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社会信任:民间金融与经济转型》(订购) 作者:刘卫平 ISBN:978-7-300-29547-3 定价:86.0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刘卫平博士的学术专著《社会信任:民间金融与经济转型》是从社会学角度对县域城镇化进程中民间金融行为与经济社会转型的研究,作者认为,过去20多年来,在正规金融资源不易获得的情况下,民间金融的兴盛对县域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在民间支撑民间金融的是传统社会信任网络,在城镇化达到一定规模和体量后,这种由传统社会信任网络支撑的民间金融无法与现代日趋复杂的产业发展相匹配,亟须建立以系统信任为基础的现代金融体系。由此,作者将研究拓展至开发性金融发展以及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构建国家信任等方面,其选题和跨度在学术与社会实践上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刘卫平博士在国家金融机构工作,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金融与经济现代化转型问题,他过去接受的是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的理论知识及研究范式,后来又在我的指导下攻读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众所周知,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及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别,经济学基于“理性人”假设所建构出来的模型,在解释社会现象和行为时产生了诸多不适,因而“有限理性”概念、“社会人”假设、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等社会学概念、思想和研究视角越来越被经济学与金融学所重视和应用。这部著作既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认识从经济学、金融学向社会学转变的转型历程,又体现了他对城镇化所带来的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深入思考。
一般认为,社会学学科发端于19世纪30年代,早期的社会学家关注的主要是社会现代化转型时期的重大社会问题,社会学一般尊崇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埃米尔·涂尔干为三大奠基人。当然,也有更多的乃至十余位大师之说。卡尔·马克思的最主要著作《资本论》就是以金融为主题的。当然,在随后一段时间里,社会学学者对金融的关注显然不够。然而,当今再没有人敢不关注金融了。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在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老百姓不仅更加关注自己的收人,而且更加关注自己的财产,无论是收人还是财产,都是用货币来计量的。既然是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社会学的研究者当然就不能忽视。所以,近来我国社会学界也有不少人从事"金融社会学”研究。
刘卫平博士的著作采用社会学视角主要研究民间金融风波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发展、变迁的原因与规律,阐释了现代信用体系对于城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相比于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体现出了社会学的综合性和全面性特征,展现了社会学研究的魅力。
作者以他熟悉的D市为研究案例,探索了该地区发生的一个重大金融案件,分析了该案件所反映的民间金融的产生、发展、崩盘,以及政府出手治理的全过程。一方面,作者从个人信任与系统信任两个维度深人分析和考察了D市的民间金融体系,并认为应对民间金融风波的关键是重建现代系统信任。另一方面,作者从社会学视角阐释了社会信任体系与民间金融的关系,在这方面也颇有新颖观点。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是很有特色的:
第一,本研究通过民间金融来实证分析社会信任问题,从民间金融的兴起、发展、崩盘、地方政府对民间金融风波的整个治理过程,动态地分析了普通公众对于民间金融信任关系的转化。本研究关于社会信任的研究是从微观层面到中观层面的实证分析,是在地域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对社会信任的实地分析和考察,社会信任不再是一套抽象而宏大的道德辞令。
第二,本研究发现,建立在传统人际信任基础上的民间借贷是与该地区的传统文化、传统民风民俗以及传统小农经济接轨的。当一个地域处在社会流动性较低、地域社会相对封闭的情况下时,并不会发生太大的问题。但建立在这种信任基础上的民间金融市场,一旦遭遇到D市如此大规模的快速城镇化,迅速膨胀的城市聚集体与脆弱的建立在私人关系基础上的民间借贷之间便会出现巨大的不匹配。因此,社会信任的断裂导致了民间金融风波的爆发。所以,只有建立在公共权力和法治规范基础上的现代系统信任,才能解决地域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的矛盾。
第三,本研究提出了关于社会信任断裂、社会信任转型与社会信任重建的问题。社会信任断裂是指建立在个人信任基础上的人际信任由于与现代金融体系不匹配而造成信任转型的分裂,实际上是经济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基本制度的断裂,即社会中广泛蕴藏的人际信任关系无法向系统信任转型,导致社会资本也不能合法、有效地流动。因此,这种信任的结构性断裂揭示了经济社会转型所面临的基本难题。
第四,本研究凸显了经济转型期间社会信任的中国特色。民间金融本来纯属个体经济行为,但在民间金融风波爆发后,几乎所有的责任最后都转移到了地方政府身上。地方政府在治理民间金融风波时,也希望依靠公共权力来组建地域金融系统。这种公共权力干预下的信任体系重建非常符合中国社会的逻辑,凸显了社会信任重建的中国特色。D市之所以发生这么严重的民间金融风波,当地基层政府本身确实存在一定的责任。因为政府作为“守夜人”,目睹民间形成了大规模的借贷和集资,却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直到出现了问题才开始介入。因此,在爆发民间金融风波后,民众自然要求政府处理问题。信任重建问题较好地揭示了转型期我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第五,本研究也拓展了社区研究的范围。目前,大多数社会学的社区研究是聚焦在某一个社区共同体的范围之内,而本研究以追踪社会事实和社会事件为线索,大大拓展了研究区域。本研究探索的这个民间债务纠纷发生在D市及N区、S市和X县等广泛的区域。本研究遵循了追求社会事实的原则,大大拓展了传统社区研究的范围。本研究基本上依据民间债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分析D市民间金融的产生、发展以及民间金融风波的爆发这一社会事实,因而在研究方法上也颇具特色。
刘卫平博士的《社会信任:民间金融与经济转型》一书,是在他的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记得当年他在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全匿名评审中获得了全A,这样的成绩在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体制中实属不易。现在,他的高水平学术著作能够正式出版,作为他的博士指导教师,本人也颇感欣慰。
总之,刘卫平博士的著作做出了理论上和实证研究上的贡献。在此,我们特别祝贺他的学术成果能够在颇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信任:民间金融与经济转型》序。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