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期待和忧虑——广西师大社《语文教育门外谈》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期待和忧虑——广西师大社《语文教育门外谈》
2003-10-30 10:28:31  来源:  
 
(节选)

 刘旭(以下简称“刘”):您在《审视中学语文教育》的代序中谈到了中学语文教育的理念问题,您能不能就此问题再作一些深入的讨论?

 钱理群(以下简称“钱”):好吧,我先来谈谈关于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些理念。用简单的话来概括,我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立人”,这是整个教育的中心,是需要各个学科共同完成的。语文教育的任务,是要通过“立言”来“立人”。在我看来,语言并不简单地是一个交流与思维的工具,它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和生存方式,人的存在要通过言说来表现。通常来说,语文的活动,如听、说、读、写,其实是人的一种生命的运动。而语文教学,又是一种特殊的语文活动,这是有明确、自觉的教育目的,有指导的语文活动。在教与学的双向运动过程中,学生潜在的能力包括语言的能力得到激发、释放和提高,教师的创造力也得到激发,成功的语文教学必然是老师与学生两个积极性的充分调动,达到师生双方的精神的升华。语文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能够起到几乎是决定性的作用。孩子在未接受语文教育之前,他是个自然的人,在语文课堂上,他学会识字、读书,就是一种文化的传递;通过广泛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作品,民族传统文明、人类文明的成果渗透到孩于的精神之中,他就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另一方面,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学会了写文章和说话,可以自由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他就从个体的人变成了社会的人。我们通常说语文教学就是听、说、读、写,其实可分为两个过程:听和读就是由外向内的接受,由自然人变成有文化的人;说和写是由内向外的交流,由个体的人变成一个社会的人。这里,还要强调一点,无论是接受还是交流,都必须是自主性的,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要从听、说、读、写四方面,不断完善与发展自己,这是一个精神成长,独立人格形成的过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立人”为中心的意思。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终是要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个性的健全发展,以此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他人思想的奴隶,按他人的意志去说话、写作的工具。是培养人,还是工具?这正是教育观念上分歧的焦点所在。

 我想讲的第二点是,我觉得现在对学生,尤其是对中学生的学习语言的潜力和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估计不足。我们首先要充分估计学生学习语言的潜力和想像力、创造力,然后才能通过教育将之充分激发出来。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由于学生学习的是我们的母语,本民族的语言,与外来语言不一样,未学之前他们已经会说会听了,他们学习的潜能是非常大的。现在的教学搞得非常烦琐,原因之一就是老将学生看得太小,对他们估计不足。我最近参加了一些作文大赛的评奖工作,也常与中学生通信,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常常很让人惊奇。现在的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我觉得语文教育要改,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理由。

 第三个问题,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是被教育的对象。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发育〔身体的发育与精神的发展阶段,学习的要求和特点是不同的。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最大不同是它处于一个打基础的阶段,有它的特殊要求。具体到中学语文教育,就是要在打好两个底子——终生学习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我们现在要有一个终生学习的概念,未来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爆发、变动是非常快的,人的工作是要不停地变的,要随时适应这样的变化,就要不断地学习,作终生学习的准备,不能说读完中学、大学就完了。中学语文教育就要让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并且形成爱读书、爱学习的习惯。中学阶段,甚至大学阶段,不可能把今后几十年应用的知识都教给你,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参加工作之后,所要用的好多知识并不是在学校中学到的。但在学校里,特别是在中学阶段,如果具有了读和写的基本能力,掌握了基本方法,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可以适应社会需要,不断学习,一辈子受益无穷。另一个是打下精神的底子,精神底子好了,对学生一生精神的持续、健全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怎么打精神的底子?在我看来,初中与高中阶段应该有不同的重点与要求。初中阶段,首先要开发学生的五官,开发他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与嗅觉,增强他的观察与感受外部世界的能力,这其实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基础。要让孩子读神话、童话、寓言、故事,了解人类的基本想像[如外国的普罗米修斯,中国的女蜗补天、夸父逐日等],进一步开发他们自己的想像力。要给学生美好、光明的东西,让他们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进而感受、体验人的精神的美,追求美好的理想,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和自然、宇宙生命的和谐,在人生的起始阶段,赋予他们的生命以最基本的亮色。在他们长大以后,真正面对社会与人生时,就能以从小奠定的内在生命中强大的光明面,来抗拒外在与内在的黑暗。当然这不是语文课能全部承担的,但语文应该有这样的教育理念作为选文与教学的依据。学生的教育到了高中阶段应该有新的要求,初中阶段是着重感性的积累,高中阶段就要逐渐增加理性的思考,让学生逐步接触到一些严肃的问题,要选择一些大气的有力度的文章,要有更开阔的思想视界和文化视野,对学生进行世界观的基本理念的教育。更要培养学生批判、质疑〔包括自我批判与质疑〕的能力,逆向思维、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对教材作出自己的解释和评价。

 刘:您这里所讲的实际上是一个中学语文的素质教育问题。

 钱:对。这个问题,教学大纲上有更具体的规定,除了我刚才讲的之外,情感、意志、美感,这都是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这些都要通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来完成。我还想强调习惯的养成。所谓习惯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的习惯,读书习惯,还包括我称之为 “语言文明的习惯”。比如说能够很耐心地听别人说话。这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我们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别人话说一半就忙着插话,这背后有一个是否尊重他人的问题,这是很能看出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明水准的。这样的问题很多,比如说听完别人讲话以后,立刻能够作出自己的评价与独立判断,和对方进行平等、民主、自由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且进行充分说理的争辩,等等。开始是能力的训练,最后就要成为习惯。这样的语言文明习惯的养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素质的提高的过程。五四以来,我们一直在讲“改造国民性”,它应该在教育上得到落实。

 刘:您谈到了素质教育。我觉得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因为教育的具体操作是由他们来承担的。我们现在设想的语文教育改革,从教学的目标,到教材,再到考试制度,还有具体的教学方法等,最后都要落实到第一线的教师的教学上。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您曾经说到您见过一些很有理想的中学语文教师,但据我的观察,无论在中学还是在大学,真正的以教学为自己的事业的教师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其他的教师即或是老老实实地教课,也是为了能顺利拿到工资,更差的根本就是在混日子。他们不但将学生当成灌输对象,应试工具,而且把自身也自觉地看成工具。他们惟一关心的是上级[校领导,教育行政部门]对自己的评价,这关系着自己的实际利益——工资、福利等;而上级对教师评价惟一的标准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种情况下,希望所有的教师都有较高的素质并真正认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很难的,这是一个常让我困惑的题。就像对大众的矛盾一样,你有好的设想,他们却只看直接利益,常让人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慨。

 钱:是的,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据我的了解,现在好多教师都忙于家教,挣钱去了。教育对好多教师来说,变成赚钱的一个手段了。这里也有一个实际问题:教师的待遇比较低,对一些教师来说,至少在开始时,是被生活所逼的。还有一个社会风气、心理平衡的问题:现在是在当官的带动下全民经商,教育界这个“清水衙门”也不清了。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不能简单地责怪教师,所以刚才我不愿谈这个事情。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普遍的教育现象,却是可以议一议的。我曾经说过,这是一个消解理想、价值与意义的时代,教育应有的神圣性也被消解了,再也没有人把课堂看作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圣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变成买卖的关系了,我卖知识给你,你出钱买我的知识,我保证你考上大学,这种教育的商品化、庸俗化是个极严重的问题。但是,也还是有很好的教师,他们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兢兢业业地工作,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他们中有些人还实实在在地进行着教育改革的探索与试验,但这样的教师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往往站不住脚,思想上也经常处于矛盾中,甚至陷人人格分离的极度痛苦中,可以说越是有独立思想的教师越是感到困惑。但如果教师都没有思想,怎么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来?而在我看来,教育改革能否成功,我们的教育理想能否实现,关键就是看是否有一大批有思想有探索精神的教师。我接触到好多有想法、有追求的教师,他们写信给我谈思想的苦闷,我总是劝告他们,无论如何,还是要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就算是为你班上的那些愿意上进的孩子,为他们的未来着想吧。但还是有很多好教师,特别是年轻的教师坚持不住,只能离开学校,换了工作,心里也是很痛苦的。我很能理解他们的苦恼,并且知道,我的那些劝告是无力、无用的,关键是要进行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体制的改革。在我看来,这也正是教育必须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的理由:应该创造一种机制,使这些有理想,有独立思想与探索精神,真正志在“立人”的教师得到用武之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改革不仅是解放了学生,同时也是对教师的解放。有人总在那里制造舆论,仿佛教改是冲着教师来的,把对应试教育弊端的批评说成是对教师劳动的否定,这是一种混淆视听的说法。不仅学生,教师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其实家长也是受害者,甚至出题的考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害者。因此,我曾说,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对学生、教师、家长、考官……都是一个解放。大家都应该成为教育改革的动力,不要人为地制造矛盾与对立。

摘自《语文教育门外谈

来源:广西师大社网站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