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离不开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经济社会的发展史,也是经济社会制度的变迁史。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新中国经济社会制度变迁丛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为理解我国整体经济社会变迁提供历史性认知,为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深化改革提供全面深厚的实践经验参考,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做出有益探索。
出版意义重大
丛书通过对我国经济社会制度15个典型领域展开大跨度、全景式的画卷,广泛搜集史料档案,予以系统分析梳理,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不仅有利于人们对经济社会史及其他分支学科的理解,还能促进人们对整体社会变迁的认知,具有极强的文献史料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丛书深刻解读新中国 70 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立足于当下,立足于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格局中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站在21世纪历史的崭新起点上,对70年来经济社会最深层次、最具价值、最本质和最急迫的问题进行挖掘、揭示与探索,以历史镜鉴现实。
中国共产党70年来带领中华民族走过的路,是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是独一无二的实践经验,也是滋养理论研究的取之不竭的现实沃土。丛书力图通过系统梳理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实践探索之路,系统总结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以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更加自觉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制度的价值认同,从而构建基于我国自身伟大实践的具有深刻解释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制度理论体系。 
比较优势突出
丛书采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带着新时代的需求和思考,回望、检视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变迁,聚焦新中国成立和实施改革开放这两个关键时间点,兼顾共时性和历时性,探究历史背景、国家战略、体制机制与制度政策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动态性相互作用,关注包括中央和地方,城市和农村,东部、中部和西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微观、中观和宏观等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个维度、各个方面的关联性互动,客观、公正地描绘和勾勒我国经济社会制度在建立、探索、改革、转型与完善过程中艰难曲折的发展脉络,探究新中国经济社会制度 70 年的变迁路径、 特征及其绩效,具有极强的现实参考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与国内外已出版的同类项目相比,丛书时间跨度大,研究领域广且深入。本项目研究起于新中国成立,跨度70年,在时间上体现为一个包括改革开放前后两大时段、各时段内又包含若干阶段的连续性动态变迁的渐进过程。本项目包括经济社会的15个典型领域,包括中央和地方,城市和农村,东部、中部和西部,微观、中观和宏观等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个维度、各个方面,以及它们在70年时间内的相互关联和作用。
丛书选题视角独特。本项目作为新中国经济社会制度 70 年变迁的回顾和检视,既不是对新中国以降经济社会制度变迁的单纯转述和旁观写照,也不是简单地对这一嬗变的直接模拟与刻画,而是既立足于新时代新需求,又力求还原历史、置身其间,将制度现实及其变迁与历史背景、国家战略、体制机制相联系,兼具共时性和历时性,是深刻刻画演进变迁特有路径的“全景图”。
内容丰富全面
新中国经济社会制度变迁丛书包含15个分册,分别是《新中国经济制度变迁》《新中国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制度变迁》《新中国保险制度变迁》《新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变迁与展望》《新中国审计制度变迁》《新中国统计制度变迁》《新中国工业企业制度变迁》《新中国财政税收制度变迁》《新中国经济法律制度变迁》《新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变迁》《新中国卫生健康制度变迁》《新中国社会治理制度变迁》《新中国社会治理制度变迁》《新中国农业经营制度变迁》《新中国人口生育制度变迁》。
这15个分册选取经济社会制度的15个重要领域,站在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上,带着新时代的思考和需求,回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制度的70年变迁,探索其与历史背景、国家战略、体制机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动态性调整,放眼新中国各种领域、各个层次、不同维度,力求客观、公正地描绘和勾勒其经历的建立、探索、改革、转型与完善过程中艰难曲折的发展脉络,理解新中国经济社会制度70年的变迁路径、特征及其绩效,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制度变迁的历史性、全景式展现,具有极强的现实参考价值和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其中,解川波 张虎婴主编,2019年9月出版的《新中国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制度变迁》依史学一般理论、原则和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原理,以《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公开文献为基本资料,专门叙述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制度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缺位,到1979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与国际标准一致的金融监管体系,到目前跟随全球投资的中国资本走向世界的制度产生、演变、成型的历史过程。
李萍 杨慧玲 吴垠 李标 李怡乐等著,于2019年11月出版的《新中国经济制度变迁》从长时段历史大视野和整体关联大视角,回溯新中国经济制度的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尝试回答新时代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等经济制度变迁中的系列问题。
社会效益显著
丛书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带着新需求,关注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15个重大领域历经70年的制度变迁,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变革的伟大制度性探索,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在不久后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未来,其研究成果具有较大的文献资料价值和决策咨询参考价值。同时,本项目的实施,也是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推动学术理论中国化、提升国际话语权的一次极为有益的尝试。出版社也为本项目制定了专门的宣传推广方案,以有效扩大丛书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丛书出版方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是我国西部唯一一家财经专业出版社,直属于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西南财经大学。依托西南财经大学教学科研优势,出版社致力于优质财经类大学教材及学术著作出版,多年来拥有陈豹隐、葛家澍、刘诗白、曾康霖等高水平作者队伍和专业过硬、技能娴熟的编校团队,形成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出版社学术出版能力突出,累计出版图书5 000余种,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中国图书奖等奖项,多个项目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通过“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系列丛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系列丛书”等国家重点项目的编辑出版,出版社积累了成熟的项目管理经验,实现“资金、人力、生产、质量”四配套,强调社会效益第一,从选题策划到组织实施,实行“项目制”运作,层层把关、环环相扣,高质量地完成了国家重点项目的出版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