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施蛰存:上海大学的精神——上海大学社《上海大学(1922—1927)师生诗文书信选》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施蛰存:上海大学的精神——上海大学社《上海大学(1922—1927)师生诗文书信选》
施蛰存
2022-05-17 09:52:43  来源: 上海大学出版社 
 

上海大学(1922—1927)师生诗文书信选》(订购

胡申生 编注

上海大学出版社

上海大学的精神

施蛰存

  原载1925年10月23日《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现选自黄美真、石渠华、张云编《上海大学史料》,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4—18页。

  施蛰存(1905—2003),浙江杭州人。著名学者。1923年进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上海大学,今天已举行一周纪念会了。我呢,入校还不过一个多月,然而我却自信,我知上海大学已深,今天我该讲几句话。我个人的回顾,大学生的生活,到现在也恰好满足一周年,今年暑假以前,我也曾在一所大学里做过学生;但我总觉得丝毫没有得到一点大学生的学问,也没有干过一些大学生应有的活动。我所得到的,至多只能说住过好些时的高大洋房,多记得好几个英文名词罢了。我早在报纸上和上海大学的教授的著作中,看出上海大学的精神,决不是和旁的大学一样。我相信我自己的观察是不错的,于是我毅然决然的进了上海大学,虽然有好多人劝我审慎,我总不信。现在上课一个多月了,就我的观察,愈使我觉到上海大学是有特殊的精神,但我既做了上海大学的学生,我来讲上海大学的精神,不免有〈人〉要说我太会称赞自己,所以我敢声明,这一篇文字我是写出来供给社会做考察资料的;上海大学究竟怎样,请大家严正地看看。

  (一)上海大学的学生

  学校当然以学生为本体,所以我第一先说上海大学的学生。我曾听见一个人说:“上海大学的学生,都是自觉的青年”。我确知道,有许多人想来上海大学,而一看见简陋的校舍,便向别处去了;现在三百个同学中,从四川、陕西、安徽、广东、湖南等处来的很多,他们虽也盼望已在计划中的宋园的校舍早日告成,但平时却只注意于功课和自治等等问题,很少不满意于校舍太湫隘的。因此,我便知道,上海大学学生的精神。他们秉着刚毅不拔的勇气,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到这上海大学来,不是来享福,不是来顶大学生招牌。他们是能忍苦求学,预备做建造新中国的工人的。

  大学生所吸收的知识和学问,决不完全在书本上,也不在教授口中。但现在国内有许多大学生,他们的吸收知识学问的方法如何?课堂、自修室之外,一步也不走开去,读书之外,一句也不响;写笔记翻字典之外,一动也不动。这样偏狭而死的方法,上海大学的学生是不甘采用的。

图注:上海大学青云里校舍 闸北青岛路青云里(今静安区青云路上海市第六十中学)(1922年10月23日—1924年2月)

图注:上海大学西摩路校舍  公共租界西摩路29号 (今陕西北路南阳路路口)(1924年2月—1925年6月)

  (二)上海大学的教授

  上海大学的教授,主要不是以教授糊口的教授。他们很热心地聚集在上海大学,将他们所研究到的专长,指示给他们的学生。在别处学校里,我知道教授的面孔是冷的,而大学教授尤其应当庄严,即使这位教授生性和善,也不得不在授课的时候妆几分的庄严。这样可笑态度,上海大学的教授中竟一位也找不到。

  上海大学的教授,虽然都不是住在校里,虽然他们只是每天跑来上课。但他们无论如何,对于他们自己所任的学科,都能负责。不像别的大学教授,跑上讲坛,口讲指画了一点钟,便跑了,一切都不管。这样的教授在上海大学里也一位寻不出。上海大学的教授,既担任这一门学科,他总能切心的研究他将怎样使学生了解?怎样使学生研究这学科比较的容易些?怎样使学生在这学科上得到些利益?这些都是上海大学的教授所愿意为学生研究的,他们都能负担这全部责任。

  上海大学教授的真精神,想读者总已在杂志报章上发表他们的文章中看出。他们并不愿意一天到晚坐在讲坛上死教学生,他们也很知道大学生—尤其是现在中国的大学生,在研究学问之外,还有许多事要做。所以在旁的大学中的教授以为应当阻止学生,压迫学生的事,上海大学的教授却偏偏都很热心地帮助学生,指导学生。

  有他们这样的精神,所以我不能不对于他们表示谢意。

  (三)上海大学学生所做的

  上面我已曾指出上海大学学生特殊的精神。但最能够表现他们的精神的,当然要看他们所已做的或要做的事了。所以我再写这一节“上大学生所做的”。

  1.在政治上,上大学生绝对主张大学生不宜干预政治。在这样糟、这样没廉耻的北京政府之下,在这样敢说不敢做的民气之中,上大学生抱着绝大的心愿,要竭力扫除一切,要将我们现在应当归依的真正救中国的目标指示给国民。这是上大学生在政治上所要做的。

  2.在社会上,近年来,各大学中,社会学系—是很时髦的一种学科,于是有不少学生纷纷地选这门科学研究了。但就我个人所知道的,除了少数大学和少数切心研究的学生外,竟有不少的社会学系学生,他们至多只好说每天读几十页很高贵的英文本社会学书罢了。他们的教员多半是外国人,他们所用的书本,全是原文本。我们不能说他们并没有研究社会学,但他们实在不过研究那适合于外国的社会学罢了。上海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没有那些对于中国社会情形隔膜的外国人,非不得已不用不合中国社会的社会学教本。上海大学中的社会学教授,都是社会学研究者。他们将自己编的讲义授给学生,这比较那些用外国人教英文本的社会学,毕竟谁切实些啊?“我们研究我们的社会学知识,参考外国的社会学学说,预备实用于中国社会。”这是我在一位社会学同学口中所听到的。

  3.在美术上,我最不能忘记的,就是上海大学美术系同学的组织画会。在开课一星期之后,立刻就听到他们发起组织画会的呼声,再一星期后,他们画会居然成立了。天天我总看见美术学系同学拿着画具,从事工作,我也看见了他们好几种美丽的作品。

  4.在文学上,有一百多学生的中国文学系,在上海大学或在上海任何一大学,比较上不能不算独盛了。在这一百多学生中,有的能做诗,有的能做小说,有的能做剧曲,在各文学刊物上,也常常能够看见他们的作品。现在文艺研究会也成立了,我们只拭目看他们研究所得的成绩罢。学英文系虽然只有三四十人,在别的大学里,或者要算人数最少了。但上海大学的英文系,虽然比较的人数少些,可是他的精神却不见得不佳,和美术系的画会,同时组织成立的,便是它的英文演说会,每星期我们能听到他们很流利的演说练习,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的精神却因此而愈显了。

  以上三段文字,我写完了,我便加上了一个题目叫“上海大学的精神”。因为我曾经历过些时不像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所以一进上海大学立刻就觉得两样,虽然我是一个很冷静的人,但在这样活泼的上海大学中涵泳着,我也不知不觉地好活动起来,我觉得精神比形式十分重要,深愿注意教育的人,对于我这简略直率的文字,赐以批评和指导。

  上述内容出自上海大学出版社《上海大学(1922—1927)师生诗文书信选》。

来源:上海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