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新华社供图
1964年10月16日,黄褐色的蘑菇云在我国西北戈壁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世界。据工作人员回忆,当时,大家一同欢呼,“我们也把它称为‘争气弹’”!为了这一天,大批科技工作者隐姓埋名,艰苦钻研。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为: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在我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里,郭永怀是唯一横跨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的科学家,也是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今天分享的文章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党性的诠释:党性是怎样淬炼的》的一书。2019年1月,《党性的诠释:党性是怎样淬炼的(第二版)》入选第四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获奖教材。《党性的诠释》选题策划后,即被列为北京市主题出版重点项目。2016年6月本书与广大读者见面以来,受到了来自读者、同行和其他各个方面的支持和鼓励,《中国领导科学报》、宣讲家网站、《北京社区报》先后刊发书评;读者好评不断。


一个身后公开的秘密:郭永怀与李佩,用生命诠释大爱
2016年2月,《中国青年报》刊载的文章《中科院最美的玫瑰》风靡微信朋友圈。被誉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的李佩身上散发的人性之美感动了数万网友。与此同时,李佩的丈夫、“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也步入众人的视野。因为保密工作需要,郭永怀的事迹一直不为外人所知。而今,尽管英雄早已远去,那段被尘封的往事重被提及,仍然熠熠生辉。
1909年,郭永怀出生在山东荣成。天资聪颖的他,从小学习成绩突出,并考取了北京大学物理系。1938年,郭永怀在3000多名考生中勇夺第一,拿到了中英庚子赔款奖学金,与钱伟长、林家翘等一同远洋深造。1941年,郭永怀又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理工学院深造,在这里,他遇到了知己钱学森。1946年,郭永怀在康奈尔大学任教,并因提出奇异摄动理论而名声大噪。

钱学森历尽艰辛归国的事迹,大家都耳熟能详,其实,钱学森的好友郭永怀亦是如此。当年,美国一而再,再而三地阻挠钱学森回国,他总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向郭永怀抱怨。每当这时,郭永怀总是平静地拍拍钱学森的肩膀,让他再等等。这句话不仅是安慰钱学森的,也是郭永怀说给自己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身在美国的郭永怀一直在暗暗地为回国做准备。郭永怀的研究领域涉及机密材料,为了不让涉密过多成为美国阻碍其回国的借口,郭永怀主动放弃了一些重大科研项目。
1955年,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并给远隔重洋的郭永怀寄去一封封邀请他回国的信。1956年,钱学森在给郭永怀的信中写道:“请你到中国科学院的力学研究所来工作,我们已经为你在所里准备好你的‘办公室’,是一间在二层楼的朝南的房间,淡绿色的窗帘,望出去是一排松树。”此时,郭永怀也把自己该完成的项目全都完成了,再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住他回国的脚步。
在与康奈尔大学同事的分别聚餐上,一向恬静沉默的郭永怀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高喊着,把自己尚未发表的论文手稿一页一页地扔进了炭火堆。这是他十几年来积累的研究成果,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郭永怀这么做,是为了让美国移民局没有任何借口阻拦他回国。妻子李佩尽管知道他的苦衷,但仍为他惋惜不止。郭永怀安慰妻子说,知识是在自己脑袋里的,谁也抢不走。
同年秋天,郭永怀夫妇放弃了康奈尔大学的优厚待遇,踏上了阔别16年、日日想念的祖国的热土。毛泽东同志亲切接见了他。很快,郭永怀到中科院力学所报到。那时的力学所,钱学森任所长、郭永怀任副所长,在他们的带动下,力学所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1960年,在钱学森的举荐下,郭永怀加入“两弹一星”工程中。105名专家学者组成了一支特殊的队伍,郭永怀正式受命担任九院副院长,负责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1961年7月,郭永怀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涉及国家最高机密,郭永怀跟谁也没有提起此事,连李佩都没有告诉。直至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第二天,郭永怀和好友一起开心地喝酒,李佩才隐约意识到了一些什么。

为了早日取得突破性进展,郭永怀终年待在海拔3000多米的青海试验基地。长年累月的高负荷工作,让50岁出头的郭永怀满头白发,显得比同龄人苍老许多。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看着蘑菇云升起,郭永怀一头栽在地上晕了过去,他实在是太累了。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再次来到青海试验基地,为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武器的发射从事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2月4日,郭永怀在试验中获得一个重要数据。当晚,他便乘飞机回北京汇报。5日凌晨6时左右,郭永怀乘坐的飞机马上就要降落,一切正常,而在飞机上睡了一小觉的郭永怀也马上要投入工作。突然,在离地面只有400米时,飞机失去了控制,瞬间向地面冲了过去。一切发生的是那么猝不及防。短短10秒钟后,伴随着巨大的爆炸声和火球,郭永怀乘坐的飞机爆炸了。
李佩回忆起那天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那天晚上他就可以到家,所以我就在家里等着他,可是那天晚上没到。第二天的晚上,我们家里来了一大堆的人,我立刻感觉到出了什么事情,果然他们跟我讲,那天飞机已经到了北京机场的上空。后来在地面等他的司机说,听见一个爆炸声,但是就没有想到,这个就是郭先生坐的那架飞机。
飞机失事现场惨不忍睹——尸体散落在地上,烧焦的人体面目全非。13名乘客除一人生还外,其他人全部遇难。在清点事故现场时,人们看到这样的场景:有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地抱在一起。凭借其中一具尸体脑后残留的花白头发,人们认出他就是郭永怀。人们用力把两具尸体分开,突然发现,尸体中间夹着一个皮质的公文包。公文包仅外观稍微受损,打开后,里面是一份完好无损的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这是一份用两个人的身体保留下来的数据。在飞机出事的瞬间,郭永怀的第一反应竟然是保护研究文件。据幸存者回忆说,在飞机开始剧烈晃动的时候,他听到一个人大喊:“我的公文包!”在生命的最后瞬间,郭永怀与自己的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抱在一起,他们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保护了国家的核心机密! 周总理得知郭永怀牺牲的消息,潸然泪下。这一年,郭永怀59岁。

为了能回到祖国为祖国做贡献,郭永怀烧掉了多年研究的手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为了祖国的“两弹一星”研究事业,让郭永怀最牵挂的竟是一份文件,他要尽所能保护它不被烧掉。同是研究成果,一毁一护之间,体现了郭永怀对祖国的热爱。这是信仰的力量。
因为身份特殊,郭永怀的事迹和逝世的消息没有进行广泛宣传,只是召开了小型的追悼会。郭永怀用生命保护的热核导弹数据发挥了重要作用,郭永怀走后22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
在之后的许多年,郭永怀的名字很少再被人提及,他的妻子李佩在“文革”中还蒙受了不白之冤。1999年9月18日,李佩来到人民大会堂,她是来替丈夫郭永怀接受国家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
郭永怀的挚友钱学森这样评价他:是的,人民感谢郭永怀同志!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而人民的感谢就是一生最好的评价! 
来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