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道德教育将由“冲突”走向“和谐”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道德教育将由“冲突”走向“和谐”
——评《重建学校精神家园》
罗永华
2003-10-14 16:30:33 来源:
在当代,德育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从德育的发展轨迹可看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道德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它面临的情况较复杂,引起的关注最强烈。社会各界的仁人志士,特别是教育界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急切地期望着德育现状能改观,方法和手段能行之有效,人们物质和精神“双丰收”。因此,我国著名教育学专家叶澜在其主编的“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丛书”中,将长期从事德育理论研究的易连云博士的《重建学校精神家园》(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纳入。
《重建学校精神家园》以德育的学科体系为主线,在对我国学校德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了循序渐进、由现象到本质、中西对比、理论与实践等多方面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该书分为上篇“遭遇困惑”、中篇“世纪之思”、下篇“走出困境”三大部分。上篇将当今我国青少年价值观中的冲突和变化及行为上的失范,学校德育教育中自身的“非道德化、单一化”等问题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在这些严峻的事实面前,意识到当今我国德育教育中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以及解决的迫切性。从而自然过渡到中篇——“世纪之思”。中篇用系统、相关的学科理论,深入浅出,有针对性地对上篇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使读者在理论的支持下冷静、积极、满怀希望地看待当前的困境。如用哲学的视角对“生活世界”的反思及其中“生命意义”的重建;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源头进行探寻,考察了“道”、“德”意义和两者的关系,以及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特征与缺陷等;在对道德教育所遭遇的多种文化背景及道德自身的本质、道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特征的分析研究后,进入下篇——走出困境。在这篇中,首先简明扼要地列举了主要的西方不同学派的观点,加以品评,权衡得失,然
后提出自己认为可行的见解。如对20世纪西方学校道德,列举了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人本主义道德教育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等5种模式。认为:我国教育理论界与教育实践领域一方面对国外的学校教育模式进行了翻译和介绍;另一方面也在自己的教育实际中试图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学校道德教育模式。这些模式涉及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习惯,促进道德社会化和价值取向导引等方面的12种模式。最后,作者对东西方学校的道德模式进行了评析,并指出“所描述的东西方学校教育模
式中,其中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强调对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知”,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第一,构建良好的学校教育生态环境。因为一方面,当代社会正处在社会激烈变化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形势下,因此,对于德育环境的构建得从整体上人手;另一方面,学校德育教育的主客体都是生活于生物圈中的人(个体的和社会的),根据人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普遍环境和道德教育活动的特殊性质,该书从物理环境、生物环境。社会环境和主体环境这些方面论述了学校道德教育的生态环境,使人耳目一新。第二,重塑师德。从唤醒教师爱的情感,强化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对教师奉献与牺牲精神的诠释及树立教师踏实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方面,论述了教学中重要因素之一,即师德的重建问题。第三,转换“确定性”的思维模式,将学生作为新道德的主体。总之,该书经过这样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阐述,使读者感到思路清晰。问题明确,方法得当,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作者单位:教育科学出版社)
来源:中国出版2003.10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