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读图时代的唐诗选本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读图时代的唐诗选本
雨田
2003-09-30 10:10:06  来源:  
 
 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意思是说要多读,乃至成诵;在反复诵读唐诗文本的过程中,不期然会同古代诗人心遇神合,从而邀来文艺女神的青眼——一首“自然之妙造”说不定就此脱口吟出。所以,这里的“读”恐怕多是指大声诵读或者朗读,而不是默不出声的心读。古人学诗作文大都如此。元好问有诗云:“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与张中杰郎中论文》)

 “大雅藏书”系列之一的摄影版《唐诗三百首》无疑让喜爱读唐诗者眼睛一亮。书的内封下方印有诗一般的文字:以读图时代的方式看唐诗/在现代摄影的感光微粒里神游唐诗的千年风韵/两种不同时代的目光融合在这里。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这无疑是作为接受者主体的读者心理诉求的结果。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关于诗画的关系,钱锺书在《读{拉奥孔)》一文里已讲得很清楚了。至于摄影作品与诗的关系还没有人认真做过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摄影对诗意境的表达没有绘画艺术那样体贴入微;画家若艺术功底深湛,在具体艺术操作时会游刃有余、意到笔随,而摄影家却受到拍摄对象的限制,因为他不可能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另造一个恰好与之匹配的画面,这种画面可遇而不可求。由是看来,摄影比绘画对诗的理解和诠释又多了一层隔膜。又因两者对诗诠释的媒介不同,诠释出来的艺术形式也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在我看来也是她们的魅力所在。另外,即使我们不考虑摄影和绘画的差别,艺术行为的主体也会因彼此的内在文化背景的不同从而使他们的理解也不同。即使如此,摄影艺术对诗的诠释不会无功而返。只要我们心平气和地打开摄影版《唐诗三百首》就会打消这种顾虑,抑或被摄影的阔大背景所深深吸引,其中所包含的质感让你仿佛触摸到了诗的灵魂。读者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去整合摄影主体和诗人的视角,从而进入到诗的意境里去。摄影还可以延伸我们的想像空间。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在理解一件艺术品或欣赏文学作品时,总有一个“前理解”,换言之,我们在心理构建艺术传达给自己的艺术形象总是接近以前我们理解接受的形象或者是对以前形象的改造或修饰——用我的话就是心理的“近水楼台现象”,也可以说心理的惰性在拘囿着我们的想像翅膀。

 对于不同时代的选本进行研究一定很有意义。选本在选者所处的历史环境里产生,在他生活的现实里生根立脚,肯定会或多或少带有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和审美情趣。选本或一代代长期流传下去,或仅具有选本史的价值而终止在历史的某一点上。比如有关宋诗的选本不在少数,钱锺书的《宋诗选注》无疑是目前最好的选本。但钱先生对此选本并不满意,“由于种种缘因,我以为可选的诗往往不能选进去,而我以为不必选的诗倒选进去了”。很显然,这里含有不少可供研究者深挖的信息,包括意识形态、选者本人的审美倾向和时代的审美口味诸方面。这些都能给后来的编选者提供有益的借鉴。摄影版《唐诗三百首》在诗歌选目上,就是编者在尊重经典版本所选篇目的前提下作了较大调整,基于配图的需要而更侧重于收录诗歌中图画感较强的作品。


(《唐诗三百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定价:39.80元)

来源:文汇报2003.9.30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