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订购)
[苏] B.A.苏霍姆林斯基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2年7月出版
要教会孩子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勇敢、不屈不挠的人。一个人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人若是不能去克服那些艰难困苦,他就不能默默地去饱经风霜、历尽艰辛;然而正是由于能克服它,人才会成为战胜困难的胜利者,成为一个强者。当你感到困难不可克服,产生畏难念头的时候,你就会选择走轻松的下坡路。人最怕的是吝惜自己,对自己吝惜,是一种意志薄弱的表现,它甚至能使一个强者变成一个弱者。做一个弱者,不会有好运;做一个弱者,不会有多少欢乐。他不懂得生活真正的幸福,理想对他来说是不可理解的,也难以达到。弱者会产生利己主义和胆怯行为。你越是历经艰难,你是个人的那种思想就越鲜明,产生人的自豪感的心灵一角对你说起话来就越响亮;如果你对自己大发怜悯之心,那么,你那心灵一角可能永远沉默无语。对满腹牢骚、灰心丧气、软弱无能、缺乏信心的行为,我们应该持毫不留情、决不容忍、决不吝惜的态度。
请记住,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人在他已经丧失体力的时候,精神力量可以使他产生新的体力,作为一个战士,他仍能继续活下去。
怎样把这一道理传给孩子,怎样使它成为孩子个人行为的准则呢?这里首先重要的是,使我们每一个学生从小(无论在思想意识里,还是在感情世界之中)就对精神力量确立“一往情深”的态度,厌恶和蔑视懦弱现象,向往和敬佩精神上的不屈精神。没有否定的情感,就不可能有肯定的情感。对待许多事情的态度都取决于你在少儿时期是否就已确立对意志薄弱、性格懦弱、满腹牢骚、怨恨自己的蔑视态度。一个人在童年时期能进行精神上的自我教育、自我认识、自我锻炼,善于要求自己、指导自己是非常重要的。精神与肉体是不可分的。精神力量能唤起肉体的力量,使肉体的耐力同细微而温柔的情感融为一体。有一点始终使我感到吃惊,就是儿童的体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往往与孩子个性形成的任务相脱离,这种脱离是不应被允许的。体力上的紧张必须去触动精神范畴,并激起个人对自身精神力量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只有在那种条件下,人才能获得自我修养的才能。
我想再一次着重指出,在一个人的幼年就进行精神力量的锻炼是非常重要的。您若是错过了幼年时期对孩子的锻炼,那您就错过了一切。绝对不能允许一年级学生们头脑里产生:“我们还小”“我们可力不从心”“这对我们可太难啦”等念头。其实,孩子不愿想到和感觉到,自己是软弱的、需要保护的。时而说他还小,需要你去保护,时而说应当使他避免遭受不幸和危险,这是您头脑里所抱定的一种态度,可在儿童的头脑里和心里的想法是:我应当是坚强的人、勇敢的人;不应让别人来保护我,我应当去保护别人;世界上有很多比我弱的人,我应当是他们的保护者。这里有一条很重要的教育准则:要使一个人的童年时期能对自己做出了似乎做不出的事而千百次地感到惊奇,即对自己的精神力量感到惊奇。只有在这种惊奇之下,他才会彻底地去蔑视懦弱和意志薄弱。只有对自己的精神力量产生惊奇的人,才能对自己的意志薄弱感到羞愧,才不会表现出软弱。生活中被人称为厚颜无耻的那种现象,就是“他还小”这种念头长久地印入儿童思想意识之中的苦果。
本文内容节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