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让校本改进有真正发生的可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惠利文化与学校发展》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教材图书查询






综合查询 分类查询
查询新闻




最新可供书目

呼吸支持与重症肺炎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商标法原理与诉讼实务

郑州大学出版社


进口竞争对中国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中华源·河南故事:书法

河南大学出版社


足球训练基本理念与基本方法概论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主页 > 精品书摘
让校本改进有真正发生的可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惠利文化与学校发展》
刘伟龙
2022-06-23 11:29:32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惠利文化与学校发展》(订购

刘伟龙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4月出版

  毋庸讳言,“校本改进”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常规操作和共同期待。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国际校本改进计划”后(International School Improvement Project,ISIP),以“校本改进”(school improvement)为主题的教育改革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与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校本改进”这一国际大背景的影响下,校本改进也成为我国众多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没有学校层面的变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变革。”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而对学校管理者而言,如何改进学校,择定怎样的角度统领校本改进工作,如何保障校本改进质量,都成为需要面对的议题。回应时代赋予的使命,让李惠利中学走上稳步发展的快车道,保障学校发展的品质,是我再次来到李惠利中学后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学校明确提出“基于学校文化的校本改进”这一总课题的起点。

  一、校本改进成为时代的主题

  明晰当前学校管理发展的脉络,进而找准当下学校管理继续发展的风口,为李惠利中学进一步发展定锚,这是我回到李惠利中学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基于多年的工作经验,综合众人之力,我们逐渐认识到: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校本改进应成为时代的主题。

  校本改进成为一个较为清晰的领域或者概念体系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源于OECD的“国际校本改进计划”。在“国际校本改进计划”里,OECD将校本改进定义为“一种系统而持续的努力,旨在改变校内的学习环境和其他相关的内部环境,最终能让学校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

  回顾国际层面校本改进的演进史,可以发现,校本改进的研究和实践在40多年来也在不断深入,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谓“关注”阶段,时间约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在这个阶段,校本改进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阶段关注的焦点在于“学校要不要改进”、“学校为什么要改进”、“如何依靠外部力量实现校本改进”这三个议题上。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阶段,学校内部因素比如学校教师对学校的认同,尚未纳入到校本改进的视野。 

  第二阶段可谓“效能”阶段,时间大约为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后期。在这一阶段,人们不再满足于讨论学校要不要改进之类的问题,而重点关注“改进什么”,以及“如何改进”。这一阶段的状况以埃德蒙兹(Edmonds,R.)等美国学者的研究最为典型。他们主要挑选一些公认的好学校,基于调研总结出了这些学校之所以好的典型特征,并提出了“学校效能”(school effectiveness)的概念。概而言之,他们把校本改进和学校效能连在了一起,企望通过校本改进提升学校效能,掀起了校本改进运动新一轮浪潮。正因为如此,在这个阶段,校本管理变革、高效能学校运动、策略管理、学校发展计划等不断涌现。

  第三阶段可谓“持续改进”阶段,时间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这一时期研究者认识到校本改进应该“内”“外”并重。所谓“外”,就是影响校本改进的外部因素;所谓“内”,就是学校内部组织系统的改进力量。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内”、“外”并举,既借助外部力量,又仰仗内部力量,关注学校内部课程的编排、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形式的调整、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及校长和教师的角色认同、学生和家长的参与管理等等,试图通过这些要素的重新配置,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结构,建设一个富有活力的自主持续改进的学校。

  纵观校本改进的这几个发展阶段,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几点重要启示:首先,校本改进是学校管理永恒的主题。学校是开放的社会系统组织,只有不断的变革与发展,才能与时俱进,才有出路。其次,需要对校本改进进行通盘思考。从校本改进的演变历程可知,单方面的校本改进可能会给学校带来一定的变化,但很难给学校带来整体而持续的改变。因此,只有对校本改进进行通盘思考,才能让真正的校本改进发生。再次,质量是校本改进的生命线,而今尤甚。当前我国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即由规模扩张发展到质量提升的阶段,对学校质量和内涵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更加需要系统的、有深度的、科学的改进。

  “旧事总能赋予现时的人或事以意义,乃至于能够昭示更美好的未来。”在我们看来,这几点启示是所有校本改进应该遵循的方向和路径,也是李惠利中学校本改进所必须秉承的基本原则。

  二、如何让校本改进真正的发生

  校本改进是一个持续的、复杂的变革过程。历史地看,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各种校本改进的实践从未停止过,但是校本改进的低效性是一个长期困扰校本改进者的重要问题。学校的各种改进举措似乎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呈现出“改而不进”的特征。正像有学者感叹的一样:人类可以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实现登月计划,却无法在很长的时间里改变一所学校。[4]校本改进真的有这么难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校本改进的困难?到底怎样的改进才能够产生实际的效果。基于对校本改进的历史演进以及当前校本改进所暴露问题的研究,我们认为真正的校本改进包含着“校本”、“系统”与“持续”三个重要的指标,而为了让这三个指标得到落实,学校文化则成为突破的关键。

  (一)真正的校本改进是一种校本的改进

  “校本”是校本改进的第一个关键词。我们可以发现一种比较吊诡的现象:很多时候,学校并不是改进的主体,而是改进的对象。常见的所谓校本改进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模式:行政部门出台关于学校“规范化”“现代化”等相关文件和政策,校长作为“桥梁”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带领教师领会这些文件和政策,然后动员落实。正因为如此,很多时候校本改进往往以“学校信息化建设”“学校特色建设”的方式出现,这些一般都与行政部门的政策要求挂钩。这种校本改进对上级管理部门负责,改进的结果由上级管理部门评估。因此,很多学校放弃了主动思考,丧失了积极行动。这种改进忽视了学校的文化传统、现实情况及具体存在的问题,使得同一个地区‘千校一面’的状况比比皆是,因此校本改进往往无法深入开展、取得实效。也正因为如此,学校教师似乎常常成为新一轮改进的阻力,需要被动员、被培训,学生总是被实验、被发展,家长总是被要求、被配合。

  常识告诉我们,即便只是简单参观几所学校,我们也能很快发现并体会各个学校之间的差异:有的学校,学生、教师和校长充满热情与自信,并在合作中得到乐趣;而有的学校,教师显然不太满意学校现状,校长缺乏领导力并力图用他的权威来掩盖自己的不称职;甚至还有这样的学校,这里面没有欢乐,没有绝望,整个学校充斥着空洞的仪式,并以一种奇怪的方式给人一种“不真实”感,等等。可见,没有两所一模一样的学校,因而千校一面的学校改革注定是失败的,校本改进的关键是内部改进力量的激发和改进能力的构建。只有立足校本的学校改革,让师生成为校本改进的生力军,校本改进才能成为一场激动人心的运动,校本改进也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活力。“无论外在的力量如何强力地渗透到学校的内部活动之中,如果没有学校的自我努力和变革,学校的改进与发展、学校的教育目标、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等都难以实现。一切旨在改进学校的外部力量,只有通过学校内部的自我努力,才能够转化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实际能量。”

  (二)真正的校本改进是一种系统的改进

  “系统”是校本改进的第二个关键词,校本改进是对学校组织的全面变革。这就意味着,校本改进涉及学校办学目标、战略规划、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师专业发展、公共关系、资源管理等诸多方面。因此,在广度上,校本改进不是局部变革,而是学校整体的系统改革。“学校各项工作的相互关联性,决定了局部变革很难成功和持续。”简言之,校本改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将学校整体作为改进的单元是一条重要的出路。正因为如此,经合组织国际校本改进计划对“校本改进”做了影响深远的界定:“校本改进是一种系统的、持续的努力,其目的是在一所或更多的学校中变革学习条件及其它相关的内部条件,其最终目的是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

  现实中,人们对校本改进的反思,一个重要方向是校本改进视角多元化,但缺少整体性。有的基于补差的视角,主张从学校薄弱的环节发力,达到实现校本改进的目的;有的基于要素的视角,强调从学校管理的重要因素出发,比如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管理升级,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等因素,不一而足;有的基于执行的视角,认同“跟着行政指令走”的策略,行政部门出台关于学校“规范化”或“现代化”等文件和政策,学校坚决贯彻执行,等等。我们相信,大多数校本改进初始,都有“议一议”的环节,但缺乏科学的论证与明确的思路,凭经验、凭感觉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内容办法层面,往往呈现点状,未形成结构和系统;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控和过程反馈,对改进取得的进展、实施的程度、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案未做预案,既影响了及时跟进,也导致改进缺乏深度,浮于表面。

  “系统”意味着要考虑到内外因素。“校本改进要考虑到学校内外环境的复杂性,通过改善和优化学校组织的功能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校更好地完成所承担的教育责任。”[8]校本改进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变革学校,使其向着理想方向发展的过程。校本改进作为变革学校的系统努力,需要考虑影响变革的各种因素,统筹规划,精心设计,认真实施,长期努力。系统意味着要重视学生的声音。“校本改进从本质上说是要构建学校和学生更为协调的关系,然而在校本改进领域学生的声音却经常被忽视,而且也很少给学生提供参与校本改进的机会。”

  (三)真正的校本改进是一种持续的改进

  有关校本改进的反思,很多都指向校本改进的后劲不足,持续性欠佳。实践中,很多校本改进呈现断续的、不规则的跳跃状态:往往是随着课题研究的结束而终结,或者随着校长的更迭而改变方向,削弱了校本改进的效果。根据韦尔赞(Velzen,W.G.)等人的定义,校本改进是指“一种持续的努力,旨在改变校内的学习环境及其他相关因素,最终令学校能更有效地达到其教育目标。”可以说,“持续”是校本改进的第三个关键词;只有校本改进能够持续不断的发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改进。校本改进是对学校组织的持续变革。短暂的改革很难具有广度和深度,很难使改革本身保持可持续性,也很难产生持续性影响。校本改进是一种“持续”的改进,也就意味着需要通过协同努力,使得学校内部的、外部的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相关的诸多条件和环境发生改变,其最终目的是满足包括学生提高学业成绩在内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校应对变革的能力。范国睿教授也坦言,校本改进是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中小学校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不断的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学校系统不断改进的过程。

  (四)真正的校本改进是一种深刻的改进

  与持续改进一脉相承,校本改进是对学校组织的深度变革。校本改进由浅入深,涉及学校的物质、制度、文化等不同层面,只在物质层面进行改进(如改善硬件条件、请外部机构对学校进行形象设计和外部包装等)是表层的,尽管物质条件对于学校发展非常重要。深度变革必须抵及制度层面,尤其是文化层面,能够改善师生的心智模式,深度的学校组织变革必须与建设学习型组织密切联系起来。教育的核心使命是促进人的发展,深度的学校组织变革必须围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展开。全面变革、深度变革、持续变革决定了校本改进的艰巨性。而影响校本改进的因素和变量又很多,这使得学校变革具有超出想象的复杂性。

  三、学校文化成为学校改革的重要突破

  如上所述,真正的校本改进既要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又要从系统入手,并且还要让改进持续、深刻地发生。需要我们从学校文化的角度审视校本改进。“文化是一种‘粘合剂’或‘离散剂’。当文化成熟了,就可能有一种群体共享的愿景或价值追求将大家紧紧地粘合在一起,聚合成一个共同体;共享的愿景、共享的价值观和共同的做事方式构成了学校组织的文化整体,成为一种‘合力剂’,引领学校组织朝着组织成员所期待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学校是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场所,同样也具有传承文化、塑造文化、选择文化的功能。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结果,以具有特色的学校精神、学校制度和物质形态为表现方式,影响或制约着学校全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更重要的是,学校文化要素彼此依存,并以自己的方式向我们诠释学校文化主线在自己身上所发生的嬗变。“学校文化是影响学校生存和引领学校发展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总和。学校文化的形成可以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现实、领导体制、管理模式、思维模式、实践规范等;外部原因包括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体制、教育政策等。”可以说,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会激励学校向着可持续的、具有丰富内涵的高层次发展,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改进的根本。因此,从学校文化角度切入,创建优秀的学校文化对于强化学校内涵建设,打造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提醒我们,在进行校本改进的过程中,需要深入地挖掘学校文化,找到学校文化的基因,依托学校的传承和发展,考虑到学校的现实情况,并科学地认知学校文化,只有这样挖掘和认知学校文化,重视学校文化对学校资源的引导和整合,才能使所构建的学校文化切实覆盖整个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让我们的学校改进真正发生。

  关于这一点,我自己有特别深刻的体会。多年的学校管理工作,让我深切地认识到,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会激励学校向着可持续的、具有丰富内涵的高层次方向发展。它能塑造出一种浸染于整个校园的精神风貌,极大地影响学校每一个成员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学术氛围、道德情操以及行为习惯。可以说,文化才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当一所学校形成了一种优质的文化氛围时,这所学校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坚信唯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创建优秀的学校文化对于强化学校内涵建设,打造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反之,没有先进的学校文化引领,很难打造出特色品牌学校。当今学校的发展面临的不是物质的危机,而是文化力、创新力、特别是价值观的危机。一名关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校长,不应仅仅关注一般性竞争优势,而应重视学校文化对学校资源的引导和整合,坚定且精心地塑造学校文化。学校是塑造灵魂的地方,唯有文化才能体现学校的高度与深度。“说得准”、“说得精”、“说得美”、“富有个性”才能衍生出一股强大的生命力,才能让学校赢得广泛关注,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学校管理中,我也特别认同“文化统领学校发展”这一观念而不是“文化引领学校发展”这一说法。我对学校文化的理解是,学校文化不仅具有引领性,更具有统领性。学校文化的引领,往往指向精神层面,并不能涵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会让身处其中的师生感到学校文化不够接地气,与自己关系不大;因此我一直强调,学校文化要虚事实做,于是,我想到通过学校文化来统领学校的发展,因为只有统领,才能覆盖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才能让学校的师生在工作和学习中感知、感悟并落实学校文化。基于此,为了推行“基于学校文化的校本改进”这一总课题,我们首先需要建构一种虚实结合的学校文化框架,这也正是本课题的重要突破。

  本文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惠利文化与学校发展》,注释从略。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教材征订
公共课类 外语类 文科类 艺术体育类 理工类 医药卫生类 农林牧渔类 电大类 高职高专类
中职技术类 继续教育类 馆配类 其它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