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土中国志

《千古第一村:江西流坑村的社会与文化》(订购)
周慧慧 编著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22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流坑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千古第一村”,历史悠久,社会文化底蕴深厚。2020年11月,三峡大学民族学院师生走进流坑古村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深入访谈,描述新时代农村图谱,为时代立传。全书内容包括村落的经济生活、婚姻家庭、宗族社会、宗教信仰、风水文化、傩舞艺术、传统建筑、匾联文化、文化教育、旅游开发、社会治理等篇章,从不同面向透视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流坑古村如何回应时代,如何承续传统和再现生机。调查资料翔实,文字朴素简洁,图文并茂,鲜活展现当代流坑古村的全貌,是认识新乡土中国的一个典范。
作者简介
周慧慧,三峡大学民族学院讲师。师从厦门大学董建辉教授攻读民族学博士学位,从事南方族群社会历史与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民委民族研究等科研项目多项。
专家推荐
《千古第一村:江西流坑村的社会与文化》是三峡大学民族学院第一届民族学硕士研究生田野学步的成果。这是“新乡土中国志”第一种,后续的已在路上。希望能一步一步走下去,集腋成裘,实现培养民族学人才以及记录新时代中国乡村社会巨变的目标。
——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曹大明教授
编辑推荐
发现流坑 印象流坑
中国乡土社会的活化石
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江西流坑村,20世纪80年代末被江西历史学者周銮书偶然“发现”,写下《初访流坑村》,撰著《千古一村:流坑历史文化的考察》一书发行。1996年11月19日《光明日报》刊登《江西千年古村流坑,中国古代文明缩影》一文,引起全国轰动。偏僻的传统村落由此声名远播。2001年6月25日,“流坑古村落”被批准列为全国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沉寂的流坑村变得热闹起来,慕名而来的众多游客,既有肩背行囊、行色匆匆的国内游客,也有金发碧眼的外籍友人;既有扛着摄像机的媒体记者,也有文化建筑、民俗摄影等领域的学者。新时代乡村治理下的千年古村是怎样的一幅图景,那里流传着哪些古老记忆,在岁月的流转中村民如何承续传统,如何应对日新月异的境遇,又用什么样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文化人类学视野的田野考察由此展开。
2020年11月8日,三峡大学民族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田野调查实践活动拉开了序幕。在流坑地保董建辉教授的带领下,一群三五结队、大大小小的陌生人在村庄走街串巷,寻祠找庙,采风取景,缠着村民问东问西。面对充满好奇的村民,同学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们说:“流坑有好多值得写的故事,我们是来做调查的。”
实纪新时代中国乡村社会面貌的《千古第一村:江西流坑村的社会与文化》一书由此铸造产生。
流坑村位于江西乐安县牛田镇东南的乌江之畔,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942年),陇西郡望吉州庐陵派董合开基于此。截至2020年11月,流坑村辖有4个自然村30个村小组,共有居民1316户5749人。流坑村人文荟萃,宗族组织发达,旧有祠堂83座、书院40多所,房族谱牒版本30部,迄今仍保存有明清古建筑及遗址262处,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流坑董氏科举昌盛,震耀赣中。宋代,流坑董氏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科名者251人,其中有如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27人,特奏名进士22人,解试(相当于明清举人)161人,流传着许许多多的科举盛事,有魁元武举第一、省试第一、廷对第一、发解国学第一、发解本州第一等数举,有父子叔侄兄弟一门五桂进士,有三子、四子、五子联科,有一门累世进士。根据2014年流坑村六修族谱《人物志·名位表》统计,自宋祥符七年(1014年)至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通过科举、荐举、封赠和功赏等途径(捐授除外)取得功名者401人(次)。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知县以下官员,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医学武术和经商贸易等方面英才辈出。目前流坑管理局将流坑古村的景观资源分为人文景系、自然景系及服务景系,其中人文景系62处,划分为祠堂、宅邸、戏庙、楼坊及书院等五大类,以争创5A旅游景区为目标,推动流坑古村整体风貌上新台阶。
丛书介绍
新乡土中国志
深入古村,古迹采风,入户访谈,稽考谱志,溯源千年古村文化底蕴,发掘文化人类学氏族志新模式。
以民族志方法切入新时代乡土中国的社会土壤与文化肌理,以“新乡土中国志”的形式呈现新时代巨变中我国农村社会的图景,深描日常事象与社会体系之间复杂而动态的关联,记录乡村百年变迁,讲好中国乡村故事,既具有时代意义,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来源:厦门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