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历史深处:基于实践基础的理论创新》(订购)
丁晋清 著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2年10月出版
为深入研究宣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营造浓厚的理论学习氛围,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近日出版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丁晋清的专著《走进历史深处:基于实践基础的理论创新》,以期引导更多读者深刻认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本书彰显了高远的政治站位。作者从忠诚“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带着“以学术讲政治”的责任感、使命感著书立说,写出兼具政治性、理论性和思想性的力作。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百年来,我们党坚持不懈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该书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为经,以各个阶段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纬,对党的理论创新进程进行了严谨梳理和科学研究,特别是对继承、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富有创见的学术阐释。该书不仅追溯党成立初期理论准备不足对党的事业造成的影响、党的历史上三次“左”倾错误对党的事业造成的危害,还放眼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的比较中,阐释理论创新对党的事业、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的极端重要性,阐明理论新则党新国家新、理论兴则党兴国家兴、理论强则党强国家强,印证我们党“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了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历史时间”。正如恩格斯指出:“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奋进新征程,必须筑牢思想之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该书有助于党员干部和社科工作者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进一步夯实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理论根基。
本书彰显了强烈的学术情怀。作者发自内心始终保持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挚爱情怀,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把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刻在骨子里、融入血液中,并内化为研究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强大动力和充沛动能。该书近30万字,从理论创新的三个维度——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出发,以基础理论研究推动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上篇“理论创新的历史逻辑”,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历史逻辑,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实践要求等内容。下篇“理论创新的实践逻辑”,阐释了党的创新理论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领域的实际运用,阐释了蕴含其中的科学方法论,充分彰显了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的学术情怀,才能达到“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境界。
本书彰显了如磐的学术定力。理论研究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不可能一蹴而就。作者二十余年如一日,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坚持不懈学原著、勤积累,博闻强记,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材料印在心中、刻入脑中,潜心思考,深入研究,融会贯通,做到“致广大而尽精微”。全面掌握最新研究动态,努力站在思想和学术的最前沿,想人之所未想,写人之所未写,发人之所未发,处处迸发耀眼的思想火花。对书稿不断打磨锤炼,文字上力求字字珠玑,在语言表达上力求凝练晓畅,在逻辑上力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着力提高研究内容的学术“含金量”。同时做到深入浅出,在娓娓叙述中讲透各个时期党的理论创新的发展逻辑和理论特征,引领读者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有引人入胜之妙。正如冰心在《繁星春水》中所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正是有了这样的学术毅力、学术定力,才能造就精品力作。
本书彰显了深厚的学术素养。本书作者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党建、意识形态及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的研究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研究功底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该书既引经据典,又有诗文比喻的巧妙运用,既有严谨缜密的逻辑论证,又用形象生动的实际案例进行阐述,足见作者扎实的理论修养和深厚的文字功力,让人读来有酣畅淋漓之感。
原文转载自《南方》杂志、《南方日报》、南方网、粤学习等。
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