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指标与路径:中国教育迈向现代化(订购) ISBN:9787519124281 印次:1-1 作者:杨小微等 著 开本:16开 定价:75.00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12-01
现代化是中国教育发展的百年梦想。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指标与路径:中国教育迈向现代化》,是一本全面探讨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路径及其评价的图书。书中以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立足于世界现代化的宽阔视野,对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性进行了审视和批判,确立了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区域性教育现代化化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和案例分析,完成了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总体结构及各教育阶段重点指标、地区特色指标框架的修订与完善。同时,本书还基于各地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案例,全面探讨了教育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政策创新和制度保障。
作者简介
杨小微,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原所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兼职教授,中国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分会副理事长、教育学分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专长为教育学原理、基础教育改革、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现代化评价、教育发展战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十余项,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转型性变革、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教育治理现代化、教育发展目标与战略等领域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230余篇,撰写出版专著、教材20多部。
精彩试读
现代化是一个历久不衰且还将持续的世界历史潮流,中国作为“后来者”,从最初被动卷入到现在主动参与并自觉推进,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挫败的教训。要想在今后的路上走得更好,准确把握现代化的内涵是采取正确行动的前提。
一般说来,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是涉及人类生活所有方面的深刻变化。概言之,现代化可以被看作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以及价值观念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仅仅从人均国民收入来衡量现代化的水平,或者只是从政治机构、组织结构与功能来解释社会的现代性是远远不够的。正如英克尔斯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能够赋予先进制度以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的心理基础,如果掌握和运用先进制度的人在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还没有经历一场向现代性的转变,那么失败和畸形的发展就是不可避免的。英克尔斯关注现代化进程中人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因素,从现代人格形成的视角调查了六个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国家,归纳出现代人的九个心理特征。其中最重要的四个特征是:有丰富知识的参与型公民,对个人效能抱有充分的信心,有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愿意接受新的经验和新的思想。英克尔斯把这些特征称为“现代性精神”。现代性精神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
除了人的因素,与人有关的社会文化因素也极为重要。一些学者指出:“现代化是探索性和创造性思想态度的发展,它既是个人的思想态度,也是社会的思想态度。这种态度隐藏在技术和机器使用的背后,引起个人之间社会关系产生新形式。”这段话指出了现代化中相互依存的三个方面:思想和精神、社会结构、工具和技术。一些社会学家认为:“结构方面的条件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文化因素才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因此,现代化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通过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来改造传统文化,使它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上面。
综上所述,人的现代化和文化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仅有工具和技术的现代化,只能算是形式上的现代化;关注人的现代化和文化的现代化,才能使现代化名副其实。
感谢一次机缘让我和我的同事及学生得以深入进行教育现代化的研究,这就是2013年投标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获得成功。我们中标的“教育现代化评价体系及推进路径研究”是当年的1号课题,足见国家对这一问题领域的重视。因为这一契机,我们便将之前一直关注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域推进的研究拓展到更广、更深的领域,同时也从历史、哲学、文化等不同视角,以及制度、政策等不同层面去探究教育现代化背后隐藏的现代化、现代性等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在震惊于现代化问题之博大精深和错综复杂的同时,也欣喜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奔向教育现代化的路上迸发出来的热情、智慧和创造。
本书的内容以四个板块呈现。(1)追根溯源篇。分别从教育现代化的全球视野、历史追寻、现代性反思和价值论基础等方面展开阐述与讨论,力图为全书奠定理性的基础。(2)指标探究篇。基于对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研制的方法论探讨,梳理部分省、市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与特色,然后依据德尔菲专家问卷及专家工作坊研讨结果,对国家级指标体系展开优化研究。(3)路径探索篇。根据多地调研材料,梳理近年来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典型经验,从中梳理提炼出若干有代表性的推进路径,如以评促建、体制多元、示范区引领、第三方介入、城乡统筹等,以案例的方式呈现这些路径与策略,并阐述这些推进路径与评价指标之间的内在关联性。(4)制度保障篇。主要从教育现代化推进机制、监测制度、政策创新和文化生成等不同维度展开讨论,在揭示体制机制对教育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支持保障功能的同时,探寻教育现代化实践进程与现代化文化的交互创生,进而揭示建立教育现代化理论、实践与政策之间良性循环机制的必要与可能。
文章节选自《指标与路径:中国教育迈向现代化》一书,有删减。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订购)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