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让社会倾听“女人的声音”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让社会倾听“女人的声音”
陈惠芬
2003-09-12 09:14:01 来源:
“雅典娜思想译丛”是一套文献性质的书,力图以老书提供人们新的价值思考。现在印行的是第三辑,其中除康德、卢梭等广为人知的名著外,还有如《贝多芬书简》、波德莱尔《1846年的沙龙》等较为轻灵的书。鲁迅作品中常常提到的白璧德是吴宓与梁实秋的老师,也是上世纪西方一位有代表性的理论家,但国人真正读过他书的并不多,丛书中也收入了他的《法国现代批评大师》的新译。《女人的声音》是一位澳大利亚女作家编定的女性运动的文本资料,今天读来仍有新意,陈惠芬此文便是由此生发开去的立足于今天的思考。希望出版界在不断推出新著的同时,也能经常印一些这样的有长久价值的老书。——编者
“女人会说话吗?”后殖民理论的健将斯皮瓦克曾如此这般地发问。她的问题虽然同时包括了女性之外的其他“贱民”,但占据了人类的二分之一而“天生”是“第二性”的女性无疑是主要的叩问对象。在她看来,由于社会的话语权力、性别的意识形态构造是掌握在占统治地位的男性手里,因而处于“次属群体”的女性并不能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她们的言语很大程度上不过是男性中心权力的回声。这一理论显然深刻却并不“全面”。女性的声音诚然常被遮蔽干扰,但也有表现得直率而鲜明的时刻。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欧美女性寻求自由解放的声音,就曾是那样的强烈和振聋发聩。
这一时期欧美女性的心声,我们在夏洛蒂·勃朗特、乔治·艾略特和弗吉尼亚·伍尔芙等等的诗文中已经多次听闻,而如果说这些杰出女性的呼声,她们那天才的文学表现,对于广阔的时代来说显然还只是凤毛麟角、沧海一粟,那么,汇集了那一时期更多有名无名的人们关于当时女性问题和运动的小说、诗歌、日记、书信、小册子等等的《女人的声音》则使我们听到了更为广泛的时代女性的心声。她们直接地要求着教育权、选举权,诉说着婚姻的压抑,讨论着爱情和性的变奏……或者,恰如其中的一个“宣言”所说:“重要的不是她们要得到什么,而是她们正在变成什么——她们正在取得自由!”
1918年2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九个月,600万30岁以上的英国妇女获得了选举权。至此,英国的女性们已为此付出了牢狱生活等等的代价,而这一结果并不是对她们所付代价的直接回报,而是因为战争使女性显出了重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千上万的英国妇女离开炉火温暖的家,去到铁路、货车、公共汽车、邮局、军工厂、农场、森林——总之在一切男人因为战争而不得不离开的岗位工作着。这一事实一方面说明了女性的解放离不了民族、国家的利益,只有和全民族的解放结合起来才能获得一席之地;一方面也说明了当时的英国在女性的解放问题上很大程度上是功利主义的,而并非是真正意识到了女性亦有“天赋人权”,和男性是“生而平等”的。历史因此还将重复或反复。果然,历史重演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了,和英国妇女曾经做出的一样,大约600万的美国妇女参加了军队和劳动大军,她们或当飞行员、工程师、教师、医生,或清理高炉、驾驶卡车、操作机器,女性的才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在战后,情况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了使男性从战场回到原来的岗位,女性的价值被重新定位于“屋里的天使”,社会上出现了一股让妇女返回家庭的潮流。这一“回潮”后来则孕育、催发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为发端的欧美女性的又一次争取自身权力、社会解放的运动。
经过又一次半个多世纪延续不断地斗争,女性解放如今已成世界的主潮,她们的不少追求也已嵌入在社会的基本结构中,被证明是人类在朝向公正、正义的发展中必须遵循的法则——问题由是产生了:既然如此,那么,对于那些基本的“准则性”的东西,社会为什么必须要在女性、包括社会本身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才“肯”允诺呢?读这本《女人的声音》以及其它一些有关女性解放运动的材料,令我感慨的自然不是它出色的“文学”表达,甚至也不是其“闪光的思想”或某些饶有意味的历史的细节,而是扑面而来的那种“末路狂花”式的愤懑、焦躁乃至“疯狂”;常常,她们还以装扮男人而表达她们对拥有和男人同样权利的渴望。这种“疯狂”和变异在损伤女性的同时事实上也极大地“破坏”了男性社会本身。社会需要两性的协作才能健康地运转,而社会对女性的拒绝、女性由“拒绝”而生的“决绝”,则相当程度上阻隔了这种协作。显然,这里重要的已不仅是“女人会说话吗?”这样的问题;同时也是“谁愿意倾听女人的声音?”
今天,这样的倾听显然仍为必要,或者说更迫切和重要了。这不仅是因为作为一个群体,女性尚未真正成为“平等”的另一半;而且在于,某种程度它是社会公正的尺度和象征之一。如果社会能够真正倾听包括女性在内的最广大弱势人群的声音,那么女性将不必为了人的权利的获得而将自己打扮成男人的样子,社会也将不需要因群体、阶层间的隔膜、对抗而付出更多的代价。在“清醒”的女性主义或从来就不相信有什么救世主的人们看来,这或许是一个太过天真的想法;然而,在民主、进步、和平为主要标举的新世纪里,我们可不可以有这样一些新的希望产生?
但注意:是倾听而不是代替;同时,在一个利益日益分化的时代里,存在“同一个”女人的“声音”吗?“做女人真好”等等,或许代表了一部分“先幸福起来”的女人的声音,却显然不是当下所有中国女人的心声和感受。
《女人的声音》[澳]亨利·理查森等著郭洪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
来源:文汇报2003.9.12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