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德彪西:清冷的月光——复旦大学出版社《四季乐韵:中外古典音乐品鉴》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德彪西:清冷的月光——复旦大学出版社《四季乐韵:中外古典音乐品鉴》
2021-08-16 12:03:12  来源: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四季乐韵:中外古典音乐品鉴》(订购

精彩试读试听

扫码试听

  有人说,德彪西的钢琴清冷得没有血色!尤其是钢琴表现下的“月光”,细腻优雅之余,让人感觉了一缕清寒,甚至是一丝荒凉,些许激情也是那水中的火焰,闪烁不停,却感受不了它的热情。

  当然,清冷只是一种听感,德彪西的音乐特色是“印象派”,会让人产生一种通感——它那飘忽不定的音色让人更多地联想起了捕捉光影变化的印象派画作,或是影影绰绰的太虚幻境。自幼寄居在姑妈克莱门蒂家中的德彪西,得以接触艺术收藏家阿罗沙,熟悉了许多现代画家的作品,包括德拉克罗瓦、杜米埃、毕沙罗的画作,乃至他也曾梦想做个画家。而等成名之后,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也被许多的听众与一幅幅印象派画作相勾连起来。譬如,聆听他的《大海》,是不是想到了莫奈的画作《日出印象》——单簧管和长笛牵引着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于海上,跟随管乐层层推进的弦乐,如同海风轻拂下渐渐苏醒的波涛,不断闪烁着晨曦折射的新辉;聆听他的《夜曲》,是不是联想到了惠斯勒的画作《夜景》——轻柔涌动的弦乐,颓唐摇曳的管乐,器乐化的合唱,隐约一片模糊的光影、微妙的色彩,虚幻朦胧的气氛中,恍见“云”的缓慢飘移,“节日”的火树银花,“海妖”的柔媚呼唤……

  “仿佛远远传来一些悠长的回音/互相混成幽昧而深邃的统一体/像黑夜又像光明一样茫无边际/芳香、色彩、音响全在互相感应……”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的诗句似乎道出了德彪西音乐的魅力所在。罗曼·罗兰则赞誉德彪西是一位“伟大的梦境画家”,想来这样的称呼德彪西会欣然接受,他本能地反感将自己贴上印象派的标签。甚至,他不喜欢作品分析:“无论如何,对音乐要保存它的奇异幻觉……”

  1884年,22岁的巴黎音乐学院学生德彪西以《浪子》(康塔塔)荣获罗马大奖,受邀在罗马美第奇别墅生活三年。青春得意的德彪西,开始了在意大利游学的生涯,期间游历了意大利北部的贝加莫地区,那里美丽的风光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旅行归来,读到魏尔伦的诗歌《明月之光》,萌发激情写成了《贝加莫组曲》(由四首乐曲组成,其中第三首为《月光》)。其实,这部组曲的创作并不顺利,于1890年开始创作,直到1905年才出版,前后历时十五年。这么长的时间里,德彪西的音乐从个性崭露逐渐进入成熟时期。《月光》这首作品初步显示了印象派艺术的朦胧风格,同时又有优美的旋律线条,使之成为德彪西钢琴作品中最为大众化的一首。

  《月光》为三部曲式。第一段,悠缓的旋律描绘出一幅月夜幽思图。乐曲一开始在行板速度上呈现出安宁的乐思,置身其中,我总感觉在荒凉的地方才可以找到真正的宁静,那是一片风止了的沙漠,或是退潮了的大海,在沙丘上,或在海滩边,静静地凝望那荒寂的月夜……一组组上行的琶音,似远去的风声,似渺远的潮音,在银色的画布上铺叠开来,月光是起伏的琶音,碎金一般洒满整个画布,衬托着飘浮的旋律,那是你自己都难以捉摸的梦境。还有更美妙的评论:“那轻盈的上行琶音,犹如向天空喷涌的清泉,然后在主、属音的交替中恢复平静……”意大利音乐评论家加蒂的评论能否激起你的共鸣?

  中段的音乐微微激动了起来,但不失清冷。右手是一些短小的乐句,左手是风一般跃动的分解和弦——轻径地拂过林梢,像是稀疏的树叶发出沙沙声;悄悄地,月光在粼粼的波光中颤动起来……随着琶音的加快、踏板的重叠,形成了一片色彩班驳的意境。

  音乐的速度又慢了下来,第三段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再现,音型上稍有变化,情绪更为放松,也更深地入了梦。乐曲的尾声,宁静的曲调和分解和弦把月光下荒寂如梦的意境描绘得更富诗意。

  德彪西对月亮的描摹意犹未尽,创作于1907年的《意象集》第二集,包括三首乐曲,分别是《林叶钟声》《月落荒寺》《金鱼》。

  据说,《月落荒寺》这个标题是由法国音乐学家、评论家路易斯·拉罗提出的。这首曲子大部分以缓慢、平行的和弦构成,营造出了朦胧不清的静寂气氛。这怕是德彪西所作的意境最空寂、音符最稀疏、琴声最弱远的一首乐曲,倒有了些中国水墨画的意境:荒寺月明,空山莺啼。当纤细的手指轻触琴健,恍若沉沉寂夜钟声寥落,一种荒凉感氤氲而生,月色如纱似雾,悄悄地裹起了你;及至一句欣悦的主题闪过,心中已不觉荒凉,倒生出一种彻底的自由感,安然赏月,不由得想起苏轼的短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何夜无月?兴之所至。德彪西创作《月落荒寺》时,想来沉浸在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之中,聆听此曲,你是不是也体会了月夜苏轼的闲适与自由。

  1913年问世的《前奏曲》第二集,共包含了12首乐曲,其中第七首为《月色满庭台》。德彪西这首乐曲的风格接近于《月落荒寺》,精致而具光影感,散发出一丝古老而肃穆的气息。标题来自于赫内·普沃描述他1912年印度旅行的通俗小说,乐曲充满了异国情调,描绘出清冷的月色下绝美的远东风情。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乐曲开头,七和弦化的法国民谣以下行半音旋律进行,仿佛月光轻轻洒落一地,花影斑驳,清冷高洁,却又无端地让人生出一种零落感。

  作为欧洲音乐史拐点上的人物,德彪西把汹涌澎湃的大海浓缩成法国式的园林池塘,把贝多芬激情涌动的月光蜕变成了清冷荒寂的月光,你不一定喜欢,但一定记住了月色朦胧的唯美风景,隐隐约约,似梦一场!

  扫码试听更多

以上四图分别为《春·黎明之光》《夏·草原之约》《秋·大地之歌》《冬·人生之暖》,朱燕绘制

图书信息

 名家推荐

  万里长江由此入海!启东是一座滨江临海的城市,有着海纳百川的气度,古典音乐在那儿得以传播和弘扬,是一种文化包容的可喜景象,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直观体现。《四季乐韵》好似一场听觉与视觉的盛宴,切切实实拉近了古典音乐与我们的距离。愿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古典音乐,也愿古典音乐更多地滋润现代人的心灵!

——江明惇 上海音乐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四季乐韵》凝聚了作者数十年的音乐聆听经验和感悟,让人触摸到古典音乐的骨骼脉络,直观地感受到它的波澜壮阔与优雅婉约。因为这浪漫的音诗画,我们便能在世俗的生活里彻底放空自我,惬意享受片刻的美好;我们的身心便能时时得到滋养,人生百味,淡然品赏。

——陈鸿铎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意境美、技术美与材料美共构了版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印材的拓展与应用,会激发艺术家创造力,从而促成新的版画表现语言诞生。朱燕在水印木刻创作中突破传统圭臬并进行了多种材料实验,使她的作品在江南婉约韵致中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物性美感。

——陈琦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博士生导师

  内容简介

  《四季乐韵:中外古典音乐品鉴》分为“春之约”“夏之梦”“秋之恋”“冬之旅”四个篇章,细细阐释古典音乐,让读者领略文字之韵,聆听音乐之魂,惊艳版画之美,感悟人生之道,品味一种骨子里的优雅。本书听读结合,通过扫码聆听音乐与欣赏优美文字相结合,让读者进入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音画互映,采用水印木刻版画的艺术形式,以丰富的色彩、清晰的肌理、朦胧的风格,展现古典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并将古典音乐烙上季节的色彩;诗乐相融,用颇具诗意的语言,将音乐史、音乐家、音乐作品融合起来,信马由缰地讲述人生的爱与恨、创作的苦与乐,又顺着音乐家的乐思,深入阐释古典音乐作品的旋律美、音色美、曲式美、内涵美。

  作者简介

  作者:木火,本名沈杰,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南通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著有古典音乐欣赏散文集《与音乐对话》,家庭教育随笔集《看着孩子长大》,散文集《最美的岁月遇见最美的你》。工作之余,致力于古典音乐推广。

  画师:朱燕,江苏启东人。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艺术基金专家库专家,其创作的水印木刻版画屡获全国大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广东省美术馆等多家机构收藏。

来源: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