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雪龙探极:新中国极地事业发展史》(精彩书摘)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雪龙探极:新中国极地事业发展史》(精彩书摘)
2022-07-11 11:10:30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雪龙探极:新中国极地事业发展史》(订购

黄庆桥 编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极地,是对地球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统称。近年来,伴随着环境问题和能源资源紧缺问题的日渐突出,极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科学价值和丰富的资源禀赋,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作为负责任的全球大国,中国不仅有能力为保护和利用极地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而且也有能力在极地治理中做出表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已将建设海洋强国、极地事业确定为面向未来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雪龙探极”等一批重大工程相继启动,极地事业蓬勃发展。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的主要目标

  在具有16年南极科学考察经验的基础上,在拥有“雪龙”号破冰船的前提下,经国务院批准,1999年7月1日至9月9日,极地办组织实施了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考察队由124人组成(颜其德、鄂栋臣、卞林根等19人是15年前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其中科考和协调保障人员66名、记者20名、船员38名,他们分别来自40多个相关单位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此外,俄罗斯、日本、韩国相关技术人员也参与其中。本次科学考察航线是:上海—日本海—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北冰洋永冻冰区—楚科奇海—白令海—日本海—上海。在航行途中,“雪龙”号首次穿过北极圈,到达最北面的位置是北纬74°58′,直升机曾飞抵北纬77°18′,这在中国均属首次。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主要有三大目标:

  (1)探讨北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北极是大气海洋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地区之一,在全球大气气候系统形成和变化中起重要作用。大气与海洋间能量、物质的交换过程主要发生在海气、海水气界面上。研究海冰水气能量、物质交换,对正确理解北极地区在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中的作用以及提高中国天气、气候和自然灾害预报水平有重要意义。

  (2)探讨北冰洋与北太平洋水团交换对北太平洋环流的变异影响。北冰洋海盆中由北极过程形成的低温高盐水体与大西洋和太平洋水系的交换,严重影响着这些大洋的海洋学环境。北冰洋的楚科奇海和太平洋的白令海是两大洋水团交换的必由之路,决定了北冰洋在全球变化过程中对中国环境与资源的深刻影响。通过对白令海、楚科奇海及海盆衔接区的水文、营养盐、化学示踪物和海冰的调查研究阐明该海区的水系结构和环流特征及其与加拿大海盆的水团交换,提出北冰洋与北太平洋的水团交换和物质输运模式,探讨北冰洋与西太平洋和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中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探讨北冰洋邻近海域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对中国渔业发展的影响。北极洋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保持着一定程度的敏感性,存在明显的作用和反馈。北冰洋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之一,也是21世纪重要的生物资源基地。中国是一个新兴的远洋渔业国家,其中分布在北太平洋从事作业的渔船约有120艘,占海外渔船总数的1/8,产量却占海外总产量的26.4%。因此,在北冰洋及周边公海海域进行结合海洋环境的渔业资源综合调查将对在该海域从事渔业生产产生直接的指导意义,为中国在上述海域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针对上述目标,充分利用国际上的信息资料和先进技术,发挥各参加单位的技术优势,利用其先进的设备条件,结合“雪龙”号的能力,采用以船基、冰站为平台,以船舶、飞机为运载工具,进行了多学科联合海洋海冰大气生物的综合观测。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的主要成果

  一是楚科奇海综合海洋调查。考察队在楚科奇海部分海域完成了3个断面14个站位的综合调查,获得物理海洋学109.8兆温度、盐度和海流的资料;化学海洋学、生物地球化学各类样品和测定数据938个;海洋生物拖网18次,获得各种样品139个;海洋地质学表层样品22箱;沉积物岩芯样品5个,其中4个样品达到或超过300厘米。

  二是白令海综合海洋调查。在白令海2.4万平方千米的公海中,考察队完成了6个断面42个站位的综合调查,获得物理海洋学350兆温度、盐度和海流的资料;化学海洋学和生物地球化学各类样品3971个;海洋生物、渔业资源拖网234次,其中进行了32小时站位生物分层拖网观测;获取海洋地质、底栖生物13个站位的表层样品和6个站位的柱状样品、4个站位的多管式底质样品。另外,在从白令海返回北冰洋的航程中,增设了多个测站,其中“雪龙”号船测站24个,小船测站13个,飞机测站16个,大大提高了资料的准确性。

  三是联合浮冰站考察。在直升机的支援下,考察队队员远离“雪龙”号到浮冰上进行科学考察。

  第一个浮冰站设在北纬73°26′、东经164°59′的一块面积约1平方千米、厚4米的浮冰上。考察队队员在冰上设营,架设观测塔,对北极大气边界层结构和动量、热量与物质等湍流通量交换,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项目,进行了24小时的联合观测,取得了一大批科学资料和数据。来自台湾明新技术学院和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考察队队员张瑞刚、鄂栋臣进行了绝对重力测量,首次获取了北极的绝对重力值,还进行了相对重力测量和精密全球定位系统卫星定位,并在雪地里埋设了“中国测绘”的铜质标志。

  第二个浮冰站设于北纬74°58′、东经160°32′,26名考察队队员(包括记者)在这块面积约0.3平方千米、平均厚度约4.5米的多年浮冰上,连续7天对海洋、海冰和大气进行了立体综合观测,内容包括冰上大气边界层和辐射平衡的观测、雷达冰厚度测量、冰芯钻取和表层雪样采集、海冰生物群落结构和冰区碳循环时间序列采样及观测、海水温盐深流的测量以及绝对重力值测量,获得了大量极为珍贵的样品、资料和数据,为科学认识北极奠定了初步基础。

  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有14个新闻单位、20名记者随队采访报道,这是我国极地考察随队记者最多的1次。他们携带卫星电话6部、铱星电话2部、便携电脑10多台,数码相机5台,专业相机6台,通过海事卫星和船上因特网向国内、外发稿。他们大量报道了北极的自然风光,多变的气候环境以及考察队队员拼搏奋斗的动人场面。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时逢世纪之交,倍受全球华人关注。8月14日,利用瞬间的放飞天气,使用直升机将全球华人世纪行北极探险队的24名代表从加拿大图克托亚图克接上“雪龙”号。华夏子孙相聚北极、畅谈考察过程的苦与乐,互赠考察纪念品,场面十分动人。双方考察人员还在一幅长达20多米、具有中国特色的长龙旗上签了字。

  中国科学家从1999年7月至9月进行的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几乎涵盖了所有相关的科学领域,包括海洋、生物物种、大气、地质条件和海冰,考察队首席科学家陈立奇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指出,北极地区反映的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多领域的合作,任何一个领域的学者都不可能对地球进行这样的检查。他对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给出的评价是:“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综合考察是不常见的。”此外,还补充说道,中国最近的北极科学考察将大大推进本国的北极研究,为中国未来的极地研究在各个领域培养一批杰出的学者。中国人研究的北极领域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被国际科学界探索过。在中国科考船航行的许多海域,目前的海洋地图和资料几乎没有任何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科学考察的成功充分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对全球变化和环境问题的强烈责任感,以及他们对北极科学认识的积极贡献。

  本文摘自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雪龙探极:新中国极地事业发展史》。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