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让诗意亲近寻常人的生活——西北大学出版社《骈璜作璧集》编辑侧记(二)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让诗意亲近寻常人的生活——西北大学出版社《骈璜作璧集》编辑侧记(二)
陈磊
2022-07-06 09:57:48  来源: 西北大学出版社 
 

骈璜作璧集》(订购

路毓贤 集编

ISBN 978-7-5604-4920-3

字数:22千字  图片:59幅

定价:98.00元

2022年4月出版

西北大学出版社

  《骈璜作璧集》作为集句联语,是从古典诗词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要说集句联语的价值与意义,很有必要先从古典诗词的功用谈起。

  《论语·阳货篇》中记载孔子曾对晚辈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认为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及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学习合理表达独立意见的方式。在《礼记·经解篇》中,孔子又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是说诗的教化作用巨大,能移风易俗,能使人“温柔敦厚”。

  孔子所指虽然是就《诗经》而言,但这些观点却可以概括历代诗歌的普遍价值。

  在中国古代,诗之所以于个人及社会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正在于诗独特的言说方式和体例形式。

  诗歌的字句精炼隐晦,却意味深长,这种文学表达形式,除了有丰富生动的画面美之外,还能将微妙,复杂,灵动的“心流”和“情志”准确捕捉,以精到的辞藻灵活输出。除此之外,诗歌还有整饬的形式、和谐的音律,偶对的文义,这些体例形式特点,都是其他文体难以比拟的。

  兼具意象宏博之妙、遣词用典之精、欲说还休之意、朗朗上口之趣,诗可以说是文学之至美至高的境界了。

  那么,古典诗词在今天人们的生活中还有现实意义吗?

  与古人一样,现代人也有精神文化层面上的需求,诗就是一种有效的、积极正向的精神文化产品。一个人、一个社会对诗意的向往,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对“真、善、美”艺术境界的认同。这就是到今天,依然还有很多人喜欢古诗韵文的重要原因,所以生活中不能少了诗意。

  古典诗词毕竟有一些欣赏门槛,要如何解读才能得到现代人的青睐呢?

  我想最直观且易做的,是在文句内容、体例形式上创新。即“宜采常用之熟字,近时之惯语,然后求其以意象之浅显,成内容之阔大,致情思之真切。若此则古诗亦可入今时,为今人所复用焉”。《骈璜作璧集》作者路毓贤先生潜心古诗词有年,既创作诗词又研究联句,以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历经长期的汇集打磨,终于编定成帙。

  《骈璜作璧集》将诗词中的妙句,集编成为对联的形式,不仅是对古典诗词遗珍的再整理,更是集句化古诗为己用,借古人之旧典,成自家之新语,以片言之佳句,成阔大之意象,进而表达了作者的卓见新意、人生哲学。可以说是守正创新的典范之作。

  如何让旧时经典在今天活起来,让它们“飞入寻常百姓家”?我相信,在古典诗词的探索领域,《骈璜作璧集》就是很好的示范。这种古典诗词集句,在平仄对偶联语之间,承载着丰富又灵动的信息,它句式间的景语与情语,使读者产生代入感,感受不同联句间的情绪与美学。

  如书中有关心社会的:

“更愿升平添喜事,莫教穷谷有饥黎

——集宋辛弃疾、马光祖句。

劝课农桑诚有道,但开风气不为师

——集宋黄庭坚、清龚自珍句。”

  有慨谓人生的:

“花曾识面香仍好,琴里怀人月又圆

——集宋苏轼、清吴嵩梁句。

“万里还家心似水,五陵当日蓊如云

——集宋度正、戴表元句。”

  有寄托旨趣的:

“万里江山知何处,一蓑烟雨任平生

——集宋张元干、苏轼句。

“好趁江山寻胜境,广收草木续离骚

——集唐贾岛、宋陆游句。”

  书中有山川景韵、四时花月的写景状物,有生活感怀、积极进取的抒情言志。翻阅品读间,既可以走近传统文化,感受名家诗词骈句的文辞之美,体味古典文学之美;还可以养心调神,涵养气质、丰富精神内在、提升审美修养;更可以作为诗词集萃、对联创作、书法鉴赏的指引。

  概言之,这部《骈璜作璧集》聚珍精琢,撷英集萃,为经典赋予新意。以创新的内容和体例,弘扬了中国优秀的古典诗词文化,让诗意亲近寻常人的生活,启悟现代人的诗意诗思,使古典诗词创造性地融入现代生活,这就是本书诗词集句的旨趣和价值所在。

  相关内容:

  聚珍精琢,撷英集萃——西北大学出版社《骈璜作璧集》编辑侧记(一)

  西北大学出版社《骈璜作璧集》出版

  西北大学出版社重磅推荐《骈璜作璧集》

来源:西北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