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我们的外国文学译介生态和出版生态已较为丰富。这些作品的引入不仅构成了国内出版业的重要拼图,也极大地反哺了原创文学的发展。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不少短板,尤其是在这两个方面:一些已进入文学史系统的作家的遗珠之作,这些作品往往被所谓“代表作”的光芒遮蔽,以至于我们仅在文学史叙述的间隙中才能瞥见它们的些许表征;此外,还有一些尚未进入或压根就无法进入文学史系统的作家的重要作品,这里面当然有语种、国别的问题,但更大的问题在于我们所仰赖的文学史叙述的权力视域本身的狭隘性。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期推出的“拜德雅·文学·异托邦”这个系列则致力于弥补这两块短板。该系列首批推出五种,分别是《御伽草纸》([日]太宰治)、《我们的时代 》([美] 欧内斯特·海明威)、《落失男孩》([美]托马斯·沃尔夫)、《老爸的笑声》([菲律宾]卡洛斯·布洛桑)和《世界就是这样结束的》([英]内维尔·舒特)。前面三种可以归入上述的第一个方面,后面两种则可归入第二个方面。 说起太宰治,我们的第一反应多半是“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或者是《人间失格(日汉对照.精装有声版) 》这本书,总之,就是一个厌世的颓废形象。我们都知道太宰治是日本现代重要文学流派无赖派的标志性作家,但这个标签也掩盖了其写作的丰富性。在《御伽草纸》这部“故事新编”里,我们便可窥见与一般认知截然不同的太宰治的另一面。“二战”期间,太宰治带着孩子们躲进幽暗的防空洞避难。担心孩子们恐惧受怕,他拿起民间故事绘本,以独特的碎念、牢骚语气,一页一页地看图说故事。就这样,《肉瘤公公》、《浦岛先生》、《喀嗤喀嗤山》和《舌切雀》等日本经典童话故事在这位无赖派作家的诠释下焕发新生,所有角色都增添上一层啰唆烦人、惹人发笑的幽默色彩,充盈生命的真实。读罢这部作品,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出太宰治以悠悠的语调说出“生而为人,我很荣幸”这句话的情景。 海明威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作家了,《老人与海 》、《太阳照常升起》、《丧钟为谁而鸣(中文导读英文版)》、《永别了,武器》这些作品基本上是读书人都知晓的。我们都知道海明威是一位“硬汉作家”,他也是所谓“迷惘的一代”的代表性人物。但我们对他的写作源头却不甚明了,偶或在其早期的短篇小说中窥见一二。《我们的时代》一书则是对这种认知缺陷的弥补。1921年,海明威在巴黎结识庞德等人;1922年,其早期作品遗失;1923年,他在巴黎出版第一本书《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受庞德鼓励,又写下十八则片断(前六则同年发表于《小评论》);1924年,他将十八则片断结集为第二本书在巴黎出版,即《我们的时代》(in our time);1925年,他将十四个短篇小说和之前出版的片断集重新整理成书在纽约出版,即《我们的时代》(In Our Time),此书成为其第一部杰作。经由这本书,我们可溯源海明威的创作,洞悉其后续风格的秘密。 与海明威一样,沃尔夫也是“迷惘的一代”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天使,望故乡》和《时间与河流》已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盖棺定论的经典。沃尔夫以抒情诗般的文风和自传体式的笔法闻名,福克纳称其为同辈中最具天分的作家,其影响广及“垮掉的一代”,甚至菲利普·罗斯和雷·布莱伯利等当代名家。《落失男孩》则是《天使,望故乡》的前传。这部作品直探家族记忆的暗影与温柔。主人公格罗佛是个十二岁的男孩,在打工休假时与姐姐偷溜进城,却不幸感染伤寒死去。小说讲述格罗佛死后,本书作者和主人公的家人对他的回忆。一则故事,四个视角,四样落失之感,四种人生领悟。此作结构精巧,探究亲密家人离世后,生者如何反刍记忆、怀抱失落,并在未来人生中安排一个位置给那已然落失者,让其继续活。从这部中篇小说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沃尔夫的自传式抒情风格。与他的大部头作品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本书更为克制,算得上是沃尔夫毕生创作之冠冕上的那颗宝石。 与上述三位名作家相比,卡洛斯·布洛桑和内维尔·舒特在中文世界里则几乎不为人所知,特别是布洛桑。 布洛桑是一位菲律宾作家、诗人、行动主义者。他生于1911年,成长于吕宋岛邦噶锡南省比纳洛南乡下。1930年,迫于生计,他离开当时仍属美国殖民地的故土,以侨民身份去到宗主国,从此再未回返。《老爸的笑声》部分篇章曾发表于《纽约客》等杂志,是其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吕宋岛一个普通农民之家的生活故事。“我们家总共有九位成员。老爸是斗鸡高手,满嘴大男子主义,还把房子当礼物送人。老妈是职业哭丧师,生气就拿老爸练拳。大哥从战场回来后,变成酗酒的忧郁男。二哥专偷自家的东西,我爸妈担心他会偷卖掉我们家的房子。三哥是个书呆子。四哥十二岁就想结婚生小孩。两个姐姐,一个爱整人,另一个一直生病(她在这本书里面完全没有台词)。我呢,则在五岁就爱上喝烈酒,导致个子长不高……”从这个出场式介绍里,我们便可感受到这本书荒诞不经但又真切可爱的风格。在地理认知上,菲律宾离我们很近,但在文化认知上,它又离我们很远。这本书或有助于我们重新打量这个邻居。 舒特是一位英国小说家。他生于伦敦,1950年迁居墨尔本。除了小说家身份,他还是一位航空工程师。舒特善用清晰的笔调和明快的情节讲故事,以第三人的眼光打量社会各阶层的人与事,其作品涉及阶级、种族、宗教和爱情等议题,且常以丰富的科学知识来探索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世界就是这样结束的》是其最具力量的经典反乌托邦长篇。这部小说描绘了让人难以忘怀也难以释怀的末日核景象,但核战只是它的大背景,实际上,作者的走笔重心在于核战下的日常生活和个体感受。虽说核战的隐忧似乎已是过去这个世纪的旧事,但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生存危机的挑战却不减反增。灾难各有不同,但灾难下人的生存和心理境况却可共通。像是今年我们所面临的新冠病毒的威胁,或许也可从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启发。 这五本书便是“拜德雅·文学·异托邦”系列打开外国文学译介和出版的视域的初步尝试,后续,我们会在上述两个方向上继续开拓。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期新书 《新冠肺炎疫情下法律适用指引及案例》,重庆市司法局/编,定价:32.80元 《新冠肺炎疫情下法律风险解读及实务参考》,重庆市司法局/编,定价:56.00元 《新冠肺炎医务人员心理防护手册》,冯正直、张远军/主审,杨国愉/主编,贺英/副主编,定价:20.00元 《疫情中的心理关爱手册【免费阅读】》,黄泽文、陈红/主编,定价:25.00元
书香天下 传承文明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