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教育改革要理性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教育改革要理性
2002-07-15 13:53:09 来源:
雷颐
中国教育问题的严重有目共睹,因此也无人否认教育应当改革
,
但目前的“教改”却出现某种“乱象”,令人担忧。教育是“百年树人”之大计,教改的“实验品”实际是千百万学生,稍有不慎便会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和命运。因此与其有关的改革应当理性思考、尽可能全面筹划,要“谋定而后动”,而不是“轻举妄动”。当然,一些问题只有在改革的实践中才能暴露出来,难以事先预料,但现在应引起关注的是,不少“改革措施”明显脱离中国的现实,引发的问题本就显而易见。由于没有或不愿正视这些问题,这些措施实行之后引发了种种“乱象”。
中国教育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所有公立学校,无论大、中、小学,并不“独立”,实际是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的一个行政单位:在这种权力架构中,实行扩大校方的招生权力的改革,一定会使“招生腐败”更加严重,
(
不是说原体制就没有腐败现象,但原体制的制度原因使腐败相对不易,范围较小
)
因为校方实际很难顶住采自各方的压力。不仅有对本校子弟、各种“熟人”、上级领导无法摆脱的照顾,而
且还不能不考虑对税收、工商、水电等“权力部门”的照顾。此点在已取消考试入学的初中招生中尤为明显,许多好学校都有“照顾”方方面面权力部门的专门名额。随着大学招生权力的渐渐扩大,这种现象在大学也日益严重,近日曝光的上海交大一份题为“机动指标讨论材料”的特招生名单,“因那么清晰地记录下了百余名考生背后的六十几位社会的‘大人物’的‘影响力’——上至市长、部长下至干部病房主任而触动了无数人的神经。”
(
李玮等:
(
上海交大的灰色论坛》,《三联生活周刊》,
2001
年第
35
期
)
各方对上海交大的批评、谴责当然是应该的,但仅此远远不够,更应该分析其中原因何在,百年名校上海交大何以致此?其实这只是“冰山”的一角,每到招生时各校有关人员早已为来自各方的电话、“条子”所苦,感到难以招架,如果再扩大校方的招生权限,后果可想而知。其实上海交大这方面并非最严重的,进—步说,以上海交大的地位之尊,尚不得不照顾一些区干部、干部病房住院部主任之类,而远无上海交大之“尊位”的那些大学,面对的压力更大,这方面情况更加严重
。因此,在没有从体制上解决大学的定位问题、如何“非行政化”(能否或如何独立于行政部门
)
、管理方式问题
(
校园民主、教授治校、校长制、党委领导等)而扩大大学招生权,是教育产生“乱象”的原因之一,将严重冲击教育的“公正”原则使腐败更加严重。
废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是一些人主张的“教改”内容之一。统一考试当然有不小的弊病,但现在在这种高度集中、严格监管的情况下,仍时有“泄题”丑闻发生,如果考试权下放,此类事必当更多。现在甚至有人主张某些大学可以自己出题考试,一旦如此,其弊病必将更加严重,理由如前所述。而且,中国的高等教育的资源分配基本实行计划体制,统考而不统一录取分数线,将这种资源的分配不公凸现出来,暴露出高教资源分配中的“大城市中心”倾向。如果取消统一考试,人们将无从提出批评,无法形成压力改变这种分配不公,甚至会使教育资源的分布偏差更大,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教育更加发达,而偏远地方更加落后,教育的公平性受到严重损害。近年人们对北京批评较多,而对同样受到“过度照顾”的上海则批评较少,盖因北京参加了全国高考而上海是自行命题。鉴于此,北京已决定在
2002
年自行出题考试。废除统一考试,如何测评这
种资源分配是否公正?
如果不顾现实条件,尽管改革的动机纯正、立意良好,但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笔者曾在《教育与社会》(《东方文化》
2000
年第
1
期)一文曾写道:如原本是为提高素
质而提倡的“文体特长”变为“升学加分”的条件,各种“特长”“考级”不断升温,反而成为新的“应试”,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电脑派位”、“就近入学”原本是一些地方为减轻中、小学学生的学习负担而进行的入学改革,但在实际中,凡有权力有关系者,子女统统成为“择校生”,广大没有关系、权势的家长也想尽一切办法“拉关系”交钱,让自己的孩子“择校”。之所以要拉关系是因为“择校”严格说并不合法,所以如果没有“关系”有钱也无处交。由于择校费并不是公开的明码标价,而是“看人下菜碟”,根据“关系”的亲疏、权力的大小决定“择校费”的多少,少则几千元,多则好几万元在这种“运作”过程中,充满了惊人的黑幕。所以广大家长不禁发出“还是考试好”的感叹。更严重的是,这种政策实际上剥夺了贫寒人家子女原本凭考试的“高分”就能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原来贫寒人家子女只要考分高,就能免费被“择优”录取。教育产业化无疑是教改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正确方向,但这就更要有考试制使贫家子女能凭高分享受优质教育,而不是一切都由金钱决定,因为教育毕竟是种特殊商品,这不仅是国家培养人才、发展文化的需要,更是一种基本权利。
现行教育体制的一个重要弊端是无法因才施教,使一些在某些方面有特殊才华的学生难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因为现代化社会需要社会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因此“标准化”的制式教育就应运而生,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模式。制式教育的特点是“批量化”生产,将受教育者的智力水平和心理、生理发育情况综合考虑后“取平均值”,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统一的教材,在学校“大批量”对学生进行教育。无法考虑少数天才,也很难牵就部分差生,只能以占受教育者绝大多数的“中间值”为基础。“大众化”的制式教育,打破了少数人对教育的垄断,使绝大多数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对全社会教育水平的迅速提高确实功不可没,在可以看到的未来,也仍将是最主要的教育模式。但人毕竟千差万别,制式教育模式最大的弊病就是很难照顾学生的个性,最多只能在不影响“标准化”的前提下某种程度地考虑学生的个性。而我国目前人口文化程度还较低,但经济、社会的发展却要求社会文化程度迅速提高,因此教育必须以更快速度发展,教育的“批量”只能更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格外“惜才”,制定种种措施让“天才”不被埋没。但在实践中,人们推出的如推荐、保送、免试等一系列措施在让少数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得到特殊照顾、使其才华得以发挥的同时,更多地是一些权贵子弟“搭便车”,严重侵害了其他学生的权益。在中国目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优质教育和高等教育属稀缺资源的情况下,国家教育体制制度改革、设计的基点应是尽快普及提高广大公民的文化水平,使尽可能多的适龄青年得到尽可能好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对多数人的公平比对少数天才的照顾更加重要,也只能在这个前提下考虑少数“天才”的培养问题,不能因此而轻变对普及教育、迅速提高全民教育水平行之有效的制度。
总之,教育是社会中的一环,不能离开社会现实孤立地进行改革。脱离社会现实条件的改革和制度设计,无论动机怎样良善,在回到社会层面的操作中很可能会导致教育更加不公,甚至会使腐败更加严重,结果不是“更好”,反会“更坏”,注定会失败。如前所说,这种“失败了或实验事关千百万人的命运,因此每项措施的出台之前一定要有理性的反省和充分的讨论空间,充分估计到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使“制度设计”真正切合实际、缜密可行。
摘自《书摘》
2002-7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