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人文对话者的精神自叙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人文对话者的精神自叙
——写在“新人文对话录丛书”付梓之际
王尧 林建法
2003-08-05 09:58:34 来源:
我们想在“对话的时代”以“新人文对话录丛书”来表达我们对这个时代的所思所想,纪念因为思和想而拥有的痛苦和快乐。
20世纪90年代那场未果的“人文精神”讨论,凸显了知识分子在80年代末期开始的分歧。这一分歧,不仅源于人们对人文传统认识的差异,也与人们从不同视角看待变化了的现实有关。这是从一种体制转向另外一种体制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知识分子对自身精神处境的体认和表达渐趋分化。对中国的、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的解释,一直有仁智之见。“文艺复兴”时期以后开始使用的“人文主义”这个词,即使在西方也是含义多变的,在各种版本的大百科全书中,“人文主义”的定义不尽相同。所以,“人文主义”虽然在中国广为使用,看似约定俗成,但其实是个概念含混的词。“人文”就字面而言,中文与西文相仿。《易经)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显然,“人文”的中西涵义有差别,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中的“人文”涵义也有差别。因此,有学者建议不妨把“人文主义”译成“唯人论”或“人学”,这是一个比较有弹性的命名。正因为是“人学”,分歧也就不可避免了。即使智者仁者对中国是否有“人文精神”存在着分歧,对西方“人文主义”也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不管怎样,“人文知识分子”需要对历史特别是现实作出独立的解释,需要对历史如何塑造自己作出深刻的反省,需要对自身的精神处境作出清醒的判断。这样的解释、反省与判断,不仅可以见出理论与思想力量的强弱,思考路径的异同,而且也可以分别出知识分子在当下的立场。
因此,我们试图在分歧中寻找出交结点,寻找出相同的话题,就像美国的《人文》杂志所希望的那样,“不同学科的写作,能够指向一个发展中的、普遍的思想核心,作者用相互关联的眼光和方法,从不同的视角阐述核心问题。”在这种求同存异的阐述中,我们放弃那种急于给思潮、群体和问题定论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不仅仓促,而且过于自信。我们现在所处的语境、遭遇的问题,都迫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信念和勇气去面对,去思和想。无论我们以暧昧的方式,还是以直面的姿态对待历史、现实和未来,总有一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总有一些问题蛊惑着思想者。也许,这可以视为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底线,守住这一底线的知识分子不得不裸露他的立场。掩饰也是一种立场。从这个立场出发,去发现真正而动人的问题,表达自由和独立的思想,呈现被抑制的生命感受,应当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追寻的思想风度。“新人文”对话录之“新”,不是宣示一种已经成就的思想,而是表达我们对目前所做工作的期待。我们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新人文”这一提法,它虽然和种种人文主义传统相联系,但是它不在“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之间徘徊,也撕去了“左翼”和“右翼”的标签。
在对话录丛书策划过程中,我们(“我们”已经是个不能轻易使用的词)首先感觉到,一些所谓的“人文知识分子”,其实愧对“人文”二字和“人文知识分子”的称谓,因为无论面对历史还是回应现实,我们不时感受到自己的狭隘和无力,感受到清理知识与思想背景的重要。事实上,如果不能摆脱狭隘的视域,不能清理知识体系和思想背景,那么所谓的“批判”和“创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这么多年,我们已经有过株守疆域、止步藩篱的教训。所以,我们期待有一次思想的飞翔。由这套丛书结集起来的一批人,基本上是“人文知识分子”一类。我们在各自的对话中,几乎都讨论到“知识分子”问题。尽管大家对“知识分子”有大致相同的理解,但都非常谨慎地使用“知识分子”这一概念。一些朋友不敢轻易称自己为“知识分子”;而另外一些朋友则毫不犹豫地以“知识分子”相称,并且鲜明地突出自己认为的知识分子立场。由这套丛书的“思想状况”,大致可以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思想文化界的部分轮廓。我们对思想文化问题的种种解释,散发着各自生命的体温,在一定意义上,这套对话录丛书也是对话者的精神自叙。西方哲人说过,一些人发现真理,一些人发表意见。我们当然是属于后者,而且是那种不羞于发表错误意见的一些人。
这样一点自我认识,其实也正吻合于对话这一自由文体的特征。试图推动对话文体的发展,也是我们的企图之一。那种面对面的对话,改变了一种知识生产的方式,创造了一种思想的现场。也许,在讨论问题时对话可能失之于粗疏,但是,对话因此而呈现了思想的原生态,因此而与其他文体相区别。正是在对话之后,我们发现了对话的不易。
《新人文对话录丛书》 王尧 林建法主编 陈长荣策划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03.8.1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