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第一辑),以论文集的形式,对当前乡村班主任发展水平、工作质量、面临的困境进行了研究。全书汇集了全国优秀的教育专家、一线乡村班主任的大量理论和实践成果,分享了众多优秀乡村班主任的探索和发展经验。本篇书评作者是广东省兴宁市罗岗中学刘海霞老师,她也是本书作者李家成教授的第一位乡村班主任合作者。
 《中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第一辑)》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家成,赵福江 出版时间:2018年09月
当收到《中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第一辑)这本书时,我百感交集。还深深记得2016年7月23日的那天,当李家成教授在微信朋友圈发出“寻找乡村班主任”的信息时,我第一时间联系他,并非常荣幸地成为李教授的第一位乡村班主任合作者,加入了李教授引领下的“乡村班主任工作与发展研究”团队。
两年来,我见证着研究团队的茁壮成长;践行着乡村班主任“做”、“听”、“说”、“读”、“写”综合融通的发展路径;感受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班主任在李教授的用心引领和指导下的专业发展。书中的“实践创生”与“主体发展”两部分展示了来自全国各地乡村班主任的实践研究成果。
拿到这本书,我如获至宝。每天晚上夜深人静时,是我享受阅读的时刻。阅读完这本书,我收获很多,感触也很多。
一、让我更加理性看待乡村班主任的发展现状
最先吸引我阅读的是书中的“理性思考”部分,因为这部分是教授专家们从理论的高度研究、分析乡村班主任的发展思路,而这正是我急需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1.理解乡村班主任自我实现的被动性
2017年暑假以来,在李教授的引领下,我一直在思考、探索我们学校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模式,但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我遇到了难题,感到了困惑。我们学校是一所山区完中,为了促进本校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学校于2017年第二学期成立了班主任工作室,并任我为负责人,但主动加入工作室的班主任少之又少,愿意参加工作室学习交流活动的班主任也不多。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缺乏主动发展的愿望,他们觉得平时的班主任工作已经够繁多,不想再给自己额外添加任务。当时,我非常不理解这样的想法,为此感到特别难过。但在我阅读了书中戚务念博士的《乡村初中班主任职业倦怠归因的个案考察——以当地人的视角及其社会学的后设分析》一文后,我顿时豁然开朗。戚博士以当地人的视角分析班主任的职业倦怠原因,是一种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这种分析方法虽然第一次听,但却是如此熟悉。虽然平常都会教育孩子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这样更能理解他人的做法,然而,当自己亲历其中时,却难以做到。现在回想起来,才发现当时自己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主观思考“为什么大部分班主任不愿加入工作室”,却没有从对方的角度去寻找原因,导致自己陷入无法理解的状态,无法继续研究的状态。
戚博士在文章的理论思考中,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作为潜在的变革主体的乡村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变革动力何在?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的乡村教师为什么并没有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或者更高层次的需要已然产生,但又是什么要素阻碍了他们去实现更高的需要呢?在这里,戚博士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解释。“马斯洛把人的动机分为匮乏性动机和成长性动机。成长性动机的意义在于发展,是被自我实现的趋向所激发的动机。而普通人的动机是为匮乏性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而奋斗。也即,相对于自我实现者,乡村教师大多为普通人,大多基于匮乏性动机。”阅读到这里,我更加理解乡村班主任自我实现的被动性。
2.看到乡村班主任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面对各种成长困境,乡村班主任自身可以怎样努力?张聪教授在书中以《乡村班主任的卓越成长——深层困局及破解机制》一文给出了答案。乡村班主任的成长要通过自我研修机制突破自身成长的观念制约,主动实现自身的生命成长。要构建自我提升的教育信念,相信自己能够促进乡村儿童的全面发展,能够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建设好乡村班级。对自身发展格局主动寻求突破,对自身教育实践品质主动进行改善。
书中林进材教授夫妇以《乡村班主任的创新与实践——班主任如何引领学生踏上国际舞台》一文,结合中国台湾地区乡村教师唐老师的事例,诠释了张聪教授提到的“乡村班主任卓越成长的自我研修机制”观点。唐老师通过专业的敏感度与方法,有效运用乡村学校的各种小区资源,扭转了乡村学校各种不利的处境,为乡村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与发展机会,同时也实现了唐老师的自我发展。
林教授在文末写道:“担任乡村班主任时,别让传统的观念影响自己的理念,别让抱怨的声音,淹没了专业成长与发展的信心,只要朝着专业学习与成长的方向,努力充实自身的专业能力,就能通过‘创新与实践’,为乡村学校带来一个更专业更开阔的成长视野与未来。”
二、让我更加清晰乡村班主任的专业发展之路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我所在的罗岗中学成立班主任工作室也正是希望在校园内组建和打造优秀的班主任团队,促进班主任的专业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参与工作室学习交流活动的班主任并不多,大部分班主任不重视自身的专业成长,以致工作室的发展举步维艰。我也一直在思考、探索,怎样才能让工作室真正发挥应有的培育、辐射作用。但深感自身能力不足,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方法。
阅读了书中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教育局李杰同志的《探索乡村班主任专业发展之路》一文,我似乎找到了工作室发展困难的原因。李杰谈道:“通过行政搭建舞台、学校精心培育、专家指导引领三项强有力举措,达到教师自主创新,让班主任专业发展各具特色,异彩纷呈,逐步形成阳东区乡村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模式。”如果没有上级行政的力量,没有学校领导的重视,只靠普通教师的个人力量是难以持续学校班主任工作室的发展的。
三、让我更加认识到乡村资源的丰富性
乡村学校相对于城市学校,具有广阔的天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淳朴的乡土民情,这些为乡村学校的教育提供了很多便利与优势。怎样利用好乡村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值得我们探索的课题。
书中分“实践创生”和“主体发展”两部分,提供了很多优秀一线乡村教师在这方面的探索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借鉴。如蓝美琴老师的《找一块地,我们去种菜吧》一文,蓝老师通过家校合作,充分利用乡村资源,找一块地带着孩子们一起去劳动,在认知农作物的过程中,培养乡村孩子的公民素养。如邹庆能老师的《以天地为学堂,以劳动育新人——记“蜜蜂农场”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一文,邹老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与家长共同开展“蜜蜂农场”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以此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如焦忠宇老师通过《自然中融通学科 课程中呈现精彩——以“探究叶子”课程为例》一文,焦老师引领孩子们探索自然、亲近自然,体验植物的生命特征,孩子们在自然世界中学习知识、感悟美好、体验乐趣。如林冬梅老师的《发展乡村班级的精神品质——基于对乡村自然资源的有效开发》一文,林老师带领学生挖掘自然教育资源,结合乡村儿童急需的品质内容,建设以“信任”为血脉、促成以“自信”为目标和前提、重建以“关怀”为核心的乡村班级。
书中还有很多文章值得我们静心阅读学习。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乡村班主任的发展境界。最后,期盼遇到更多的志同道合者,一起见证、践行、体验更多的有关乡村班主任实践变革与理论创生之路。
来源:《百道网》2018-1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