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席卷华夏大地,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与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展开了一场新时代的人民战“疫”。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上至党和国家,下至基层民众,上下齐心,坚决依法科学防控,精准科学施策,为赢得疫情防控的最后胜利而努力!
在此非常时期,一批优秀的中国管理学界教授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积极行动起来,立言求真,立行求实,科学研判,深刻解读,努力成为党和国家的“智囊团”,企业施策的“参谋部”,为中国管理的提升和进步提供真知灼见。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当代中国管理学者的优秀品质,那就是永远将国家利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帮助和支持企业应对疫情为己任,履行了作为中国管理学家的社会责任。
需要看到,这场疫情斗争是异常复杂和异常胶着的,是一场与看不见的敌人之间开展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场斗争涉及面非常广,从湖北到全国,不仅是特大公共卫生事件,还是社会治理、政府治理、公司治理问题的综合反映,是社会心态、人际交往、生活习俗、工作环境、办事准则等一系列问题的集中表现。在这场人民战“疫”中,我们既有成绩,也有不足,可喜的是这群优秀的管理学家充分发挥各自所学,在短时间内深入思考,为党和国家、政府部门、企业的各项工作提供大量的建议和思路。化危为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他们认真、负责、积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鉴于此,我郑重推荐本书,相信各位读者能够从中得出自己的独立判断和思考,并运用于各项管理工作中获得收益。
前言
新型冠状病毒突然袭来,因看不见、摸不着、传染途径不明,加上人群快速移动,感染和蔓延防不胜防,迅速酿成重大疫情,人们危机感、焦虑感不断发酵,铺天盖地的杂乱信息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小概率)感染的恐慌,也诱发了哄抢口罩、相关药品、防护物资和食品,以及不法分子趁火打劫、造假、哄抬物价等现象。
如何尽快消除慌乱,帮助人们冷静、理性、有效配合各级政府正在采取的各种措施,以尽快控制和阻断病毒的蔓延?政府如何借鉴以前SARS防控经验和此次疫情新情况,迅速完善和提升重大疫情防控协同体系?面对疫情及带来的巨大挑战甚至是危机,企业如何应对?中小企业怎样度过难关?政府如何帮助?特别是当世卫组织(WHO)2020年1月30日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后,美国暂时禁止过去14天内到过中国的外国人入境,许多国家和航空公司中断往来中国的航线,更严重的是,美国等国家将中国旅行预警级别升至最高的四级,即警告其公民不要前往中国或马上离开中国,疫情不仅可能阻滞中国经济发展,也可能引起世界经济衰退。而且,中美贸易战、英国脱欧、单边主义和民粹主义等因素使全球发展环境恶化,各国应对风险的能力降低,政府如何在危机中均衡抗疫与发展的关系?如何在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处理各种矛盾和快速恢复经济社会秩序?
众志成城、打赢抗疫这场人民战争,既需要政府强大的集中力量,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行动和协同配合,更需各方的专长、建议和智慧。
中国管理50人,是一群自愿走到一起的管理学者,他们大多是各类组织的执行者、学术研究的带头人、学界活动的中坚。面对疫情的挑战,自然责无旁贷,希望以自己的专业、学识、研究、经验和智慧,进言献策。
因情况紧急,我们邀请他们中相关学者,分别就“中国企业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为中小企业渡过疫情难关支招!”“突发疫情下的政府治理”三大话题贡献智慧。
对第一个话题,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国际政治经济环境飘忽不定的关键期,16位管理学家就企业应如何闯过难关,如何提高自身的“免疫力”;疫情过后,企业如何实现“重新上路”甚至“在发展上实现飞跃”等问题发表意见。
针对第二个话题,19位管理学家,就中小企业如何逆势而上,突破疫情重压?如何在疫情中存活下来?又如何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面对第三个话题,17位管理学者认为,疫情在极短时间内对我国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能不能战胜疫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治理能力。与2003年非典疫情相比,我国政府在应对措施、统筹能力、响应速度等方面进步很大。但在此役中也暴露出了我国政府治理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于是,大家就我国重大疫情应对协同体系的建设、政府治理的效能、应急事件的预警、舆论体系的透明和有效引导等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我们相继在中国管理50人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以上讨论,受到了广泛关注。为了更系统地呈现大家的真知灼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决定特事特办,邀请所有参与者进一步丰富其观点,并集结出版,以助“抗疫”和我国经济社会更好地应对危机和渡过难关,实现更有效的持续发展。在此,我们真诚感谢管理学者们的积极参与,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快速响应,特别要感谢李文重编辑辛勤和高效的工作。
时间紧迫,准备仓促,其中观点和建议的疏漏在所难免,但只要能对社会有所警醒、能引发对有关问题的关注、能对实践有所帮助、能给疫情后发展和建设有所启示,我们就心满意足了。抗疫进入攻坚阶段,疫后发展恢复更具挑战,我们会继续努力,尽到管理学者应有的社会责任。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