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言乐语——姚恒璐古诗词艺术歌曲选》(订购)
西南大学出版社
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姚恒璐教授遗作《古言乐语——姚恒璐古诗词艺术歌曲选》正式出版发行。
姚恒璐教授学养深厚、为人谦和,为将精品奉献给读者殚精竭虑。本书付梓前夕,天不假年,姚先生猝然离世。征得其家人同意,编辑人员在原稿基础上,对前言的个别字句进行了调整,特此说明。本书编校团队景仰姚先生之道德文章,精心打磨书稿,谨此纪念姚恒璐先生。
本书前言
这部古诗词艺术歌曲集,是本人于2006年至2019年间创作的五个声乐套曲的合集,为目前国内不多见的作曲家个人较为系统地创作古诗词套曲(非单曲)的例证。中国古典诗词以夸张、跳跃、重叠、押韵等语言特点,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的内容概括、丰富的思想内涵、魅力无限的想象,成为中华文化中璀璨的花朵。针对本人创作的五个声乐套曲,具体介绍如下:
唐燕乐十八调艺术歌曲三首是由中国音乐学家高兴教授推荐的、自唐代就流传的曲调,它们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三首中的第一和第三首均是采用的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词《忆江南》,但两首作品的旋律调式色彩有着很大不同。今天大家听到的三首唐代吟唱曲,其史料价值重于歌曲表现本身的价值。
古典音乐诗词艺术歌曲六首。是从各历史朝代诗人的创作中,选出的“以诗歌乐”的特殊诗词。这些诗词有的描绘了歌唱者的表演状态,有的记录了器乐表演中的演奏观感,还有的通过诗词来讲述人生哲理。
回文诗艺术歌曲三首。回文诗从多方面体现出文字游戏中的特有智慧,许多构词法启发了本人的音乐创作思维。回文诗文字的形态多样,许多类似于西方音乐中的序列、集合演变的思维方式,远早于西方近现代音乐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作曲法。本人将三首中的每一曲都以调性或非调性方式的构建关系,来表达对古代诗人和诗词的敬意。文化的内涵与近代科技的进步对于音乐作品创作的影响确实存在着多方面深层的关联,看似写景致、写感念,实则构成严密的组织逻辑,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令人流连忘返。
唐诗意境艺术歌曲七首。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尽管距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广为流传。本人创作的“唐诗意境”本着这样的追求和原则:曲调要朗朗上口、易于演唱;钢琴伴奏要丰富多彩,具有中国风格的半音化和声以及带有类似民族乐器演奏的生态效果,这些构成了与西方音乐截然不同的艺术情操和美感追求。
宝塔诗艺术歌曲三首。“宝塔诗”又称“一七令”,体现了诗人在诗词文采中“言情”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字表达中的形式美感,其固定格式为“单调五十五字,十三句,七平韵”。一些“懂诗”的人,只是侈谈诗词内容,不计形式,这便斩去诗词中一支理性的“翅膀”。这里选择的三首宝塔诗是唐诗中此类诗词的精华,在描绘自然景致的浪漫诗意中,深得词律形式美的厚意。
关于艺术歌曲的诠释,一般由歌词的选择与诠释、旋律歌唱性的自然美妙、钢琴伴奏的和谐相配三个要素构成。其中依据灵感创作的艺术歌曲,多强调旋律的优美,容易上口,但大多不太注重作品自身的形式美;兼顾灵感引发的理性因素,如充分挖掘歌词、伴奏、作品整体设计中的形式美创作的艺术歌曲,则可成为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作品。同时,本人认为所有中国古代诗词歌曲都应当按照当时的社会实践要求,演唱方式为“吟唱”,而不是现代社会认知的由男声、女声独唱方式,这与诗词的表现、意境的表达也是贴切相符的。
我们在倡导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同时,“推陈出新”是一条必然之路。固守“原生态”而不做任何延伸发展,艺术生命就很难长久继承发扬。经历了千年的诗词歌赋,留下古人的思想和行动印记,也从中赋予我们文化精神食粮,这是在其他国家不曾发生过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中华儿女骄傲。原生态音乐在创作领域充其量可以被认为是“改编”,采用这些活生生的原生态素材进行有机的创作,才能将其认定为音乐创作。我们应对自己原生态音乐的库存熟悉与了解,并以此为媒介,再生出新的音乐作品。此作法如同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李斯特的管弦乐组曲《匈牙利狂想曲》、格里格的《抒情钢琴小品》的音乐素材来源,而原来的民歌叫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方面的文化自信体验中,我们心存感念,为有如此丰富的、记录人民多彩生活的民歌而感到自豪和欣慰。我们还需要通过更多作曲家的努力,在艺术歌曲、古诗词艺术歌曲等领域作出跨越时代需求的高水平佳作。在利用民歌、戏曲、说唱音乐进行音乐创作的过程中,我们有取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推陈出新了。对于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的创作形式,取决于作曲家的慧眼识宝,这不仅需要娴熟的创作技法,还需要有严谨的创作构思。
近年来,在我国声乐舞台上,中国艺术歌曲的地位日益提高,本人也期望这部艺术歌曲集的出版,对推动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为满足广大声乐艺术专业人士和爱好者的需求,每首歌曲都有范唱二维码链接。最后,本人希望有更多作曲家在艺术歌曲、古诗词艺术歌曲等领域创作出跨越时代需求的优秀作品,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专业艺术学院、高等师范院校的师生汲取传统文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也有利于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022年2月16日于北京
作者简介
姚恒璐,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0年获英国利兹大学音乐学院作曲专业音乐硕士学位(MMus),1994年获作曲专业哲学博士学位(PhD)。
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二十余年,先后教授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作曲专业课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音乐分析课。其著作《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作曲技术理论综合课程》《作曲的基础训练》《乐海探象:姚恒璐音乐学术论文选》等,已经被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列入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指定参考书目。创作的音乐作品涉及室内乐、钢琴、管弦乐、交响曲、民族器乐和艺术歌曲等领域。2000年获选教育部第二批艺术类学科“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文社会科学音乐类唯一入选人)。
自1990年以来创作音乐作品百余首(部),已出版的音乐作品有:《升华:姚恒璐音乐作品典藏》CD,2009年版;《原始的音迹:姚恒璐钢琴音乐作品选》CD及曲谱,2010年版;《姚恒璐抒情歌曲选》CD,2013年版;《穿越五声:姚恒璐独奏、二重奏音乐作品选》,2014年版;《钢琴组曲:十二生肖》,2015版;《十五首圣诗合唱曲》,2015年版;《无词韵:姚恒璐室内乐作品选》(手稿版,20世纪90年代的创作回顾),2016年版。在国内一些重要的音乐刊物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近百篇。
来源:西南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