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议轩日记》,张舜徽 著,周国林点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第一版,68.00元
这是张舜徽先生在颠沛流离中丢失、30多年后才由湖南省图书馆意外发现的一部日记。记事始于张先生1942年秋登上国立师范学院(钱锺书先生小说《围城》中的三闾大学)讲堂之时,止于1947年初任教于兰州的寒假。日记虽已有残缺,但大体反映了张先生五年中教学、科研和家庭生活的全貌。其中包括他同余嘉锡、杨树达、钱基博等前辈学者的交往,与若干同事对学问的探讨及对时局的分析,还有躲避日本军队搜捕的惊险场面。关于当时知识分子在艰辛中奋进的历史,日记保留了宝贵的资料。
这部日记最主要的特色在于它的学术性。张先生取《大戴礼记》之语,名所居曰“壮议轩”,激励自己专意治学,昕夕省惕,以免“无业”之讥。日记中他爱日以学,以“疗饥”的态度阅读大部头典籍,日有定程,尤其善于抓住重点,提纲挈领。他每天及时地进行总结和提炼,日记便成为首尾完具的读书心得,不少篇章发前人所未发,成为他后来著作中的组成部分。他继承湘学传统,注重经史根源之书,提倡做有体有用之学,立意“撰集《经子粹语》《史传简编》,以为振民育德之助”,为他晚年编撰《中华人民通史》《经传诸子语选》打下根基。总之,这部日记展现了一位国学大师成长的足迹,对后世学人不乏治学路径和方法上的启迪作用。 这里是由本报编辑部评选的年度十佳图书。选书的范围: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在内地首次公开出版发行的图书。评选着重考量如下因素:人文性,思想性,独创性,品质,趣味。学界和读者口碑亦曾参考。点评文字除有署名者为特别约请的专家撰写外,其余均由本报编辑部撰写。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