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风雨兼程四十年——读《植物有性生殖实验研究四十年》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风雨兼程四十年——读《植物有性生殖实验研究四十年》
孙蒙祥
2003-09-17 11:21:14  来源:  
 
 杨弘远先生和周嫦先生的大作《植物有性生殖实验研究四十年》于2001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拜读之后,感触良多。该书不仅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植物生死生物学力作,也是一本导引后学、启迪新思、匡正学风的好书。

 作者积四十年研究成果于一书,可谓集大成之作。系统性是该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全书对递次深入的研究历程编排有序,又按各个阶段的主题内容分理成章。汇集了作者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本世纪末的精选论文125篇之多,却始终贯穿植物实验生殖生物学研究之主线。作者40年来在此领域辛勤耕耘,始终有一个明确的科研目标与大方向。本书第一章集中了作者对雄性生殖系统的研究成果。由花药培养到花粉萌发,再到花粉原生质体和脱壁花粉操作,进而到生殖细胞与精子分离,由大到小,层层深入。第二章收集了作者对雌性生殖系统的研究成果,由子房培养到胚囊操作,再到卵细胞分离,从外到内,日臻精细。至第三章,二路归一,探讨雌、雄生殖系统的相互作用,即授粉、受精的实验操作。此后两章则是对上述内容的绝好补充,一为超微结构与超微细胞化学研究,一为有关专题论述。作者独具匠心的编撰艺术不仅使散见的论文珠联璧合,成为一有机整体,令该书内容具有教科书般的循序渐进、前后承接的逻辑关系,也使作者40余年研究的总体思路清晰地凸现出来。这在论文集类的著作中是不多见的。

 应该说该书的系统性主要还在于作者40年来一步一个脚印,朝着既定目标坚定不移的探索。这期间历经社教、文革、下放等动荡岁月。令人惊讶的是除了那段学术研究万马齐喑的日子,作者几乎没有浪费时间。文革刚刚结束,科研论文便连连问世,且紧追国际前沿。若非心系科学于动荡中卧薪尝胆苦撑待变,决无可能有如此迅速的崛起。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矢志不移基础研究,无论学科发展的高潮与低谷,始终如一。虽科技界中追逐热门、三五年一换方向者并不鲜见,依经费来源而频更课题者更为常事,但作者却于植物有性生殖研究情有独钟,始终不改初衷,以至跨度达几十年的论文得以自成体系。这一体系实际上代表了我国植物有性生殖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与趋势。学问之道,虽各得其妙,但凡有成就者无不耐得寂寞,持之以恒。该书便是一个范例。

 锐意创新,是该书另一个特点。所谓矢志不移,持之以恒,决非抱残守缺。从该书收集的不同年代的主要论文,处处可见作者不断推陈出新,顺应国际上学科发展趋势,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的创新精神。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突破花药培养。70年代末文革后,我国科学工作者迎头赶上,利用花药培养进行单倍体育种一时鼎盛。作者亦顺应潮流,开展了水稻花药培养和雄核发育的研究工作。很快,作者便于拥护纷杂中理清思路,独辟蹊径,率先步入由未传粉子房培养诱导单倍体的新途径。从而一跃而起,在当时国内极为简陋的条件下,与法国人同年发表了由水稻未传粉子房诱导出单倍体小植株的研究结果。揭开了雌核发育研究的新篇章,引进国际学术界的重视。此后十年间又发表了一系列离体雌核发育胚胎学研究论文,奠定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

 历史进入80年代,作者又一次展示了锐意创新的功力。长期以来植物学家梦寐以求能象动物学家那样以体外受精的方法研究受精作用,但其中最大的障碍是无法获得植物的卵细胞。虽屡屡攻坚,一直因苦无良策而成果甚微。80年代初,作者从过去的子房操作受到启发,借鉴酶法分离植物原生质体的经验,进行了大胆尝试,成功地分离出含有卵细胞的胚囊。终于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柳暗花明。1982年在国内发表了首篇酶法分离胚囊的论文,1985年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了首篇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反响,又一次成为国际上该领域研究的先导,引发了后来国际、国内在这一领域的广泛兴趣与研究,使其一时成为新的学科生长点。作者在书中第五章收录的第一篇文章正是当年应美国植物学会之邀为总结该领域的新进展而撰写的综述。

 事实上,这种事例在书中随处可见。如脱外壁花粉的制备、花粉原生质体操作的构想等,无不闪烁着作者的思想火花。洋溢着与时俱进、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在第五章的一些综述中,作者纵览全局,分析国际学科发展大势,及时地提出新的发展对策,提出了由实验胚胎学向实验生殖生物学的发展思路、植物生殖工程的概念等先人一步的发展战略。并身体力行,促使了我国植物有性生殖的实验性研究蓬勃发展,在某些方面形成我国自己的特色。创新乃科学发展之生命。也是科学家科学生涯之亮点。或可以说正是创新精神成就了作者,也赋予了该书丰富的科学教育内涵,使其格外厚重。

 该书在编撰上的一个特点是于每章节前有一提要,简介研究背景,概述大致内容。这不仅导引读者了解相关内容的来龙去脉,掌握文章的精髓所在,也使读者有可能体会作者科研设计的心路历程。这对年轻学者确是难得的学习机会。而从这些篇幅不长的提要中年轻学者所能学到更为重要和有益的还是作者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凡学思心得,研究成果,如个人辛苦所获,不免敝帚自珍。更兼时下学术浮躁,拔高自己、文过饰非已不鲜见。功利之心使得一些著作本身的价值在读者心目中打了折扣。该书作者回首40年科研里程,其激动与自豪之处自不会少。诚如作者所言"由青年而中年到老年,艰难而不无自豪地在我国这片相对贫瘠的学科园地上耕耘播种,结出了一批果实"。但作者在整理旧作的过程中总以平淡的笔调回顾走过的路程,直述事情的原委,使读者与作者贴得很近,可谓于平淡处见精神。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明显可见作者这种严谨求实的精神操守。例如在酶法分离胚囊的研究中,作者独立地创建了分离技术,获得了成功。但在整理发表文章时发现前苏联的一篇会议摘要已用了类似的方法取得成功。按惯例非正式发表的文章是可以不引用的。但作者毅然引用了该文,并承认对方的首创权。这与时下一些科学工作者有意隐瞒他人工作以增加自己成果的影响,反而赢得了同行的尊重,承认中国作者在这一领域的先驱地位。其中得失,发人深思。

(编者注:作者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003.1.1

来源:武汉大学社网站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