少。结果, 此片击败同届角逐的娱乐巨制【夺宝奇兵】和巨星主演的政治史诗片【赤色分子】以大黑马姿态当选第五十四届金像奖最佳影片。【火的战车】的制片人大卫. 普特南曾公开表示“对此片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感到意外”由此可见,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会员们在向全球影迷推荐好片的贡献上是难能可贵的。

 若将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得奖结果放在一条历史的长河上观察,更可以发掘出这个电影奖容易取得观众厂泛共鸣的心理因素, 因为它总是敏锐地反映出当年的流行趋势和大众心理,为观众适时提供一个心灵寄托或是指路明灯。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美国民众在社会秩序重建时产生了各种适应不良的现实问题, 于是奥斯卡奖接连三届选出了“社会问题片” 颁予最佳影片奖, 依次是: 探讨酗酒问题的【失去的周末】(1946)、 反映退伍军人复员问题的【黄金时代】(1947)、批判社会上反犹太人现象的【君子协定】(1948)。这些得奖影片不见得都是当年参予角逐的影片中艺术上的最优秀之作,但却跟美国当时的社会气氛和观众关心的话题最贴近, 因此能够脱颖而出, 成为美国电影创作者借奥斯卡评奖活动表达其社会关怀的一种方式。好莱坞在满足观众“追梦” 心理之余, 有时候也会唤醒观众关心他们所身处的社会现实。

 又如在1970年代初期, 帮派犯罪和吸毒问题成为美国社会日趋泛滥的社会议题, 奥斯卡奖竟然一连4届将最佳影片奖颁予: 警探追捕毒贩的警匪片【法国贩毒网】(1972)、黑手党家族犯罪史诗【教父】(1973)、老千之间互相斗智的犯罪喜剧【骗中骗】(1974)以及刻画黑手党家族第二代有意将犯罪企业化的【教父续集】(1975)。这种不约而同的评奖结果,鲜明地反映出奥斯卡金像奖紧贴社会脉动的程度, 绝非那些小圈子评奖可比。

 到了1970年代和1980年代交替的时刻,“新女性主义”在美国勃兴,妇女经济独立和追求自我的意识高涨,对美国家庭制度带来不少冲击,于是接连出现了【克莱默夫妇】(1980)和【普通人】(1981)这两部家庭问题片连续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也带动了广大的美国观众对家庭危机的重视,发挥了电影“寓教于乐”的社会教育功能。  而经过1980年代的“雅痞风潮”和“名牌消费热”之后,美国民众随着经济不景气时代的来临,产生了一股“精神环保”的新的心理需求,纷纷从追求物质满足转而静下心来作心灵上的反省。于是,代表美国历史传统的西部片再次受到重视,为白人向少数民族赎罪的【与狼共舞】(1991)以及为小人物争取人性尊严的反英雄西部片【不可饶恕】(1993)先后获选奥斯卡最佳影片,而新的时代英雄竟然是强调心态简单、思想与感情从一而终的弱智者阿甘。有些人在【阿甘正传】(1995)获奖时批评奥斯卡观念保守,殊不知那正是一个新保守主义时代,“保守”正是当时美国社会的主流思想。【阿甘正传】因为准确地掌握了时代脉动才能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在美国创下3亿美元以上的票房佳绩。奥斯卡奖的推波助澜,其实是在时代大潮之上顺水推舟而已。

 跟【阿甘正传】同一年出现的【低俗小说】其实也有另一番风光。鬼才编导昆汀. 泰伦提诺以个性鲜明的前卫叙事手法创造出后现代电影的新高峰, 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勇夺最佳影片奖。当他上台领奖时,台下有人鼓掌喝彩, 但也有不少人喝倒彩, 对这项得奖结果大表不满。可见【低俗小说】代表的是前卫电影艺术的成就, 精英评审们在追求艺术创新的原则下将桂冠授予此片并非不合理,只不过一时之间无法获得一般观众认同而己。所以【低俗小说】在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中输给【阿甘正传】票房成绩也相差甚远, 反映了美国电影工作人员和一般观众的普遍看法。

 毕竟, 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制作成本低廉的“另类电影”和“个人电影”当然应该拥有他们的生存空间, 但一般主流电影却时刻不能淡忘观众的存在。奥斯卡金像奖准确地反映了观众的需要,所以也获得观众的广泛认同。正如欧美文化界近年来盛行的“读者反应理论”所言:“文学作品的价值并非客观存在于作品本身, 而是在读者阅读作品时产生的反应上。”主流电影的价值,亦可作如是观!
 


来源:广西师大出版社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