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资租赁法律实务操作指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边荣灿 著 定价:98.00元 ISBN: 978-7-5620-9342-8
内容简介
About the content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融资租赁业务也日益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其所涉及的法律事务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本书围绕融资租赁业务全流程中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全方位分析讲解,便于融资租赁公司业务、风险、法务人员全面了解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重点围绕租赁业务审查、合同的起草以及审核、法律函件签发、民事诉讼、执行流程等内容展开。
本专著突出了实践性、实用性、系统性力,不做过多的理论提升,更多的是为大家解释原理、提示流程,告知方法,对于融资租赁企业和专业人士学习和研究融资租赁业务、提升专业技能、有效处理融资租赁实务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About the author 
边荣灿,山东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曾先后就职于国内商业银行、融资租赁公司以及国内知名律师事务所,现任位列世界500强地产公司省公司法务负责人。专注于公司法律事务管理的同时,通过其执业律师的独特视角,以及不断的总结思考,形成了对涉及金融领域、地产领域的全流程法律风险防范以及纠纷解决独到的见解。
专家推荐
Expert recommendation
本书作者作为青年律师,能够从工作实务出发,将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此同时又利用法学专业知识对其进行了理论提升,这些有益的尝试既有利于融资租赁行业从业人员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更有利于实际争议问题的解决。
——国浩律师(北京)事务所高级顾问(原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审判长)杨征宇律师
融资租赁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带来与行业相关的法律纠纷多发,该书作者作为青年律师能够从工作实务出发,对实践问题进行总结提升,为从业者以及律师研究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详实的参考资料。
——山东省委法律专家,济南市律师协会会长,山东众成清泰(济南)律师事务所主任耿国玉律师
本书从实践出发,以融资租赁法律业务流程为主线,串联起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合同文本、操作规程,既有法学理论探讨,更有实践操作的心得,便于法律实务者按图索骥,尽快掌握融资租赁法律业务的流程与依据,也使法学研究者得以管中窥豹,了解相关法律实务的实践状况。
——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满洪杰
法律是一门面向实践的学科。作者结合自己丰富的工作经历,从实践性角度归纳整理了融资租赁法律实务中的重要问题,并从法律规定、业务流程、操作规范等多个维度作了细致分析,经验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
——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冯俊伟
自 序
Author's preface
开始想创作这样一本实用性的书籍,是源于笔者自身日常工作的需求,作为公司负责法律事务的职员,每天都要面对繁杂的法律性事务。业务审核、合同审核、业务咨询、流程风险控制、逾期催收、招标工作(法律事务)、不良资产管理……要做好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有较好的法律基础并能结合工作实际经验,而熟知司法实际运作情况更是必不可少的要求。然而,融资租赁公司法律工作的水平并没有像融资租赁企业的发展一般欣欣向荣,更多的企业还是更加重视业务的开拓、市场的占有,对法律事务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的结果就是企业法务团队的实力相对较弱。然而随着融资租赁业务的不断发展,伴随着整体经济形势的下行,融资租赁行业纠纷不断涌现,诉讼案件量剧增。如何让融资租赁公司有限的法务人员更好地应对日益繁重的法律事务;如何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让相关人员更加得心应手地处理日常工作;如何让公司法务人员与顾问律师形成有效的沟通;如何让公司法务人员真正了解并参与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工作,都是笔者日常思考较多的问题。 笔者为提高自身水平,几乎阅读了市面上所有与融资租赁相关的法律类书籍,这些书籍基本以法律条文为基础,围绕司法解释进行文理性解释或案例分析,对法务人员提高理论素养,提高对案件的理解水平有较大帮助。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是仅仅有法条以及相关案例就能解决的,业务合规性如何审查?各类合同如何起草、审核?各类变更说明函件如何签发?催收函如何起草?发送函件如何填写快递单,是否需要回执?出现风险问题如何与企业沟通?如何与顾问律师更高效地交流?如何完成法律事务招标工作?如何与律师谈判、签订委托合同?如何出具授权书?诉讼全流程都包括哪些阶段?另外还有诉前保全、诉中保全、强制执行公证、支付令、保全保险、执行异议,等等。以上问题即使是工作多年的“老手”,都未必全面了解。当初看似简单的工作,现在看来想做好也并不容易,对法务或风险管理人员的要求一点也不低,甚至要求法务人员比律师更清楚融资租赁法律事务全流程。
笔者力图通过自己的工作经验,从律师、法务工作者、学者(在该书创作的过程中笔者与相关法律专家、学者进行了多次沟通)多角度对融资租赁相关的法律事务进行阐释。该书力求实用性,对法律知识不做过多的理论提升,更多的是为大家解释原理,理顺流程,告知方法。希望该书能成为诸如一本通类的工具书摆在同行的书桌之上,帮助各位拨云见日。
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