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语言的逻辑图像——斯特劳森形而上学思想研究》(订购)
曾自卫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2年7月出版
形而上学,无论是作为探究和追问“存在本身”和“第一因”的哲学分支,还是以超验思辨、概念抽象研究世界的方法范式,始终在哲学史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根据传统定义,形而上学即是哲学或哲学的代名词;根据当代理解,形而上学是认识、道德、历史的根据之所在,源头之所溯。奠基者亚里士多德在开端处以“四重根”的方式为“物理学之后”定下基调,宣告形而上学是第一哲学、第一科学、智慧之学,乃至神学;捍卫者康德将形而上学等同于“智慧的化身”,以来自纯粹理性,关乎人类理性之普遍命运的学问为“纯粹哲学知识”。回顾人类思想的伟大历程,形而上学与哲学共生共存,共荣共进,走过了辉煌璀璨的思想历程,其来路漫漫而修远,其内核历久而弥新。
然而,随着20世纪初实验心理学、形式逻辑、相对论、量子力学、生命科学的崛起,作为哲学基本形态和重要分支的形而上学,在早期分析哲学中权杖旁落,罗素、摩尔等分析哲学家都以背弃、拒斥、改造或重建等不同形式要求将各类传统形而上学从哲学中驱逐出去,曾经的“知识之树的根”沦落为知识的负累和理性的丑闻。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斯特劳森作为复兴形而上学的关键人物,通过提出“描述形而上学”整体方案,不仅使得分析哲学家们开始重新认同形而上学在哲学中的主干和核心地位,而且将形而上学引入语言哲学,实现了哲学传统与时代潮流的有机汇合,重塑了人类思想传统的伟大遗产,奠定了当代形而上学讨论的话语范式和理论框架。
斯特劳森在日常语言背景下,以先验论证为手段,以联结主义为模型,以自然主义为旨归,通过诉诸确认、个体化、同一性、殊相与共相、主谓语法等基本概念工具而建构的概念图式,与诉诸形式定义、真值条件、逻辑建构的逻辑形而上学特征殊异、差异明显。为全面反映斯特劳森形而上学捍卫常识、尊重语言现象和概念结构的特征,本书将“自然语言的逻辑图像”作为题旨,拟根据斯特劳森哲学的发展脉络和文本依据,对其形而上学思想的基本主题、理论基础、理论架构、后续发展和理论终局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通过客观地分析、比较和判校斯特劳森本人主要著作以及相关代表性评述观点,力争达成对其形而上学思想的整体脉络和哲学面相的深度理解,在此基础上,尝试将斯氏思想放入当前形而上学建构和对话的论争语境,就其内容、特征、性质及定位等提出一系列论断,实现对斯特劳森形而上学思想读解范式的转换和创新。
根据前述题旨和思路,本书拟分为七章,就如下问题展开论述:
第一章介绍斯特劳森哲学的基本主题。“指称、述谓与对象”是斯特劳森哲学始终如一的主题,也构成了形而上学理论的语言哲学背景。本章以“指称如何实现”为线索,通过论述斯特劳森与罗素、塞拉斯、戴维森和奥斯汀等人的对话,认为斯特劳森开创了分析指称实现方式的语用维度;对指称实现机制——“预设”提出了语义解释和语用解释;对意义理论提出了“三分说”布局;对会话意义做出“交流意向论”分解。本章将进一步指出“预设”的本质是以概念图式为基础的语义语用概念,并概括指称实现的若干语用原则。
第二章介绍斯特劳森哲学的方法论和具体方法。“形式逻辑与自然语言的联系和区别”是斯特劳森的逻辑哲学的核心关切,也是其论述哲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的理论基础。斯特劳森的立场可以被系统地总结为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在否定方面,认为经典逻辑、形式分析不是分析日常语言的可靠系统和工具;在肯定方面,要求捍卫传统逻辑,构建语言逻辑。以此为基础,斯特劳森通过扬弃经典分析、建构分析、治疗分析、描述分析等早期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将其安排到服务于阐释“概念图式普遍特征”的统一方法任务系统,建立以概念联结为模型的综合分析观,并将“描述形而上学”刻画为综合使用各类分析方法的“哲学总任务”,使形而上学得以在方法论语境中“出场”。
第三章介绍斯特劳森对概念图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的描述。本章将围绕斯氏代表作《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展开,并根据该书的结构分为两节。第一节对应《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的第一部分“个体”,将着重讨论殊相的确认和描述,解决三个环环相扣的子问题:一是通过确认和再确认这一概念结构实际运作过程的讨论,论述斯特劳森确认基本概念的认识论过程;二是通过物质物体和人这两个基本概念,论述斯特劳森对概念结构基本概念的描述;三是通过对实体和同一性关系的讨论,说明斯特劳森将“确认”当作论证概念结构的语言学方法的理论依据。第二节对应《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的第二部分“逻辑主词”,将着重讨论概念图式的描述和解释,同样解决三个环环相扣的子问题:一是通过对主谓区分的语法标准和范畴标准的介绍,说明斯特劳森对概念结构基本特征的描述;二是通过对将殊相概念引入命题和引入话语的方式的讨论,在解释主谓区分的经验基础的同时,阐释概念结构的优先性特征;三是通过对存在与殊相的关系的讨论,明确主谓区分的形而上学目的是将“实体”作为“基本逻辑主体”和“基本指称对象”,以逻辑和语言的方式确证亚里士多德有关“个体”是“第一实体”的主张。
第四章介绍斯特劳森对概念图式的先验解释,本章将首先对解释性任务所涉及的客观性论题及先验论证方法做概括性论述,然后分别阐述斯特劳森的经验解释和概念解释。第一节介绍解释性任务的基本任务、论证策略、论证方式、论证目标以及论证的实际展开情况。第二节关注斯特劳森依据“听觉世界”思想实验所提出的经验解释,详细论述他对听觉世界的构造,与埃文斯的理论交锋,以及对时空观念的概念重构,评价经验解释的论证力量和理论得失。第三节集中关注斯特劳森围绕康德的“先验演绎”所提出的概念解释,在说明概念演绎的理论任务的基础上,通过阐释斯特劳森对先验论证的概念重构,对先验观念论和“先验自我”的拒斥,对感觉材料理论的证伪,表明斯特劳森在概念性确认经验的客观性的同时,也肯定了经验主体的具身性、经验过程的直接性以及经验对象的因果性等特征,从而以整全的方式为概念图式提供完整的客观性解释。
第五章介绍斯特劳森对概念图式的系统建构,本章也主要分为两节,第一节将阐述斯特劳森对《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第二部分“共相”已经有所讨论的主谓结构的重新阐述,重点介绍斯特劳森放弃语法标准的原因,对基本主谓语句逻辑特征的强调,以及对主谓语法理论基础的分析,揭示他对于概念图式的基本特征、形式表现和理论基础的全新认识。第二节将阐述斯特劳森对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普遍语法模型的建构,在明确他与乔姆斯基有关普遍语法的争议的基础上,介绍“显明语法”的建构过程并说明其理论本质,揭示斯特劳森对普遍语法的独到见解。本章将揭示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考察斯特劳森对“主谓区分”的立场和策略的改变。本章指出,斯特劳森不再强调主谓结构是所有语言实际上共有的普遍结构,而是认为它只是在基本结合中得到反映,经由理论构建而确立的普遍语法模型,另外,斯特劳森也不再直接强调语法系统是自然语言的表征系统,转而认为主谓结构具有类似经典逻辑的形式区分。二是透视显明语法的理论本质,指出显明语法是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元概念,它以阐明主谓结构的逻辑语法特征为理论内核,是揭示人类概念图式普遍特征的结构语义学,也是统摄所有人类语言类型和语系的普遍语法。
第六章介绍斯特劳森形而上学思想以“自然主义转向”为标志的晚期动向,论述自然主义思想孕育的理论背景、基本内容、与先验论证的结合方式及其定论和地位。本章将重点指出,斯特劳森转向自然主义,从表面看是由于斯陶德对先验论证提出批评后,斯特劳森对论证“世界指向”的特征和过于激进的立场有所反思后做出妥协的理论回应;从深层次看是由于先验论证在论证内容和论证方法等诸多方面遭遇困难,不能实现从概念到实在的过渡,无法完成解释性任务,而且会引发对图式合理性的怀疑,因而斯特劳森不得不放弃概念分析,复归常识辩护。进一步说,如果把自然主义当作应对怀疑主义的“新工具”,那么无论将其视为“适度先验论证”,还是当作“认识论自然主义”,都不足以驳斥怀疑论。本章将指出,自然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元概念策略,具有调和主义色彩,并向有原则的立场后退,其目的在于,即便放弃有关概念图式的概念解释的有效性,仍旧继续坚持关于概念图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的相关论述,使描述形而上学以“双图式论”的形式,在极具张力的理论平衡中得以有效存续。
第七章转向对描述形而上学的判校与评价,尝试从规范性维度揭示其理论本质,甄别其基本立场并界定其理论意义。通过明确图像论解释的理论依据和实际过程,对比斯特劳森的显明语法与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图像论,本章将指出,以物质物体和人为基本概念、以主谓结构为基本模型的关于世界的概念图式,是对维特根斯坦逻辑图像论的改造和修正,本质上是反映日常语言行为及其形式特征和本体论基础的逻辑图像。而在分析描述形而上学作为理论规划和具体实践的可能性、现实性,处理苏珊·哈克和斯特劳森对描述修正区分的批评之后,本章将从方法、内容、任务和过程等相对独立的评价维度指出,斯特劳森的立场是一种介于“描述”与“修正”之间的综合性、超越性的立场。最后,根据提供指称理论的“新范式”,重构“分析”概念,实现对形而上学的“再发现”,复活哲学传统和历史意识等多方面的理论影响,文章将把斯特劳森当作牛津哲学在20世纪60年代的主要代表,认为描述形而上学是以非典型形态呈现的最激进的日常语言哲学。
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自然语言的逻辑图像——斯特劳森形而上学思想研究》前言。
相关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自然语言的逻辑图像——斯特劳森形而上学思想研究》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