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大国创新》:全球科创迭代大潮中的中国力量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大国创新》:全球科创迭代大潮中的中国力量
2021-07-08 11:24:27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大国创新》(订购
陈劲 吴欣桐
ISBN:978-7-300-29410-0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定价:69元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文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书《大国创新》,对全球竞争下的中国创新、中国创新崛起的溯源以及中国创新未来之路进行了深入思考。

  历史大潮浩浩荡荡,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两次科学革命、三次技术革命及由此引发的三次工业革命的深刻洗礼。

  科技创新和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文明的更迭与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不仅诠释着当前世界格局的历史背景,更为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历史镜鉴。

  世界科学中心的变化与更迭

  科学革命引发社会革命,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世界科技强国的格局也在不断发展和演进。

  日本科学史学家汤浅光朝和中国科学计量学家赵红州描述了16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之间的世界科学中心五次转移的“汤浅现象”: 意大利(1540—1610年)、英国(1660—1730年)、法国(1770—1830年)、德国(1810—1920年)、美国(1920年之后),各国维持其科学技术鼎盛时期 80 年左右。

  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文化震荡、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新学科崛起、科学家迁移等要素都是导致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因素,而当一个国家在一段时间内的科学成果数量超过全世界科学成果总数的 25%,则完成了该国的科学中心建设。

  伴随着“日心说”“血液循环理论”等一系列开创性重大成果的出现,人类逐渐开启了对自然界的客观认知。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开始兴起,崇尚理性和科学的人文主义思潮的意大利成为世界第一个科学中心。随着经典力学体系的构建、微积分的发现、“化学革命”的推进,英国、法国、德国相继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刘则渊,2017;林学俊,1998)。

  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标志着人类知识增长的重大转折。17世纪,牛顿经典力学诞生,近代科学形成。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并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同一时期,生物进化论诞生。此时,随着机械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强国,其技术影响扩散至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并开始影响北美。

  随着电磁学、热力学、化学等研究的推进,电力技术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导技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催生了由机械化转向电气化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德国、美国率先发起了以电力技术和内燃机技术为主导的工业革命,它们快速成为当时的工业强国。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完成资本主义改革,紧跟欧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步伐。此时,德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先后建立并发展形成了先进的科技创新体系。

  在相对论和量子论被发现后,继而发生了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变革,基于新科学知识的重大技术突破层出不穷,引发了以航空、电子技术、核能、航天、计算机、互联网等为里程碑的技术革命,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和社会生产力水平。

  全球竞争格局经历了“冷战”的对峙、“全球化”的合作、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的历史进程之后,形成了美国整体领先、多个国家实力强大的世界科技强国新格局。

  目前,美国的科技创新实力依然处于全面领先地位,德国、日本、英国、法国处于第二方阵并在一些重点领域保持国际领先水平。随着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迅速崛起,这一格局正在发生新变化:在2019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中,中国连续第四年保持上升势头,排在第14位,超过日本、法国等,较上一年上升3个位次,是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唯一进入前30名的。

  新中国的科技创新伴随新中国的成长走过了艰辛的70多年,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科技创新放在了国家战略的高位,技术创新成果在载人航天、深海工程、高速铁路、高速计算、西电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互联网的商业应用方面,中国的创新层出不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经自主创新和开放式自主创新的创新范式演进历程,正在向全面自主创新的新阶段迈进。

  目前,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已经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在世界科技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通过国际比较分析来看,在科技创新的竞争优势方面我国依然面临严峻形势。

  我国基础研究能力与世界科技强国差距仍然较大,战略高技术领域核心技术和装备严重依赖进口;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未得到改善,核心芯片、基础软件等国产化比例很低。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科技创新

  当前,世界诸多科技创新强国的创新发展战略都为中国科技创新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在技术创新的强力推动下,以美国、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科技实力和国家实力也在相应地改变。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对世界科技创新贡献率大幅提高,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的重要一员。但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谋划科技创新的全球视野还不够广阔,国际科技合作的方式还有待拓展。

  (1)美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

  美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多角度性和相互交叉性的特征,形成了一个由政府支持、大学负责科研活动、创业和私营企业负责研发活动投资的体系。美国科技创新突出其原始性和开拓性,大力鼓励改变世界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以及高效率的技术转移,可谓全球科技创新的全能者。

  (2)德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

  德国在历史上一度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首都柏林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德国科技创新坚持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其创新体系以政治联邦制和市场经济为基础,形成了世界闻名的弗朗霍夫协会模式,该模式堪称德国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典范。

  (3)英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

  英国是近代世界历史上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科技创新的总体战略是巩固基础科学的世界领先优势,加快科技成果的创新与创业,将研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英国打造成为世界上科研、创新和商业环境与服务最好的国家,保证英国的长期繁荣。

  (4)法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

  法国是世界科技强国之一,其之所以能够长期在航空航天、高铁、核能、农业、汽车与精密机械等产业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得益于长期的基础研究,还得益于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移。产业化转移的相关机制包括机制融通、政策引导、基金支持、薪资保障和平台搭建。

  (5)日本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

  日本在科技创新中的突出特点是诺贝尔奖的井喷现象。日本提出技术立国的战略,关于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重视技术预见,系统性地预测和定位前沿性的重点技术领域。第二,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性投入。第三,推进官产学合作制度。第四,大力发展政府主导的大科学项目。

  对我国而言,拓展科技创新的全球视野,需要进一步丰富国际科技合作的内涵,完善国际科技合作的布局,创新合作机制,提升合作水平。

  拓展科技创新的全球视野,还需积极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创新治理,就是要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推动构建符合创新规律的开放包容的全球创新治理格局。

  顺应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大势,加强国际创新合作,需要有效载体和平台。“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发起的新型国际合作平台,具备促进国际创新合作、推动全球创新治理变革的巨大潜力。

  本文摘自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大国创新》有删节 (订购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