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凌宗伟:语文教师应该有自己对语文的理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语文何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凌宗伟:语文教师应该有自己对语文的理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语文何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
2022-11-10 10:26:03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文何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订购

凌宗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10月出版

  “遇物则诲,相机而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可以怎样看待语文教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如何研读新课标与新教材?

  为什么说“有怎样的语文理解,就有怎样的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凌宗伟老师在《语文何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一书中,讲述了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教学的境界。

语文教师应该有自己对语文的理解

  关于语文是什么,尽管众说纷纭,但作为语文教师,终究应该有自己的思考。我想不少语文教师都在用自己的实践思考着。

  将语文放在社会文化系统中认识

  我一直认为,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是它具有更广阔的领域:课堂、教材、相关学科、课外阅读、社会生活、网络媒体、人际关系都是语文学习的天地。

  语文教学内容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囿于一隅。“尤其是语文教学的情境是瞬息万变的,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需要我们妥善处理,这当中需要的是‘遇物则诲,相机而教’的教学智慧。”(《“遇物则诲  相机而教”——我的语文教学观》)

  我认为,这智慧就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将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抓住最能触动人的心灵、震撼人的情感的特定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道德情感、道德认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在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这样的教学势必是打破模式、脱离教案的。

  就语文教学而言,要将语文放在社会文化系统中来认识其学科特质,实际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落实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还要解决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问题。譬如,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转换风格、语调和语速,有时候甚至需要考虑音调的延长与表达时的短暂停顿。

  当然语文学科教学的艺术也应该体现在“听、说、读、写、思”的同步演进中,许多时候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运用之妙全在于心。

  英国学者肯·罗宾逊和卢·阿罗尼卡说:“正确的教学是一种艺术形式,能激励学生达到比他们想象得更高的成就。与说教的类比也凸显了教师的个性,和其他人一样,有些人很外向,甚至是夸夸其谈;有些人则很安静、内向、深思熟虑。”“帮助年轻人建立真正信心的方法,不是去恭维他们所做的一切,而是应该帮助他们发展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以应对他们面临的挑战。”(《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认为这绝不仅限于语文学科。

  要理解语文,就要研究语文

  2019年夏,我收到夏昆老师“中国语文之美”系列:《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语文陪伴孩子的一生》三本书,这是他的“中国最美的语文”套装的升级修订版,然而,这套书的名称不再是“中国最美的语文”,而是“中国语文之美”了。我的直觉,夏昆老师居然慢慢变谦虚了,或者说,他在语文教学中慢慢地理解语文了。

  我们如果翻翻夏昆老师的这几本书,或许可以看到一位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与研究的执着。他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如何带领学生走进“中国语文之美”的独特而又丰富的路径,即“以文学之美充盈生命”“以音乐之美滋养心灵”“以电影之美教化人情”,并力图通过自己的课堂,让学生明白语文是可以也应该是陪伴我们一生的那个不可或缺的神奇而美丽的东西。

  翻阅夏昆老师的这几本书,于我而言,更有一种“虽不能至但神往之”的羞愧。同为语文教师,我至少不具备夏昆老师那样的文学天赋与音乐天赋,且没有能将其美妙地融合为一体的智慧,更很少像他那样沉迷于唐诗宋词,并能想着法子带领学生漫步其中,领略历代文人墨客的喜怒哀乐、人情世故与风雅闲适。

  从教的角度看,如果自己不能沉醉其中,那么如何能同学生一起走进其中呢?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作,我认为夏昆老师对孟子“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铭记于心的,至少他在唐诗宋词乃至文言文的教学中是力图“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这一点我认为正是各位语文教师可以在夏昆老师的教学实践中得到的启示。换言之,解读文本应该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功夫。

  我至今依然记得当年邀请他到江苏南通通州给二甲中学的语文教师上的那一堂示范课。他当时选了一篇教材外苏轼的散文《日喻》,以反弹琵琶的方式,给师生呈现了一堂令人耳目一新的文言文阅读课。

  这堂课尽管是原汁原味的“炒素”,但作为语文教师必备的文本解读的基本功,不得不让听课的教师折服。我在跟教师讨论这堂课带给我们的启示时谈了这样几点:“器械之妙,在于为人所用,而不是为器械所驱使”,多媒体与互联网的出现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帮助,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不知不觉地被工具所绑架,夏昆老师“炒素”的手艺恰恰是教师应该不断操练与提升的功夫;“借班上课未尝不可。关键是上课的人要有很好的课感:对学生的、对文本的、对课堂实景的”,在这一点上夏昆老师的功夫了得;“要成为一名好教师,首先要锤炼自己的语言,努力用明白的话,说难明白的道理;用简单的话,说深奥的道理;用幽默的话,说严肃的话题”,至少夏昆老师上的《日喻》这一堂课是做到了的。

  我认为《语文陪伴孩子的一生》这本书中所呈现的教学场景与教学思考同样体现了“器械之妙,在于为人所用”的境界,作为教师在“对学生的、对文本的、对课堂实景的”把控基础上的敏锐的“课感”,以及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语言素养。

  本文节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语文何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