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河南大学出版社重磅推荐“耕读书系”图书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河南大学出版社重磅推荐“耕读书系”图书
王丽芳
2021-10-18 11:17:21  来源: 河南大学出版社 
 

《四时有记:节气中的遇见》

王张应 著

  岁月遵四时而行,循着皖籍作家王张应的“遇见”,能够领略不一样的节气之美。他的这本《四时有记:节气中的遇见》,由“节气里的诗意”“节气里的味道”“节气里的遇见”三辑组成,70篇千字美文,字里行间流露着诗情和惊喜。王张应先生是金融界人士,早年曾为语文教师,或许是潜山的文脉滋养,使他的金融事业多了许多文化的亮点。他深深地爱着身边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并将其凝于笔端,分享给更多的人。他的写作除了勤奋,更多的是执着。为了写这本书,他曾经认认真真地跟随节气完成了二十四个节点的大循环运动,也曾为了一棵树、一朵花、一种物候等跑遍合肥城内的公园及城外的山间、田野,即便在出差途中,他也魔怔般地见树问树,见食究源,用他的话说就是,仿佛自己是节气的一介子民,就是草木的兄弟,那些形色各异的植物生命的不同表现无不是在给人节气的提示。节气滋养人生,节气定格人生,人,归根结底还是生活在节气里。读《四时有记:节气里的遇见》,除看到诗意和美好之外,还有心灵的回归。

《娓娓“稻”来:大地上的散文诗》

石少龙 著

  芙蓉国石少龙先生的娓娓“稻”来,令人神往。石少龙先生曾供职湖南省粮食局,十多年来,我一直称他“石局”。这次加入“耕读书系”,石局主要从三个方面引领大家走近稻人的世界,感受稻人的日常,并以专业的视解、深沉的笔触、全方位的探寻,讲述全国不同稻米产区的稻作文化及稻米特色,从“问”“探”“闻”“赏”“听”“吟”等多个角度解读稻之识、稻之道。邀请石局时,正值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仙逝,回想与袁老近距离接触的点点滴滴,石局几度哽噎。在这本《娓娓“稻”来:大地上的散文诗》里,石局将陪伴袁老的时光细细讲述,一代神农的崇高和平易跃然纸上,读来感慨万千。

《炊烟袅袅:一乡一世界》

朱晔 著

  京城作家朱晔自称古磨盘州人,他的这个雅号引起了我的兴趣。磨盘,多么亲切的乡村符号。每每看到这两个字,我便想到外婆的甘泉,想到村头的那座磨坊,那时,外婆做的美味玉米面发糕、白面馍馍,还有喂牛的麸子等都是从那圆圆的磨盘上磨出的。我在想,这个叫磨盘州的地方该是哪里呢?原来,也在水墨安徽。皖地真是底蕴深厚啊。在书中,朱晔笔下有风土,心里是乡愁,他将这个古老村落的乡土、乡风、乡情唠家常般讲出,极富理性,又字字饱含深情。这幅从小到大、从农村到城市、从幼稚到成熟的全景式的生活画面,亦是跳出“农门”的知识分子的美好的精神家园,更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赞美和讴歌。朱晔也是一个勤奋的人,他的每天一更的公众号让我无比钦佩,每每第二天早上看到他的公众号发出时间,都会想起那句话:世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有的只是日积月累的坚持。朱晔的自律来自耕读的家风,此家风深深地影响着他和他的女儿。他的女儿朱承彧颇有文采,小小年纪便有著作出版,去年参加高考被首师大中文系录取后,开办公众号,将自己的备考笔记、创作方法在公众号中分享给学弟学妹,缜密性、思想性值得借鉴。朱晔说,我希望给她做个样子,以激发她骨子里对文学的热情,用文学照亮人生。试想,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有这样的父亲为榜样,子女能不成才吗?

《水乡渔歌:乌篷欸乃慢时光》

朱晓平 著

  《水乡渔歌:乌篷欸乃慢时光》属于绍兴文人朱晓平的内心独白。朱晓平老师来自水乡绍兴,他的文字不仅灵动,而且散发着浓浓的“绍兴味儿”。他是四位作者中我唯一见过面的师友。那年去杭州,他带病导游,经龙游路穿街走巷,越北山街抵达西湖。夜晚的白堤人流依然如织,第一次到杭州,感觉西子湖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大,若不是朱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真是要生出“看景不如听景”的感慨呢!之后,朱老师又陪同我们深度游览了绍兴的山山水水。站在八字桥上,河中乌篷小划船,两岸水乡人家,原汁原味的烟火人间,无不向人们述说着生活的真实。我们还领略了“说不尽的沈园风情”,品味了别具一格的木莲豆腐,参观了绍兴黄酒博物馆,走进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沿着山阴道奔向王羲之的兰亭……绍兴,真的是一壶陈年佳酿,一曲婉转的渔歌!

  《水乡渔歌:乌篷欸乃慢时光》一书,在朱晓平先生呜呜幽幽的浅吟低唱中,江南的风情、人文、历史变得活色生香,引人入胜。绍兴文化一大堆,累积叠加,但说得出摸不着,需要用心去品。《绍兴品桥》《梅雨三题》《山阴道秋行》《东浦访酒》,感悟多于游历,风俗超越典故,情趣跃然纸上。读过去,身临其境,桨声欸乃,有桥堍头茶馆的烟火,有淅沥绵密的梅雨,有初夏栀子花的馥郁,有小镇午后的澹宕,有舌尖上的面饽饽,有回味隽永的“辉白”茶……可算是文化水乡的另一种解读。

  朱晓平出生于安昌古镇白洋村,与杭州萧山仅一道古海塘相隔。他发文章常常用萧绍的笔名,或许有乡愁的情愫。安昌与钱塘江北岸的古镇有不同的个性禀赋,人多田少,上一辈人稼穑艰难,生活不易的世态炎凉;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生活美学,都给他的童年少年留下了永难磨灭的记忆。春风料峭里的马兰头,清明时节蒸食螺蛳开穷荤,“六一节”的腌鸭蛋,苦涩的红菱,敲碎的扯白糖,交粮票喝喜酒,月饼轶事中的小小智慧,以及水乡小客轮里面蹭扇送凉风的快意,《夏日三趣》时尽情嬉水,《立夏三俗》中隔壁阿姐的娇羞,腌白菜也有风花雪月。即使后来棚车历趣,杭城美食,字里行间,画面感爆棚,风俗风情中,处处能感受到慈母的殷勤,缕缕的乡愁。

  水乡养育作者,作者讴歌水乡。从《河水清且涟猗》到《园囿十年生闲情》,诗化的散文,无不反映朱晓平被浸润到湿透了的“水乡人”的情怀,细腻真挚。而三四十年粮食部门的从业经历,更使他对粮食有了刻骨铭心的感悟,所以也常把笔触伸向粮食,发表了不少与粮食有关的文章,将职业与爱好融合在一起,读起来同样脍炙人口。《万年水稻 上山史前文化随想》《印象河姆渡》,稻米成为浙江早期人类的图腾。《粮库三章》《妻子的粮食春秋》《乡愁是一张薄薄的粮票》,岁月如歌,成为永难忘怀的旋律。《苏东坡杭州储粮赈粮》《胡公大帝的粮食情缘》《陆放翁赈粮遭罢官》,先贤的担当与职守,发人深省。《古代嘉兴圩田屯田与粮食生产》《湖州漕运的前世今生》《钱镠:一位造就江南粮仓的国王》,对江南鱼米之乡由滥觞到形成作了形象层面的讨论。

来源:河南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