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人文对话者的精神自叙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人文对话者的精神自叙
——写在“新人文对话录丛书”付梓之际
王尧 林建法
2003-08-05 09:58:34  来源:  
 
 我们想在“对话的时代”以“新人文对话录丛书”来表达我们对这个时代的所思所想,纪念因为思和想而拥有的痛苦和快乐。

 20世纪90年代那场未果的“人文精神”讨论,凸显了知识分子在80年代末期开始的分歧。这一分歧,不仅源于人们对人文传统认识的差异,也与人们从不同视角看待变化了的现实有关。这是从一种体制转向另外一种体制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知识分子对自身精神处境的体认和表达渐趋分化。对中国的、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的解释,一直有仁智之见。“文艺复兴”时期以后开始使用的“人文主义”这个词,即使在西方也是含义多变的,在各种版本的大百科全书中,“人文主义”的定义不尽相同。所以,“人文主义”虽然在中国广为使用,看似约定俗成,但其实是个概念含混的词。“人文”就字面而言,中文与西文相仿。《易经)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显然,“人文”的中西涵义有差别,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中的“人文”涵义也有差别。因此,有学者建议不妨把“人文主义”译成“唯人论”或“人学”,这是一个比较有弹性的命名。正因为是“人学”,分歧也就不可避免了。即使智者仁者对中国是否有“人文精神”存在着分歧,对西方“人文主义”也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不管怎样,“人文知识分子”需要对历史特别是现实作出独立的解释,需要对历史如何塑造自己作出深刻的反省,需要对自身的精神处境作出清醒的判断。这样的解释、反省与判断,不仅可以见出理论与思想力量的强弱,思考路径的异同,而且也可以分别出知识分子在当下的立场。

 因此,我们试图在分歧中寻找出交结点,寻找出相同的话题,就像美国的《人文》杂志所希望的那样,“不同学科的写作,能够指向一个发展中的、普遍的思想核心,作者用相互关联的眼光和方法,从不同的视角阐述核心问题。”在这种求同存异的阐述中,我们放弃那种急于给思潮、群体和问题定论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不仅仓促,而且过于自信。我们现在所处的语境、遭遇的问题,都迫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信念和勇气去面对,去思和想。无论我们以暧昧的方式,还是以直面的姿态对待历史、现实和未来,总有一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总有一些问题蛊惑着思想者。也许,这可以视为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底线,守住这一底线的知识分子不得不裸露他的立场。掩饰也是一种立场。从这个立场出发,去发现真正而动人的问题,表达自由和独立的思想,呈现被抑制的生命感受,应当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追寻的思想风度。“新人文”对话录之“新”,不是宣示一种已经成就的思想,而是表达我们对目前所做工作的期待。我们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新人文”这一提法,它虽然和种种人文主义传统相联系,但是它不在“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之间徘徊,也撕去了“左翼”和“右翼”的标签。

 在对话录丛书策划过程中,我们(“我们”已经是个不能轻易使用的词)首先感觉到,一些所谓的“人文知识分子”,其实愧对“人文”二字和“人文知识分子”的称谓,因为无论面对历史还是回应现实,我们不时感受到自己的狭隘和无力,感受到清理知识与思想背景的重要。事实上,如果不能摆脱狭隘的视域,不能清理知识体系和思想背景,那么所谓的“批判”和“创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这么多年,我们已经有过株守疆域、止步藩篱的教训。所以,我们期待有一次思想的飞翔。由这套丛书结集起来的一批人,基本上是“人文知识分子”一类。我们在各自的对话中,几乎都讨论到“知识分子”问题。尽管大家对“知识分子”有大致相同的理解,但都非常谨慎地使用“知识分子”这一概念。一些朋友不敢轻易称自己为“知识分子”;而另外一些朋友则毫不犹豫地以“知识分子”相称,并且鲜明地突出自己认为的知识分子立场。由这套丛书的“思想状况”,大致可以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思想文化界的部分轮廓。我们对思想文化问题的种种解释,散发着各自生命的体温,在一定意义上,这套对话录丛书也是对话者的精神自叙。西方哲人说过,一些人发现真理,一些人发表意见。我们当然是属于后者,而且是那种不羞于发表错误意见的一些人。

 这样一点自我认识,其实也正吻合于对话这一自由文体的特征。试图推动对话文体的发展,也是我们的企图之一。那种面对面的对话,改变了一种知识生产的方式,创造了一种思想的现场。也许,在讨论问题时对话可能失之于粗疏,但是,对话因此而呈现了思想的原生态,因此而与其他文体相区别。正是在对话之后,我们发现了对话的不易。

《新人文对话录丛书》 王尧 林建法主编 陈长荣策划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03.8.1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