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教育科学出版社《学校文化品格》精彩试读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教材图书查询






综合查询 分类查询
查询新闻




最新可供书目

呼吸支持与重症肺炎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商标法原理与诉讼实务

郑州大学出版社


进口竞争对中国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中华源·河南故事:书法

河南大学出版社


足球训练基本理念与基本方法概论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主页 > 精品书摘
教育科学出版社《学校文化品格》精彩试读
曾天山
2022-09-28 11:40:36  来源: 教育科学出版社 
 

学校文化品格》(订购

曾天山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2年8月出版

  文化是人类及其社会的品质,是国家的灵魂、民族的血脉、教化的内容。文化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通过对人的塑造影响着历史的进程。文化培养着人们对社会形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体系的建立对社会形态的确立和巩固起着强大的整合作用。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要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文化与青年紧密相连,共同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这为新时代文化强校指明了发展方向。文化是教育的源泉,教育传承文化,文化与教育双向影响、互动生成。欲强其国,必强文化;欲强文化,必强教育。学校文化既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适应与传承的作用,又是社会文化的先进部分,具有创新与引领的职能。

  文化是教育之源。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人无精神不立,校无精神不兴,国无精神不强。文化是学校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生命的血脉、传世的基因、精神的家园,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学校特色发展植根的沃土。没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就没有营养丰富的教育内容,10%的“硬”知识技能以显性课程的形式进入学校课堂,90%的“软”知识技能以隐性课程的形式存在于社会大课堂之中。学生既要在学校学会读有字之书,也要在社会上学会读无字之书,知识与见识并重。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办教育就是传文化,去读书就是学文化。自然人通过文化的熏陶才能成为社会人,通过教育的引导和亲身的体验领悟逐渐成长成熟。以文化人、塑造健全人格是教育的主要功能。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文化的一种生命机制,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历史文化对学校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

  文化是立校之魂。学校以育人为本,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反映在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上,投射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在学校建设中起着树旗、导航、定标、催化的作用。一所学校的成长史是学校文化发展史,是学校文化建设史。任何一种学校文化都以“过去的重大事件”和“现在流行的故事”为核心内容,直达师生灵魂深处。没有文化底蕴的学校是没有灵魂的。学校教育缺乏文化,就会把师生带到一个抽象、片面的地带,文化的缺失导致精神的浮躁甚至荒芜,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有知识没灵魂、有记忆没根底的“橡皮人”。一些学校在建设发展中,对学校文化的重要作用、核心内容、传承创新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在学校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中依然存在薄弱环节,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对文化的转化运用仍有不足。有的学校成了“考试工厂”,流传着“雷人”口号。有的学校存在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甚至漠视、贬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有的学校则存在明显的形式主义,重形式、轻内容:一是物表化,学校建得富丽堂皇,但那些建筑、装饰并没有真正成为师生生活和记忆的组成部分,没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二是文本化,学校建立了很多规章制度,但制度只停留在文本层面,没有真正地成为学校成员的行为规范;三是标语化,学校努力让每一堵墙都能“说话”,在墙上写满了各种标语,但这些标语只是挂在墙上,印在宣传册上,没有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甚至有的师生的行动方向与标语内涵南辕北辙。此外,还有行政化、文艺化、趋同化的现象与网络文化融合不到位等。学校文化缺位、错位、匮乏造成学校历史的苍白、哲学的贫困、精神的虚无、道德的缺失,以致考试作弊、校园欺凌等恶劣现象屡禁不绝。解决学校文化“假大空”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从战略高度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寻找教育组织生命的意义和文化的价值,既不能窄化,以社团活动的校园文化替代组织形态的学校文化,也不能泛化,简单把社会文化植入学校。对于文化,学校要知其根、懂其源、望其流、顺其长,传承历史,继往开来,在文化自觉中筑造理想,在文化自信中坚守价值,在文化自强中开创未来。文化立校,就是要把文化作为学校安身立命的根本,继承“修齐治平”传统,践行“科学、民主、文明、进步”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立学校使命之心,培学校发展之根,铸学校强健之魂,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建设高品质学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文化是兴校之基。学校文化具有凝聚精神、塑造人格、传承文明的作用,是学校发展的长久生命力,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文化是文和文的交融、转化,文是品质,化是治理。在当今多元文化环境下,学校最值得品味的是其所拥有的文化气质,学校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竞争,唯有学校文化的发展才是真正的特色发展、可持续的发展。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各项建设,如果一所学校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那么它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文化自觉的学校,会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该秉承什么,用什么样的理念影响师生,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铸魂,发挥文化赋能作用,因而能够促进师生的生命在学校中得到舒展,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让学生的潜力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成为健康、快乐、幸福的人。

  文化是强校之本。文化作为学校生生不息的血脉、学校发展壮大的优良基因,能体现学校卓尔不群的品质,是建设一流学校的压舱石。文化强校是名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就没有教育自信、学校自强。一所学校只有具备了深厚且有活力的文化,才能使师生尽快融入学校氛围当中,产生持久不衰的激情,使学校保持发展的后劲,形成独特的风格和优良的品质。一所办得很成功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而著称,即有体现其价值和规范的结构、过程和气氛,使教师和学生都被纳入通往成功的教育途径。造就优质学校的是文化而非成绩。纵观国内外,强校发展的经验就是“文化育名校,名校创文化”,显示出文化强则学校强的规律。许多历史名校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发挥着思想灯塔、文化旗手的作用,焕发着文化的魅力和时代的风采,历久弥新;一些新兴学校不拘一格,依靠创新文化的滋养后来居上。对名校办学史料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和整理,研究先哲名师的教育思想,实事求是地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为学校的发展定位、战略规划、管理改革、学科建设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供可靠的历史依据,有利于学校形成文化自信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未来的创新发展找到丰富的智慧源泉和文化营养。

  本文节选自《学校文化品格》一书前言,有删减,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年8月出版。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教材征订
公共课类 外语类 文科类 艺术体育类 理工类 医药卫生类 农林牧渔类 电大类 高职高专类
中职技术类 继续教育类 馆配类 其它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